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开拓自己
适逢台湾新闻报五十二周年报庆,举办一系列讲座,承蒙张董事长跟洪董事长的邀约,希望我来这里,跟大家讲佛法。
今天所讲的,如果说不是佛法,那也不一定对,为什么?因为佛法的本身,是从现实的生活中,关系到人与事,去发现问题,再从问题中去发现佛法,可见佛法不是另外的东西。所以我今天并不用佛教的专有名词、经文……,来跟大家谈问题,今天所介绍的主题是「好好开拓自己」。
「开拓」这两个字,我们知道开是开发、拓是拓展;如果以现代商业管理学来看这标题,「自己」就是产品。我们知道一样产品,从设计到开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也必须在时间、空间里面,不断去提升;再者,东西摆在商店里,要有人来买,这就涉及到拓展的问题。可能大家听了会说,为什么把「自己」当成「产品」呢?!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引用这么一句话,大家就不会认为,好像把人当成物了,其实我材就是产品,问题在于是不是能把你的才能表现出来?在未表现之前,有没有刻意的去培养你的才能?开发,不一定说已经拥有多少才能;我们知道,人人都有不同的根基、或不同的潜能,如果不能把你的潜能发挥出来,即使样子长得像佛教里所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也没有用,所以,样子长得怎么样,不是问题,毕竟人需要的是内涵,因此,我说要「好好开拓自己」。
每个人都有潜能,这种潜能不一定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到大,从家庭到学校、社会慢慢地培养起来的。不管你是在民营单位,或公家单位,从事各阶层的工作,不管职务大小,每个人都有必备的专长、专业,这些专长、专业,也是从小慢慢培养而成的。所以说开拓自己,还是要从培养上去着手。
譬如目前失业的人口比例太高,可是我们发现,有很多的行业,必须具备某些专业、专长,可能这类的人才还不够用,我们也知道最近很多学者、专家提出来,现在的失业不是问题,而你为什么失业?那才是问题。
所以我们通常面对问题,只是去找个答案,绝不会说,很冷静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就像走在街上,莫名其妙被人捅一刀,好像社会治安很乱,自认没有惹人家,为什么要捅我一刀?就归咎于别人。可是,当治安单位抓到行凶的人,问他:为什么你要捅他一刀?行凶的人说:为什么他要斜着眼睛,用鄙视的眼光看我?我这么一讲,大家就知道,为什么人家要捅你?往往我们的眼睛,都往外看,可是在佛法里,除了往外看,还要往内看。
往内、往外,看的是什么?外,是看别人的我;内,是要反过来看自己的我。因此任何问题的发生,绝不是以自我意识去认定;很多的事,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所反应出来的,都只是自我意识,有的比较感性、有的比较理性,它的差别如此而已。
我们晓得,自我意识往往忽略了别人的我,只把自己的自我摆在前面,我们常会说:「为什么?」甚至于现在很多歌曲,都在喊「为什么?」我们看,很多人在生气的时候,也在喊「为什么?」;哪怕在家庭里面,不管那个份子,或是赚钱的人,也是动不动就「为什么?」
然而,这「为什么」有两个方式,一个是我究竟为什么?这是我们经常在家里面发现的;另一个是普遍性的为什么?这种就是人与人相处时,最平常的问题。我们只要谈到「为什么」这句话,必然就关系到人与人、人与事的问题,这些人与人、人与事,如果从来不发生关系,就不会有「为什么」;可是,在我们一生中,往往把自己宝贵的生命摆在那上面,浪费太多时间。
「为什么」如果只是以自我去表现,真的是浪费;如把这个「为什么」换个环境,改变它的内涵,像科学家、发明家或思想家,甚至于政治家、教育家,把「为什么」摆在这些事物上,我想他的价值、成就,以及对人的利益就完全不同了。
同样一个「为什么」,如果把「我」放在前面,只是把自己的缺点完完整整显现出来,告诉别人;如摆在人人所看到的各种专业、事物上,绝不会说,你怎么都把自己摆到那里面去。
所以「我为什么?」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事,像在家庭里,丈夫在外面忙碌、赚钱,只要有点不如意,回到家里,发现一点点不顺心,马上就冒出一句话「我为什么?」当然,男主人有权利说「为什么」,可是他忘了,如果女主人也在外面工作、赚钱,她也有权利说「为什么」,这是我们站在主外的立场来说。
可是,谈到家庭之内呢?不管你是男主人、女主人,在外工作、忙碌、赚钱,有权利说「为什么」,但在家里面的人,难道就没有权利说「我为什么」吗?所以,我们常常表现「为什么」,说出这句话的人,很少考虑你有权利说,别人同样也有权利;如果能够懂得,除了自己的我,还有别人的我,那么「好好开拓自己」,「好好」两个字,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开拓需要时间、空间。过去我常在外面演讲,时常会听到,那位和尚在说什么?有什么好听的?不都是些迷信吗?这种事情,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把我意识摆在自己的立场;如果把「我」,摆在学习、读的心态,去面对环境,这个「我」就不会太过于感性、或理性了。如此,你将会去调和它,使自我意识慢慢淡化,就像一般所说的,会冷静、客观些;佛教所谈的,也是那个「我」,为什么?打开始我就讲过,佛教的佛法,是现实生活里,关系到人、关系到事,从中去发现佛法。
所谓佛法,绝不是放在庙里的那部大藏经,因为那部大藏经,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跟四库全书差不多;如果不去看它、认识它、理解它的内容,对你没有一点好处。事实上,人在任何的时刻,所讲的话、或行为,分别对的也好、错的也好,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都离不开这些。
中国的佛教,所表现的佛法,已融合了中国儒家的思想,也迎合我们的民族性、文化背景,可以说,中国的佛教是属于中国的,而不是印度的;可是,佛教来自于印度,往往印度本土的一些色彩,也会随着加入佛教的内容,可以说佛教变了、乱了,它并不是多元化,而是乱。
以佛教而言,两千多年以前的印度,可说是贫穷、落后、骯脏,而释迦牟尼佛谈佛法,谈的是清净、庄严,就是针对这些贫穷、落后、骯脏而说的,其实在中国大陆西北地区,像西藏、新疆、内蒙这些地方,跟印度的环境差不多;因此,依于印度环境所形成的佛教,到达中国以后,有两个分段,一个是流布在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一个是分布在中原地带,比较富裕的地方。因为佛法的本身,是针对人的我而说法,依于人的我所处环境、教育、文化、经济种种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就完全不同。
我们现在看台湾的宗教型态,不管道教、佛教、民间信仰都是依赖神、佛祖,有什么事,就去求他;做错了,为表示忏悔,「我错了」然后就交给他。最后变成,「我」本来很迷惑,结果反而愈来愈迷惑了。为什么?这就是我刚刚所说的,时代背景、环境,以及它的历史、文化等等所造成的。
以佛教而言,如果在座有很多是学佛的佛教徒,我可以说,你们很少在修养自己,很少照顾自己的身、口、意,也就是你的身体行为、言语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几乎都在参加诵经、礼忏、做法会、布施、供养,其实那不是修行。如果谈到修养,只是告诉你一个方法,去依赖它,不让自己犯错,甚至于给你一个很遥远、很遥远未来的理想,但是摆在眼前的该怎么办?没有办法的,就去求佛、求菩萨,很少说自己发生什么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自己去认识、去了解而化解问题。
因此,我把它分成两大类:一是佛教徒、一是学佛的人;当然,学佛的人也是佛教徒,可是佛教徒不一定是学佛的人。在这里讲句不该讲的话,念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大家有没有想过,去西方极乐世界做什么?虽然,经典上讲极乐世界的众生,像吃饭,想一想就有了;穿衣服,想一想就有了;甚至于想用鲜花供佛,都有天女散花,连花都不需要买;在极乐世界只有乐,没有苦。但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那是什么样的日子?如果你真的去了,究竟在那里做什么?佛法的本身,强调现实生活中的我,要怎么样活在现实的环境中,而且要活得很好。我们常听到解脱、自在,那是什么?就是活得很好,究竟怎么样才叫活得很好呢?
以一般人而言,不做亏心事、不做坏事,就心安理得了;可是有没有想过,什么叫坏事?什么叫亏心事?如果以善、恶来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今天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是善,那会是什么样的世界?如果都是恶,又会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事实上,以人而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的我,他所接受的环境,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包括自己自修所下的工夫、吸取的知识经验,所形成的智慧就有差别。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善或恶;所以佛法对世间的一切,认为都是相对的,怎么说呢?
我们晓得,人有善恶、美丑,事情有好坏,道理有对错,还涉及到是非;总是在相对的中间去分别人、去认识人,如果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现实,去认识问题、了解问题、发现问题的话,那永远只是个自我而已,而且会愈来愈强烈,所表现的往往都是伤害、都是缺失。
所以,佛法中谈修行,很多人都摆在念佛号、持咒语、念经、拜忏、或打坐,认为这些方法就是修行,完全错了;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谈到修行,是针对我们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而说的。
刚说过每个人都不一样,所表现出来,都有些不理想的地方,才会提到要修行,就是修正我们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佛法或者佛教,不可以说修个什么法门就叫修行,佛法之所以有法门,主要的目的,是当自己还不能做主的时刻,暂时告诉你有个方法,可以去依赖它,至…
《好好开拓自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