開發自我
今天的主題,談的是有關修行的問題。修行,如果不知道要領,會把方向弄錯;而修養是從修行慢慢累積起來,所完成的內涵。
修行是什麼?修正我們的行爲,談的是身口意,也就是身體的行爲,言語的行爲、意念的行爲。身體和言語的行爲,是外表的行爲,人人能看得到、聽得到的;而意念的行爲是內在的行爲,別人很難理解的。可是,身體的行爲、言語的行爲,發起的力量,來自于意念,也就是內在的意念,完成一種力量,使身體、言語表現行爲。
人的行爲表現,往往依于自己的意念,以自我意識去表現,在這中間會發現,每個人的知識經驗中,所完成的修養有多少?就能確定,行爲表現的好壞。因爲,依于自我的意念,使身體、言語行爲表現不理想,甚至于會造成傷害,所以才要去修行。
經典裏談修行,是修正身口意的行爲,可是太多學佛的人,把修行當成找個法門照著去作。昨晚,提到找些方法,不管是念佛、學密、學禅、學淨土……,找個方法?是因爲自己還不能做主,需要依賴,使身口意行爲,不要有偏差、做錯、造成傷害。
修行人,開始依賴這些是必須的,但是,絕不是永遠地依賴,就能有修養,培養智慧、求得解脫,甚至于證得道業;而是要從身口意上面去著手,唯有身口意的行爲能做得了主,不會犯錯,造成傷害,進一步還可以幫助別人得到利益;然而,幫助別人得到利益,首先,自己要先得到利益,也就是說自己先要有修行,完成修養才行。
至于,求解脫,證得涅槃;解脫是修行的整個過程,去表現的行爲,它包括外在、內在的,而涅槃是最後的目的,先要把握這些。
修行完成修養,爲的是什麼
從上述的言詞可以發現,爲什麼要修正身口意行爲,因爲,在現實生活中,爲人處世,像工作、事業、學業,或多或少傷害別人,或使自己受到傷害,因此,才要去修行。
佛陀的道理方法,教我們去調理身口意行爲,使它不要出錯,不要造成傷害,反而能夠得到利益,久而久之,就會發現在修行的過程中,歡歡喜喜承受它的果報,不管是善的、惡的,或苦的、樂的,業報受完,清淨了,當然可以成就道業,在此漫長的過程中,才是修行的時刻。
修行到達圓滿的境界,就是最後的結果,要提醒各位的,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只是暫時的依賴,這點要特別注意,不能夠,永遠都只依賴這些,不是常有這種現象嗎?譬如說你到寺院,聽佛法介紹,這時可以做主了,心裏面也很清淨、歡喜,可是,一旦法會結束,當你在回家的路上,原來的問題還是存在,那是爲什麼?
因爲,法會只是暫時心理目標上的轉移,除非在法會中能得到好處,所謂好處就是價值的問題,什麼價值?從道理方法中,發現你平常所不知道的,去理解它,比平常知道的更深入、更增上,當法會結束,走在回家的路上,就會歡歡喜喜的,然而,不是參與法會時的歡歡喜喜,而是事後要能歡喜得起來,這種歡喜,就是你得到的利益。
所以,我們常說,學佛要去學智慧,在現實生活中,才不會被迷惑、才不會起煩惱,最後就可以表現修養,可是,要怎麼樣去著手,我提出叁多政策,什麼叫叁多?多看、多聽、多問。
多看,看什麼?不管是看經典,看別人的行爲表現,或參與共修法會,都可以。在這裏講多看,不是單一的看,譬如說看經典,經典並不容易了解,因爲有太多的名詞、名相,所以,要去看不同的注解、不同的心得、不同的特色,看了還不夠,還會有問題,沒有關系,至少你已經收到很多的資訊,看完了有問題,要去問。
一般講開示,開示什麼?當你有問題去請教,不能只問一個人,而要問不同的人,在這中間會搜集很多資訊,多看了、也多問了,可是,還要多聽人家怎麼講。爲什麼要多聽人家講?因爲同一部經典,自己看了有問題去問,再聽別人講,在這過程中,就會搜集到更多的資訊,才有比較的機會,才能去選擇,但是,這種比較選擇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
譬如剛開始你會從很多資訊中,比較選擇,選擇多了,還要再做比較,比較之後再選擇,最後才會找到你自己所需要的,講到這裏,可能大家會有直覺的反應,那要花多少時間?
修行是一輩子的事,成就是在一剎那間,也就是說,剛開始,必須要在多的前提下去接觸,才會有機會去認識、了解、發現,那並不表示,發現經典裏面的關鍵性,譬如說成就道業的法門,不是發現這些,而是發現自己究竟適合什麼?喜歡什麼?
佛教的經典那麼多,不是別人告訴你,什麼經典最好,就去研究那部經典,而是多接觸,從中去認識、了解,發現自己,真正喜不喜歡,如果喜歡,還要考量具備的條件夠不夠,這裏面就關系到時間、空間,以及本身具備的根機、智慧,喜歡條件又具足,這時候就可以抓住它,不要再改變了。
到目前爲止,大多數的人,一開始就想抓住些什麼?或這抓一點,做一做不行;換一個抓一點,過一段時間不行,又換,抓來抓去,最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是學佛沒有得到要領;因此,多看、多聽、多問,是搜集資訊,充實自己知識經驗,最好的方法。如此,是不是在這裏面,就可以發現自我、調理自我、改變自我?那又涉及到平常所講的法門,法門從哪裏來?中國佛教有十大學派,你不一定統統要會,即使任何一個學派,也不一定統統要會,至少你可以在裏面,抓住一樣,就可以找到方法。
譬如:法華經,一部法華經裏面有很多品,從中抓住一品就夠了,爲什麼在日本有很多,依于法華經裏面的幾品,就建立起一宗;因爲在家學佛,不可能有那麼多時間,可是一定要把握,剛開始千萬不要一下,就想抓住一點什麼?應該多接觸、多搜集資訊,在這中間慢慢地去認識、了解,然後發現自己,就像蓋房子,基礎打好了,想蓋什麼樣式,都沒有問題,如果只想蓋房子,不在乎基礎,房子再漂亮也維持不久。
接著介紹一些法門,首先要知道一些觀念,佛教依于十大學派,只有兩個法門可以即身成佛,也就是當生可以成佛,一是禅宗,另一是密宗。可是這裏所講的密宗不是日本的東密、西藏的藏密,而是藏經裏面的密教部;在這裏要解釋,學密絕不是說去學一個密法、念一個咒語、結一個手印,然後作觀想,一輩子守著這個東西,是不可能成佛的,最多只能說依賴它,少做一些錯事而已,要見道很難。
因爲,真正的密宗,有它的儀軌,而且相關的咒語也不是一個;就算密宗裏面的法,也關系到很多的咒語,以及一些儀式的進行, 甚至關系到戒律的要求,很多規範,絕不是時下所講的,教你一個咒語,結一個手印,去觀想,就是學密,要即身成佛,沒有那麼簡單。
其次,禅宗也可以即身成佛,但是,禅宗比學密還苦、還難,以密宗來講,以前西藏的密勒日巴,苦行到什麼程度?在苦行的中間顯現多少的因果感報,當然密勒日巴並沒有成佛。只是他無始以來的業,過去世已經清淨了,可是當生的業,因爲作了太多的惡法造成傷害,所以,他沒有機會成佛。禅宗裏面的苦比他更苦,禅宗的苦在哪裏?在你心性的磨煉。
布袋和尚,彌勒菩薩的化身,行修忍波羅蜜時,人家打他,他躺在地上,跟人家說:「我站著比你塊頭大、個子高,你打我很累,我躺在地上你用腳踢,會舒服一點。」話又說回來,這種境界並不高,因爲人家打他,他已經挨打了,真正有修養,人家一出手,不會先挨打,可以躲過去的;如果人家打你一個耳光,還摀著臉說你爲什麼打我?那是沒有修養的,爲什麼?忍波羅蜜的忍又在哪裏?
忍波羅蜜講什麼?安忍,一般講忍叫忍辱,梵文不叫忍辱,而叫安忍。 平安的安,安忍是什麼?首先人家打你,摀著臉還問他爲什麼打你?已經不安了。依禅宗的心性磨煉,要跟自己過不去,要自己給自己找麻煩,隨時隨地都要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感覺有一點點太過于安樂,太多的空閑,這時候是精進的時刻,唯有精進才不會有太多的空閑,才不會懈怠、放逸。
譬如:禅宗,除了心性磨煉外,還要懂得許多的道理方法,至少要知道禅定的修養。很多談禅定,都以爲盤著腿,坐在那裏,眼睛一閉,什麼都不想,入定了,叫禅定;有一個名詞,土地公木雕像坐在那裏,一天到晚都不動,而且每個土地廟都挂布條子,「有求必應」。其實木頭和去祈求的人,一點關系都沒有,因此,禅定絕不是盤著腿,靜下來,我就入定了。
什麼叫入定?定,我們講四禅八定,先要從四禅天著手,然後進入到四禅定,四禅定完成了,再進入到四無色定,最後進入到滅盡定,講了這麼多,都只是些名詞。因爲,修四禅天有禅定的樣子,最多只能到天道,甚至于你把四禅定、四無色定完成了,還是在叁界內,爲什麼?只到達無色界的境界,並不表示就能成佛、成菩薩,必須要到達第九定滅盡定。什麼叫滅盡定?于生不再起,于滅也不需要了,這是個涅槃的境界。
話又說回來,進入涅槃不一定就是佛,還得看你的願力世界,這是依于成就佛陀的條件,完成的法身,具備有變化身的條件,佛也有定的境界,佛陀定的境界叫什麼?如來「定」的境界叫「那伽定」。
那伽定翻譯成中文是出入靜動自由,不受限製。因爲到達佛的境界就具備這種定的修養,從四禅天到最後一心到樂,什麼樂?也就是依于禅定的思想,內在的包括想念跟意念,裏面充滿了全是樂,才能完成四禅天,到達了這種境界,才有機會進入四禅定的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四禅定,是從四禅天的基礎打好,慢慢提升的一種境界,這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每個人隨時都可以做得到,只是能不能夠維持下去,偶發的四禅定境界,在生命過程中,都可以發生,可是以禅宗修養來講是不夠的,必須要進入到四無色定的空處定。
空處定是什麼?就是把原有樂的境界,平靜下來,凡…
《開發自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