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心

  談心

   今天要和各位「談心」,首先我先作兩個提示,一個是經典上說:「一切萬法唯心所造」;另一個是「心、佛、衆生,叁爲一體」。從這兩個提示來看,就可以知道我要講些什麼,及爲什麼要取談「心」這個題目,因爲人與人之間最快樂的事,就是談心。

   如果一定要用佛教的經典、論典,或經典、論典裏面的名相來談佛法,而不去了解佛法在現實生活中,究竟跟我有什麼關系?是得不到好處的,因爲佛法是對人說的;如果要對下叁道的衆生說佛法,那是不可能的,爲什麼?因爲他們不會思考、吸收、消化;而人是可以去思考、認識、了解,往往從一言半語,就可以發現些意涵。

   佛教裏的禅宗,動不動就講「悟」,其實發現、體會、感受些什麼,那就是悟,不要把悟看得這麼神秘,我們常常動不動就「開悟了」,其實開悟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重要的是你的境界到什麼程度?所以,學佛不要老是被一些名相、法句、或經文、偈語所左右,我們本來很清楚、很冷靜,因爲看不懂,反而會變得更迷糊,因此我以「談心」這兩個字,跟大家聊一聊。

   前面講到「唯心所造」、「心、佛、衆生叁爲一體」,這是標准的佛教語言,但是我不用這種方式,跟大家談問題,也就是今晚不是講經、也不是說法,而是談心。我們一開始說,佛法是對人說的,說些什麼?跟人有什麼關系?爲什麼要學它?真能解決問題嗎?這才是最要緊的。以佛教而言,不管是誦經、禮忏、作功德都可以解決某些問題,可是那是依賴,釋迦牟尼佛在世,創立了佛陀教派,幾千年來,留下那麼多的道理、方法,主要的目的,不是教我們去依賴,可是大家幾乎都用依賴的方式,成爲一位佛教徒。

   人活在世上,總會跟人與事打交道,在這些過程中,免不了會有問題發生,很多的問題,不是一般人可以化解的,最難過的是,明知問題的所在,卻不敢怎麼樣,而造成無可奈何。所以,釋迦牟尼佛留下這麼多的道理、方法,並不是叫我們以依賴的方式去信佛。

   現今在這世界上,幾乎都在信奉佛教,崇拜釋迦牟尼佛,用持名的方式、禮拜的方式、供養的方式,一味地依賴。因此我常說,現在很多人都崇拜釋迦牟尼佛,崇拜什麼呢?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可以保佑我,讓我消災、解厄,甚至迷信的,認爲還可以發財。

   可是有沒有想過?人生面對人與事,總離不開這些,這是必然會發生的,我們去求,怎麼求?所以,我有的時候講些話,很多虔誠的佛教徒很難理解,我說:不要把釋迦牟尼佛當成怪物,他是一位具有圓滿智慧,可以化解我們人做不到的任何問題,如果我們只用這些去依賴他的話,只是一位佛教徒,即使到達人生終點,也只能在那裏喊佛,爲什麼?自己作不了主。

   我常說,學佛是學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究竟是什麼?如果說的誇大一點,叁藏十二部、八千多卷的經典,就是他的智慧。可是有個問題,那麼多的經典,從何下手?等到看完了經典,可能什麼也沒得到,對現實的人生,會造成更不好的後果,這話怎麼說?

   因爲,你要花很多時間鑽研經典,可是現實生活中,還要不要過日子?要過日子,你就必須要賺錢,要有收入;很多學佛的人,尤其在家居士「不務正業」,可能大家聽了這話,會認爲未免過份,然而,我講的不務正業,是說把學佛當成職業,把工作當成副業;在家學佛應該利用空余的時間,人家吃喝玩樂時,你去學佛。

   爲什麼釋迦牟尼佛當初要建立出家僧團?因爲,佛陀所留下的道理、方法實在太多了,而出家人不工作,是以受供養來維持他的生命,出家人本身繼承佛陀的遺命,發揚他的道理方法,把智慧轉變爲出家人本身所擁有的修養,再介紹給更多的人,這才是一個正當的看法。

   我剛才提到的是個大前提,信佛、學佛不是依賴,可是剛開始我們要依賴,就像小孩剛開始,必須依賴他的爸爸媽媽,一旦長大了,要能夠獨立自主;學佛也是如此,到達了某個階段,絕不可以一味地依賴,自己一定要能夠作得了主,可是憑什麼作主?必須要學釋迦牟尼佛的智慧。

   還有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在那裏?叁藏十二部、八千多卷經典,即使出家之後完全地投入,沒有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鑽研、修持的話,對釋迦牟尼佛可能不是很熟悉,在這情況下,我們就可以發現,爲什麼要有出家人,出家人的天職就是如此,而在家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你只要在依賴的過程中,去認識自己,自己喜歡什麼?所具備的條件適不適合?如果你喜歡,條件也很適合,你就可以一門深入。絕不可以像水上的波浪,一波一波地隨波逐浪,往往耗費了很多時間,最後還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更談不上自己能作得了主了。因此,從這些迹象、或大前提可以發現,爲什麼今晚我要跟各位「談心」了。

   首先,我們了解,「心」在佛法裏指的是五蘊,然而,「心」是什麼?我們的眼睛會看、耳朵會聽、嘴巴會講,每天接觸的人或事,哪怕是在家裏面、上班的地方、或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甚至于整個世界,都有機會接觸,但並不是一步步地去接觸那個環境。

   現在的媒體很發達,以網際網路來講,只要能知道網站的一些符號,在這個世界,你想找哪個國家,它們的特色,或想知道些什麼,都很容易得到。剛剛講接觸,不是叫你人走到那個地方;現今的社會做到了,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在這裏告訴各位,我很少出門,看報紙,字又太小、看電視,眼睛受不了,但在電子網路上,可以得到很多的資訊。

   因爲,不是說人跟得上、跟不上這個時代,而是說你在那個地方過日子,你所需要的,是陌生、還是熟悉的?這裏面可以發現一個問題,看到了、聽到了,必然會有感受,這種感受,可說是你內在自我的感受,至于這種感受是理性的、感性的,並不在感受的範圍之內。

   所以,感受只是一種力量,它要經過想一想、思考以後,才會表現,此時表現的,就是你的自我意識,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表現之後,會確定些什麼,認識些什麼,如此,大家就知道五蘊是什麼。你的眼睛、耳朵接觸到的,那是色蘊,色蘊形成,反應到你的自我,就會有感受,那是受蘊,然後引發你的思想,接著就會有行爲表現,最後確定了一個結果,就是我們人的心。

   「心」從外面接觸,反應到自我,在這過程中,它的時速,往往在剎那之間,爲什麼這麼說?在于本身原有的修養,或你具備智慧的高下。一個有經驗,看到馬上就可以反應出來;如果沒有這些知識經驗,即使看到了,你還得想一想,搜查自己本身有沒有這種知識經驗?然後反應出來,你將會發現,是那個「我」表現的時刻;因此,心如果不生起作用,我就不會顯現。

   我們曉得心要生起作用,必須要有力量,這種力量是由外到內産生的,也是我們的情識作用,其實就是自我意識,是自我內在擁有的、熟悉的,想一想才知道的,或根本陌生的,在這過程中,時間不是很慢,爲什麼?熟悉的即是一剎那展現的,想一想,時間也不是很久;所謂一剎那,並沒有時間限製,是幾分、幾秒、或幾點鍾,它不是以時間來計算,只是快一點、慢一點而已。

   可是,人往往因自我意識,不管是理性的、客觀的,主觀表現出來後,就會造成很多的問題。談一切唯心所造,其實這是個概念,爲什麼?如果是強烈的主觀意識,一切唯心所造,我認爲就是如此,那也沒錯,可是它的結果如何?是傷害?還是利益?是彼此都有利益?還是傷害別人?還是傷害自己?結果就大不相同。所以,一切唯心所造,不是一個主觀的自我意識;如果一定要講,只能說你對佛法很陌生,對釋迦牟尼佛很陌生。

   人與事發生問題,都是我的分別,人往往知道自己有一個我,可是忘了別人也有一個我。譬如對于一個小家庭的小孩,父母相互之間能體會些什麼?像小孩念書,考試的成績不錯,父母都會鼓勵他、獎賞他;可是一旦他的成績退步,父母親就會改變態度,以斥責的自我意識責備小孩。如果這小孩,具備了智慧,他一輩子不會挨罵,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爲什麼?開頭成績不好,慢慢變好,這樣父母對他,永遠都是好的,因爲什麼?進步了,這都是一般「我」的心態。

   我常舉個例子,告訴家長,當你給小孩子多少零用錢,或是他臨時要求,需要一些錢,你也歡喜的答應給他,千萬不要再講話!給了,一定要講話,只是告訴他走路小心點。可是往往做父母親的,我錢給你了!不要亂花喲!這個不可以買!那不可以吃!想想看,你給他錢,真正的權力,已經在小孩子手上,你還跟他交待那麼多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有沒有想過,小孩拿了錢也不歡喜了。

   尤其,過去在聯考製度,還沒有廢掉之前,每遇到聯考,小孩子留在家裏念書,如果父母對他的兒女很了解,這小孩不單單沒有壓力,可能考得很好;即使小孩本身具備的條件夠,可是他表現的時候,好像蠻不在乎,如果父母不了解他,一天到晚盯得很緊,即使條件夠,也考得不好。

   我曾遇過這種事例:有個家庭,做父母的,因爲小時候環境不好,希望自己的兒女都有出息,他的大兒子所承受的精神壓力非常大,爲什麼?父母親開口就說,你是老大,要做弟弟妹妹好榜樣;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可是在大兒子心裏,始終喘不過氣來,剛好趕著要大專聯考,當然他要很用功准備聯考,一定要考上,才對得起他的爸爸、媽媽,才可以做弟弟妹妹好榜樣。

   可是中間發生了問題,他的母親來找我,她說:師父怎麼辦?他是老大,馬上聯考了,我每次看到他,不是打開冰箱吃點心、喝飲料,就在那裏蹦蹦跳跳,也不念書,我愈講,他愈不聽話。

   那天,她把兒子帶來,我請小孩的媽媽到外面去等,我單獨跟小孩聊聊。小孩子開頭看到我很緊張,問他話幾乎都不講,爲什麼?因爲在小孩的心目中,媽媽信佛教,對師父這麼尊敬,小孩就把師…

《談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尊重與珍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