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內心世界▪P3

  ..續本文上一頁我,是不是開悟了?

  我拿了刀片給他,跟他說,你在手腕大動脈上劃一刀,流出來的是牛奶,你就開悟了。

  結果他一直跟我爭辯說,不可能的,講了一大堆。

  我告訴他,你自己已經告訴自己答案了,還要問我嗎?

  想想看,血液如果能變成牛奶,不成怪物了嗎?開悟是怎麼樣?小悟是怎麼樣?大悟又是怎麼樣?趙州從谂禅師,大悟叁次,小悟無數,到了八十多歲還在外面行腳。因此,不要用這種方式去看修行,修養是慢慢來的,不是一蹴可成的。

  定要沈得住氣而不亂,至于該怎麼著手?告訴你比較呆板的方法,行忍波羅蜜,如此可達到定的境界,可是行忍波羅蜜,還必須要配合其他五個波羅蜜,來維護忍波羅蜜,如此六波羅蜜才能具足,否則專修某個波羅蜜,不可能達到修養,這六個是互爲因果,彼此因緣的關系是融通的,少一個都不可以,若以大般若經來講,有十波羅蜜、九十波羅蜜,甚至還有無量波羅蜜。

  目前臺灣的問題出在哪裏?許多學佛的人得不到好處,爲什麼?他們否定現實,追求出世,這是最大的錯誤,才會有許多人,認爲出家人是出世者,而我現在來到這裏變成入世者,一天到晚又出又入,仔細想想,人能離開現實嗎?

  只要在娑婆世界就離不開人群,離不開世間,除非不再受輪回,不再受生死,出離叁界六道,才是出離;否則的話,即使是位乘願再來的菩薩,還是娑婆世界的衆生,如果否定了衆生,就不須要乘願再來了,如何著手?還是要看個人,我無法給你一個確定的答案。

  問:請問老和尚,所謂「不思善,不思惡」,我們如果照字義的表面去理解,是什麼都不要去想。請問這和淨靜的思考,有什麼樣的關聯性?

  答:講到這裏,想到六祖惠能大師的問題,當惠明在江西大庾嶺搶衣缽時,菩提心顯現出來,告訴惠能大師,不是爲衣缽而來,而是爲法而來,希望惠能大師幫助他,于是惠能大師告訴他:「你靜下心來,什麼都不要想,這時候想一想你是誰?」我們曉得,壇經裏所記載的資料,惠明法師因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你本來面目,而開悟了。

  再念一遍,大家靜下心來,「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你本來面目?」大家開悟了嗎?從這裏可以發現,你剛剛所提的問題:善、惡是業,離于業你該怎麼辦?可是人又不可能離開業,因爲人是帶著業來到這世界,怎麼可能離開業?當然不可能,你面對的不是善業,就是惡業,怎麼可以否定它。

  多少學佛的人,總認爲業是不好的,這是很大的錯誤,惡業是不好,但善業還是好的,爲什麼把業全歸之于惡,否定了它的善呢?常有人問我,師父,我常常情緒不穩定,很容易生氣、生病,是不是因爲我的業障太重?

  于是我問他:照你這麼說,業都是惡的,沒有善業。

  他說:我不知道。

  我問他:你不生氣的時候,是怎麼樣呢?不生病的時候,又怎麼樣呢?你過得安安穏穏的時候,又怎麼樣呢?如果自己盡在製造煩惱,在煩惱中過日子的話,那你的意念是混亂的。

  當一個人妄想雜念太多的時候,不妨讓自己靜下來,像惠能大師告訴慧明,「先靜下來,然後不思善、不思惡」爲什麼?因爲他原爲搶衣缽而來。這告訴我們些什麼,你只是在善惡裏打轉,或否定善與惡,那麼你究竟是誰?做什麼?

  佛法告訴我們,要面對現實,不是逃避現實,想逃都逃不掉,想要否定也不可能。就像一個人晚上睡覺失眠,拼命的搖頭告訴自己,不要想了,趕快睡覺,結果呢?甚至有人數羊,每五十只畫一圈,畫到最後沒地方圈了,爲什麼?天亮了,這就是人,人本來就是如此,因此,才須要佛法去修養,調適自己。

  談戒、定、慧,甚至八萬四千法門,那一樣不是告訴我們從身、口、意去著手,慢慢去修養,其實不只佛法有修養,世間法裏都有修養,所不同的是,世間法不管怎麼樣的美好,還是有缺失,因爲它離不開六道輪回,還是在叁界裏打轉。

  佛法就不是了,講究的是圓滿的圓,而這個圓是整體的圓,不是平面的圓,是毫無缺失的,也就是零缺點,是究竟解脫,不受生死,出離六道,不在叁界裏面輪回。如果知道這個道理,就不會逃避、否定現實了,只有面對現實,從現實中慢慢去認識、了解,必然會發現什麼是佛法。

  佛法不是另外的東西,我常講,佛法不是武器,現實不是敵人,不是叫你拿著武器去打敵人,那是很累的事。如果講精進波羅蜜,是針對懈怠、放逸,那不就是拿精進對付放逸懈怠嗎?不是講對治,道理在那裏?因爲你本來是修習佛法的人,或你正對身口意修養,這時候如果發生懈怠、放逸,提醒你不要忘了道的精進,是這個意思。絕不是我懈怠、放逸時,就拿精進來對付,佛法不是這麼修養的。

  問:請教老和尚,目前學校教育,比較不重視身心方面的調養,造成學生無法養成淨靜思考的習慣,反而造成盲動、躁動、妄動的情形,不知老和尚對這樣的現象,有什麼樣的建議,可以做些改善?第二個問題是我們親近善知識,對初學者而言,如何判斷自己所親近的善知識,是不是一位有修養的名師?

  答:有關第一個問題,非常難,即使是吳京〈教育部長〉也沒有辦法。在今天這個環境、教育製度、教育內容,關系到一些法規的問題,涉及的問題也非常廣,如果我希望、我想怎麼樣?結果還是那個「我」,不可能會怎麼樣,我只能這麼告訴你。

  至于第二個問題,無法辨別究竟什麼是善知識?不要把善知識擺在高僧大德或名聲大、或大師、長老上,什麼是善知識?凡是好的知識就是善知識。任何人都有他的長處,每個人都有他不同的修養,你要親近他,就不要把他的善放在一邊,而去分別他的不善,否則,你永遠找不到善知識。

  「叁人行必有我師」,可見到處都有善知識,但不要把善知識,擺在出家多久,頭銜如何?著作多少?或者他有什麼神通,不要用這種方式去看,任何的法師都有他的長處。如果親近每位法師,都能吸收每位法師的長處,你就超過所有的法師了,用這種心態、方法去接觸,是最可信的;不要去比較、不要去挑剔,比如善財童子的五十叁參都是善知識。

  問:請教老和尚,佛法不是教我們要積極嗎?但是有時會産生誤會,比方以忍波羅蜜而言,對大衆造成不良的事情,有些人抱著忍一忍就好了,但我個人認爲,如果抱持著容忍的態度,面對不好的現象,或世間認爲是惡的事情,公德心就無法好好的展現出來,請老和尚慈悲開示。

  答:忍波羅蜜的忍字,在翻譯上會加上「辱」字,侮辱的辱,叫忍辱波羅蜜,如果有人侮辱你,就要忍,這不是忍波羅蜜的說法。波羅蜜是一種方法,而忍波羅蜜是說忍的方法,如果忍的方法有目的、結果,這是世間的忍所得的結果。

  佛法的忍是忍而化之,化解的化,你爲什麼要忍?一定有問題,把問題化解掉,就能達到忍的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壓製自已,就像爆竹的*,壓得越緊,爆炸的力量就越大,如果用這種方式去忍,比不忍還糟糕,那一天承受不了,爆發了,就像「我跟你講,一個人的忍是有限度的」,就會得到這個結論。

  佛法的忍不談限度,也不是告訴你怎麼壓製自己,而是爲什麼要忍?是因爲有了問題,如果能夠化解問題,就做到忍了。爲什麼?因爲要忍,就要先沈住氣,當你面對問題,如果沈不住氣,不去思考怎麼化解問題,那就沒有行忍的機會,最多了不起豁出去。好!算我怕你,我走,這不叫忍,最多只是一種修養。忍波羅蜜是化解問題的一種方法,希望大家能把握。

  我們常談佛法、名相、經文,但很少去把握「法」在那裏,如果你從事佛法的修養,不去探討「法」在那裏,不去發現這跟我有什麼關系,能解決問題嗎?真正學佛,是學覺悟,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有層次,從一些感受、體會、發現,做到缺失越來越少,最後逹到圓滿的境界,那就是修養,也就是道的結果,用這種方式去修行辦道比較可信。

  在這裏提醒各位,人來到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框框,一個個套在頭上,不得自在。佛法講解脫,但不是一下子就講生死解脫,而是把現實點點滴滴的束縳、枷鎖,一個個解開來,慢慢化解,那才是求得解脫,而不是把解脫一下子擺在最後究竟的境界,這須要一步步慢慢來的。

  我常說修行辦道,就像吃飯,吃飯人人都會吃,吃快吃慢、吃好吃壞也有關系,可是真正的問題在那裏?當你吃了飯菜之後,有沒有吸收足夠的營養?吃下去之後,能不能消化?能不能成爲你的營養?吃飯都這麼難,修行辦道就不是一個方法可以解決的。

  釋迦牟尼佛成道,從太子身的時候,他的父親請了二十幾位家庭教師,教他世間法,當他出家到各地參訪善知識,又學習了多少,而後在雪山苦行那麼久,最後只是有所感悟,還不是究竟,我們就說他成道了。

  因此,許多人晚上到戶外打坐,等待啓明星的來臨而開悟,是一樣的錯誤!釋迦牟尼佛經曆那麼久,才有成就道業的機會,現代人好像非常的快,只要頭發一剃、衣服一換、或皈依叁寶,幾乎就是佛菩薩了,還有多少自認爲自己是再來人、現在佛,這些人真的了不起,比釋迦牟尼佛還能幹。

  問:剛剛聽了老和尚有關禅的介紹,還有各位大德所提出來的問題,老和尚的開示受益無窮,末學對禅並不了解,現在末學僅就布施波羅蜜,請老和尚開示。我們了解布施波羅蜜,分爲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叁類,以一位在家護法居士而言,只能做到財布施,布施有大有小,每個人發心不一樣,卻常常造成一種現象。

  許多朋友都會詢問,爲何法師開那麼好的汽車?中華賓士一輛叁百多萬元,到底這樣算不算修行呢?很多類似的問題發生,對末學來說,不會造成困擾,因爲每個人布施的時候,所發的心不同而已,可是對尚未學佛的人,卻會有所誤解,因此請老和尚開示,身爲一個在家居士,在財供養方面,要抱著什麼樣的態度?阿彌陀佛。

  答:我們先要了解布施只有兩種,沒有叁種,一種是資生施,是資養生命的,是物質的;另外一種是法施,可以說是精神的。

  至于無畏施,並不是不顧一切,什麼都不怕,甚至連命都不要了,不是這麼解釋,它是具足連續、不斷的,而且是永恒的,以這種方式去行布施;因爲,在布施的中間,往往會産生畏懼,或對功德的認知不足而造成問題,因此,就有無畏施的說法。無畏施是針對財施、法施,或者資生施、法施這兩方面來說。

  我們講布施或財施,這名詞在翻譯上比較困難,不能說是錯誤,爲什麼?資生是指資養生命,應翻成資生比較可靠,資養生命是布施供養,我們曉得四事供養,指的是吃的、穿的,和出家人的坐具或臥具,在靜止或休息時需要的東西;另一個是醫藥,這裏面不會有汽車。真正的布施供養或財施,是指供養維護出家人的色身,吃、穿、臥具用物、醫藥四大供養。

  但是,有些人會以佛陀的境界來說問題,比如無相布施、叁輪體空,如果要布施就不要執著。甚至有這種話,真布施不怕假和尚,其實這不是布施的精神,布是普及性,施是給予,普及性的是沒有分別、沒有親疏、沒有大小,現在說句不好聽的話,大和尚都有供養,那小和尚呢?可以吃飽、穿暖,大家有沒有見過小和尚開賓士的?我想沒有。

  爲什麼會造成這種問題?認爲供養這些長老、大師級的,他們有修行,就能得到福報、功德,難道小和尚就沒有修養嗎?再說大和尚也是從小和尚慢慢來的!說不定他只是年紀大,或者出家久而已,不一定比小和尚真的有修養,所以談財施,要以資生兩字去看,就不會發生這些偏差。至于在家的,不只限于財施,同樣也有法施,以法而言,包含了很多的事與理,法概括了事物、道理,因爲事物而說出它的道理來,因爲道理而表現些問題之所在,展現出事物的精神。

  我講法施,不是指出家人的法施,而是給予的施,只要是將自己的專長、技藝、知識經驗,傳授給別人,就是法施,不一定是要指出家人的法施。像講經、說法,「經」釋迦牟尼佛都說完了,我們沒有再講的余地,只能說把經典裏的法表現出來,介紹給別人。出家人可說是如來家業的專業工作者,也可說是專業從業人員,如以職業來分的話,許多人把出家人歸在出世這一類,把在家分在世間這一類,有沒有想過?出家也是從在家而來。

  所以,佛法的道理方法,因爲人爲的因素,造成許多的偏差,比如以布施的多寡,來說功德的大小。佛陀在世時有一則小故事,有天大家供養佛陀,各式各樣的珍奇寶物、飲食等皆有,最後供養的人都走了,只剩下一位小女孩,跪在佛陀面前不走,佛陀說:「大家都走了,你怎麼還不走?」小女孩說:「我也想供養佛陀,可是我沒有錢,也沒有什麼本事。」佛陀問:「你想怎樣供養我呢?」她說爲了這事情花了叁天時間,在海邊撿了七顆毫無暇疵的白色小石頭,供養佛陀。爲此佛陀講了一段布施功德的道理。

  從這些可以發現,布施供養在乎一份心,任何會造成傷害的布施供養,都不是布施,像超過了自己的能力。比如一個家庭,男主人賺錢,一家五口,如果一個月賺十萬元,每個人都有二萬元的權利,如果男主人說錢是我賺的,他們怎麼有權利?不要忘了彼此的關系,不是太太、就是兒子,當然有權利,要不然,怎麼談遺産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個人想行布施供養,比如拿五千元行布施功德,最好開家庭會議,討論這五千元要做什麼用,因爲每位都有二萬元的權利,每位要拿一千元出來,如果大家都能歡喜做,這樣才是圓滿的功德,如有一人反對,只能拿四千元,二人反對,只能叁千,如果四人反對,只能拿一千,這是講布施的精神與功德。

  所以不要以勉強的方式,或誤解的方式看布施波羅蜜,施是給予,這種給予不一定是要給什麼樣的對象,即使做慈善事業也是布施,對父母則是供養,不要把它看得太偏了,因爲人爲的錯誤,才會成爲剛剛所提出來的問題。

  總之,還是一切唯心所造,在于人怎麼去主宰、面對、認識、了解,而能有所發現,才是學佛,才能覺悟,否則最多只是個佛教徒,不是學佛的人。

  然而做個佛教徒很容易,皈依叁寶就可以了,如能夠守五戒,那就不得了,但還只是個佛教徒,不是學佛的人。真正學佛的人,是要學道理、方法,培養自己的智慧,怎麼化解自己的無明,排除自己的障礙,從中顯現自己的菩提種子,最後成爲圓滿的結果,才說得上是在學佛。

  

  逢甲大學一九九七年佛學與人生學研討會  

  

《禅的內心世界》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好好開拓自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