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好好開拓自己

  好好開拓自己

  

   適逢臺灣新聞報五十二周年報慶,舉辦一系列講座,承蒙張董事長跟洪董事長的邀約,希望我來這裏,跟大家講佛法。

   今天所講的,如果說不是佛法,那也不一定對,爲什麼?因爲佛法的本身,是從現實的生活中,關系到人與事,去發現問題,再從問題中去發現佛法,可見佛法不是另外的東西。所以我今天並不用佛教的專有名詞、經文……,來跟大家談問題,今天所介紹的主題是「好好開拓自己」。

      「開拓」這兩個字,我們知道開是開發、拓是拓展;如果以現代商業管理學來看這標題,「自己」就是産品。我們知道一樣産品,從設計到開發,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而且也必須在時間、空間裏面,不斷去提升;再者,東西擺在商店裏,要有人來買,這就涉及到拓展的問題。可能大家聽了會說,爲什麼把「自己」當成「産品」呢?!

   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引用這麼一句話,大家就不會認爲,好像把人當成物了,其實我材就是産品,問題在于是不是能把你的才能表現出來?在未表現之前,有沒有刻意的去培養你的才能?開發,不一定說已經擁有多少才能;我們知道,人人都有不同的根基、或不同的潛能,如果不能把你的潛能發揮出來,即使樣子長得像佛教裏所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那也沒有用,所以,樣子長得怎麼樣,不是問題,畢竟人需要的是內涵,因此,我說要「好好開拓自己」。

      每個人都有潛能,這種潛能不一定是天生的,而是從小到大,從家庭到學校、社會慢慢地培養起來的。不管你是在民營單位,或公家單位,從事各階層的工作,不管職務大小,每個人都有必備的專長、專業,這些專長、專業,也是從小慢慢培養而成的。所以說開拓自己,還是要從培養上去著手。

   譬如目前失業的人口比例太高,可是我們發現,有很多的行業,必須具備某些專業、專長,可能這類的人才還不夠用,我們也知道最近很多學者、專家提出來,現在的失業不是問題,而你爲什麼失業?那才是問題。

   所以我們通常面對問題,只是去找個答案,絕不會說,很冷靜的去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就像走在街上,莫名其妙被人捅一刀,好像社會治安很亂,自認沒有惹人家,爲什麼要捅我一刀?就歸咎于別人。可是,當治安單位抓到行凶的人,問他:爲什麼你要捅他一刀?行凶的人說:爲什麼他要斜著眼睛,用鄙視的眼光看我?我這麼一講,大家就知道,爲什麼人家要捅你?往往我們的眼睛,都往外看,可是在佛法裏,除了往外看,還要往內看。

      往內、往外,看的是什麼?外,是看別人的我;內,是要反過來看自己的我。因此任何問題的發生,絕不是以自我意識去認定;很多的事,親眼看到、親耳聽到,所反應出來的,都只是自我意識,有的比較感性、有的比較理性,它的差別如此而已。

   我們曉得,自我意識往往忽略了別人的我,只把自己的自我擺在前面,我們常會說:「爲什麼?」甚至于現在很多歌曲,都在喊「爲什麼?」我們看,很多人在生氣的時候,也在喊「爲什麼?」;哪怕在家庭裏面,不管那個份子,或是賺錢的人,也是動不動就「爲什麼?」

   然而,這「爲什麼」有兩個方式,一個是我究竟爲什麼?這是我們經常在家裏面發現的;另一個是普遍性的爲什麼?這種就是人與人相處時,最平常的問題。我們只要談到「爲什麼」這句話,必然就關系到人與人、人與事的問題,這些人與人、人與事,如果從來不發生關系,就不會有「爲什麼」;可是,在我們一生中,往往把自己寶貴的生命擺在那上面,浪費太多時間。

   「爲什麼」如果只是以自我去表現,真的是浪費;如把這個「爲什麼」換個環境,改變它的內涵,像科學家、發明家或思想家,甚至于政治家、教育家,把「爲什麼」擺在這些事物上,我想他的價值、成就,以及對人的利益就完全不同了。

   同樣一個「爲什麼」,如果把「我」放在前面,只是把自己的缺點完完整整顯現出來,告訴別人;如擺在人人所看到的各種專業、事物上,絕不會說,你怎麼都把自己擺到那裏面去。

   所以「我爲什麼?」看起來是很平常的事,像在家庭裏,丈夫在外面忙碌、賺錢,只要有點不如意,回到家裏,發現一點點不順心,馬上就冒出一句話「我爲什麼?」當然,男主人有權利說「爲什麼」,可是他忘了,如果女主人也在外面工作、賺錢,她也有權利說「爲什麼」,這是我們站在主外的立場來說。

   可是,談到家庭之內呢?不管你是男主人、女主人,在外工作、忙碌、賺錢,有權利說「爲什麼」,但在家裏面的人,難道就沒有權利說「我爲什麼」嗎?所以,我們常常表現「爲什麼」,說出這句話的人,很少考慮你有權利說,別人同樣也有權利;如果能夠懂得,除了自己的我,還有別人的我,那麼「好好開拓自己」,「好好」兩個字,就建立起來了。

      當然,開拓需要時間、空間。過去我常在外面演講,時常會聽到,那位和尚在說什麼?有什麼好聽的?不都是些迷信嗎?這種事情,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把我意識擺在自己的立場;如果把「我」,擺在學習、讀的心態,去面對環境,這個「我」就不會太過于感性、或理性了。如此,你將會去調和它,使自我意識慢慢淡化,就像一般所說的,會冷靜、客觀些;佛教所談的,也是那個「我」,爲什麼?打開始我就講過,佛教的佛法,是現實生活裏,關系到人、關系到事,從中去發現佛法。

      所謂佛法,絕不是放在廟裏的那部大藏經,因爲那部大藏經,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跟四庫全書差不多;如果不去看它、認識它、理解它的內容,對你沒有一點好處。事實上,人在任何的時刻,所講的話、或行爲,分別對的也好、錯的也好,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都離不開這些。

   中國的佛教,所表現的佛法,已融合了中國儒家的思想,也迎合我們的民族性、文化背景,可以說,中國的佛教是屬于中國的,而不是印度的;可是,佛教來自于印度,往往印度本土的一些色彩,也會隨著加入佛教的內容,可以說佛教變了、亂了,它並不是多元化,而是亂。

      以佛教而言,兩千多年以前的印度,可說是貧窮、落後、骯髒,而釋迦牟尼佛談佛法,談的是清淨、莊嚴,就是針對這些貧窮、落後、骯髒而說的,其實在中國大陸西北地區,像西藏、新疆、內蒙這些地方,跟印度的環境差不多;因此,依于印度環境所形成的佛教,到達中國以後,有兩個分段,一個是流布在比較貧窮、落後的地方;一個是分布在中原地帶,比較富裕的地方。因爲佛法的本身,是針對人的我而說法,依于人的我所處環境、教育、文化、經濟種種的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就完全不同。

      我們現在看臺灣的宗教型態,不管道教、佛教、民間信仰都是依賴神、佛祖,有什麼事,就去求他;做錯了,爲表示忏悔,「我錯了」然後就交給他。最後變成,「我」本來很迷惑,結果反而愈來愈迷惑了。爲什麼?這就是我剛剛所說的,時代背景、環境,以及它的曆史、文化等等所造成的。

   以佛教而言,如果在座有很多是學佛的佛教徒,我可以說,你們很少在修養自己,很少照顧自己的身、口、意,也就是你的身體行爲、言語行爲、思想意念的行爲;幾乎都在參加誦經、禮忏、做法會、布施、供養,其實那不是修行。如果談到修養,只是告訴你一個方法,去依賴它,不讓自己犯錯,甚至于給你一個很遙遠、很遙遠未來的理想,但是擺在眼前的該怎麼辦?沒有辦法的,就去求佛、求菩薩,很少說自己發生什麼問題,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自己去認識、去了解而化解問題。

      因此,我把它分成兩大類:一是佛教徒、一是學佛的人;當然,學佛的人也是佛教徒,可是佛教徒不一定是學佛的人。在這裏講句不該講的話,念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大家有沒有想過,去西方極樂世界做什麼?雖然,經典上講極樂世界的衆生,像吃飯,想一想就有了;穿衣服,想一想就有了;甚至于想用鮮花供佛,都有天女散花,連花都不需要買;在極樂世界只有樂,沒有苦。但是,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那是什麼樣的日子?如果你真的去了,究竟在那裏做什麼?佛法的本身,強調現實生活中的我,要怎麼樣活在現實的環境中,而且要活得很好。我們常聽到解脫、自在,那是什麼?就是活得很好,究竟怎麼樣才叫活得很好呢?

      以一般人而言,不做虧心事、不做壞事,就心安理得了;可是有沒有想過,什麼叫壞事?什麼叫虧心事?如果以善、惡來看,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今天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是善,那會是什麼樣的世界?如果都是惡,又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事實上,以人而言,是不可能的,因爲每個人的我,他所接受的環境,像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包括自己自修所下的工夫、吸取的知識經驗,所形成的智慧就有差別。當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善或惡;所以佛法對世間的一切,認爲都是相對的,怎麼說呢?

      我們曉得,人有善惡、美醜,事情有好壞,道理有對錯,還涉及到是非;總是在相對的中間去分別人、去認識人,如果不知道如何去面對現實,去認識問題、了解問題、發現問題的話,那永遠只是個自我而已,而且會愈來愈強烈,所表現的往往都是傷害、都是缺失。

   所以,佛法中談修行,很多人都擺在念佛號、持咒語、念經、拜忏、或打坐,認爲這些方法就是修行,完全錯了;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談到修行,是針對我們身體的行爲、言語的行爲、思想意念的行爲而說的。

      剛說過每個人都不一樣,所表現出來,都有些不理想的地方,才會提到要修行,就是修正我們身體的行爲、言語的行爲、思想意念的行爲。佛法或者佛教,不可以說修個什麼法門就叫修行,佛法之所以有法門,主要的目的,是當自己還不能做主的時刻,暫時告訴你有個方法,可以去依賴它,至…

《好好開拓自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談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