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少你不会做坏事、不会犯错,如此而已。
当没有行持这些法门的时刻,绝大多数的时间,活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跟人与事打交道,如你用不上那些方法,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就有缺失,会造成伤害;所以,佛法的重点是告诉你,在行为上的修养才叫修行,不是那些方法。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都只在自己不能自主,或唯恐做错事,造成伤害时,所依赖的东西而已;如以现代心理学而言,也是一种心理目标的转移。只是照那样去做,你不可能成佛、成菩萨,唯有从身、口、意的行为去着手,犯错的机会愈来愈少,伤害别人的机会也会愈来愈少,甚至可做到,不仅仅没有缺失,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得到利益。事实上,不只佛教谈这些,在中国儒家的思想里,同样也谈这些,只是各家各派所表现的有所差别。
佛法的本身,就是在世间的相对法里,去认识、了解、突破它;认识、了解、突破什么?先对自己的「我」着手;这些年我常对很多学佛的人,讲这么一句不好听的话,很多人学了一点点东西,就在修理别人,而不是修行自己。我们常看到有些懂得一点点佛教东西的人,看到对方有某些不好或错误,就说:「你看,你学佛,还这个样子!」讲的是别人的我,可是有没有想过?当你看到、听到别人的我有些问题,有没有反过来,看看自己的我,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所以,我常说学佛尽学些,动不动就修理别人;我认为这还算不错,为什么?他还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最悲哀的是,自己是学佛的人,面对其他学佛的人,都希望他们是佛菩萨,不能有任何的缺点,自己却心甘情愿做个凡夫众生,为什么?都在要求别人,当然你要求他,希望他好,希望他是佛、是菩萨,那自己是什么呢?
学佛的对象是自己,不是别人;以前有些家庭里的子女,要跟我出家,有的父母会反对,甚至于有的父母到寺院来对我说,他的儿子或者女儿,做人都做不好,还想做佛,不要以为,他这句话说错了,他说得很对,为什么?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做佛、做菩萨?
人,至少我们还有些公定的尺度,可依于那些范畴去做;可是做佛、做菩萨,不容许有自我。因此,谈这个主题「好好开拓自己」,就是在「我」上去培养;此种培养,是从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上去着手。以做人而言,人人都以为很了解自己,其实,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为什么?
我们常看别人,看得很清楚,轮到自己就迷糊了,比如有两人在争吵,如果你是第三者,很容易去发现,好像谁有理、谁没有理。我曾说过,不管是学佛、不学佛,为人要明辨是非,不要参与是非;明辨是非是一种修养,参与是非是出卖自己,为什么?
别人在谈是论非,已辩得不可开交,你和争吵的两人,本来没有关系,你却插上一脚,跟人家评理、去做老大,最后那两人可能反过来对付你一个,为什么?他们本来争论的是「是非」,你参与的也是「是非」,你还是在「是非」的圈子里。可是,如果你去明辨是非,就可以从这些辩论中学习,所以明辨是非,是学习;参与是非,就是出卖自己。
以佛法而言,没有什么「是非」,天底下以自我而言,只有一个「是」,没有「非」,即使有的时候认错,并不表示承认你是「非」,同样还是以「是」做为你的理由。我们看两个人争论是非的时候,都说对方「非」,自己「是」,那表示在人的我里面没有「非」,只有「是」,只是每个人都强调自己是「是」,别人是「非」,才有是非的分别。如果你是第三者,从这上面去认识、了解,的确能学习很多,得到很多利益;如果你参与,那是出卖自己。
可是,人很喜欢出卖自己,我常跟亲近我的人提到,当你认为别人所显现的是缺点,不要以为那刚好是你的优点,此话怎么说?因为当你看到别人的是缺点时,就已经认为自己是优点了,为什么?好像他有这个缺点,自己没有。因此学习、修行中的人,当发现别人的缺点,千万不要表现是自己的优点;当发现别人的优点,要好好检讨自己的缺点。
所谓「开拓自己」,绝不是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去开发、拓展。所以,我们常常会讲,某人说……、谁说……,可能我比较叛逆,即使说是佛说的,我也想知道佛是什么时候说的?在什么地方说的?有什么证据,提出来是他说的?通常人都会引用「他们说」,像某些名人、专家、学者、或智者,可是自己说什么?
再者,我们看论文,不管是博士论文或其它论文,一定要引用很多的参考书,参考的书籍越多,表示你的论文越好;现在全世界的论文,好像餐馆里面的大拼盘,怎么说?既然是论文,应该是从自己所学的科系里,所拥有的、认识的、得到的一份心得表现出来,才能叫论文。可是,全世界几乎都是用这种方式,怕去开拓自己;有没有想过?写书的人,如果也引用某些人的文章、论点,他还是像切了各式各样的菜食,把它摆成大拼盘。如果要探讨真正某人说的,你理解多少?我们常以自己的意识、智慧,去诠释别人所说,也因为这样,人往往很容易藉此机会,表现自己的聪明,而不是智慧。
最后,聪明表现得太久、太多,可能反被聪明误,为什么?因为他们是从看到、听到,慢慢收集资料,其实都是别人的,你认识了多少、深入了多少?能不能知道,他真正说什么?否则都是人云亦云,就等于你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我们还能举出,某人他说什么?还比较容易去探讨问题之所在;然而,最大的问题是大家都这么说,这是最悲哀的事。
大家都这么说,「大家」的比例是多少?现在的「民调」,我是百分之百不相信,为什么?譬如说电视CALL-IN的节目,我们晓得有CALL-IN部队,只要哪个节目有CALL-IN,这些人一定都到。我们看很多民意调查机构,像年龄层、学历、区域……,如果多用一点心,可能客观一点;可是有多少人是翻电话簿,一个个打来的,甚至世界上有名的民意调查机构,连他们自己发表的数字,他们自己的内心都在笑,为什么?就是刚刚说的「我」,每个人的「我」,表现的真、假,不同的表现,你究竟选择哪个我?自己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甚至同一个时间、空间里,所表现的自我都那么复杂,怎么能够论定他说的就是这一种?!
可能大家会说,照你这么说都没有用,就像一个国家,它的法律、法规只是一些约束力而已,究竟能做到什么?真的那么有效,监狱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问题出在哪里?因为这些人,是看别人的我,不会把「自己的我」融合到「别人的我」,尤其「人、我」的分析,在佛法里面是非常微细的,
经典上常有些形容词,像「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说的是什么?是说它的数目字非常非常的大、非常微细,可是我们通常是以概念去看,即使有分析之学,此种分析也可能是以自我为前提,再不然,是以某些学者、专家的自我做为重点,在这里不是取笑某些人,像很多学财经的买股票,赔得最惨,不要以为学财经的就会做生意,就会买股票,看那些股票分析师,都发财了吗?是有很多人发财,为什么?用他的方法、手段操作股票,而使他得到利益,他并不是根据真正的资讯做分析,要不然为什么有很多分析师,出那么大的事?其实买股票被套牢、赔了,怪谁?要怪证交税太高吗?要不然就是怪政府出来拉盘,怪来怪去都是别人。如果你在股票上得到了利益,有没有人说,我很感谢政府、我很感谢谁?没有,问题在哪里?只是个自我而已,而且是没有经过修行的自我,不是依于感性,就是理性的自我在表现,如此而已。
人的世界,关系到人的问题,还是要用人的方法去面对、去化解,不可以用佛法的方式,例如:佛法里面谈「忍」,所谓忍波罗蜜,就是忍的方法,如果我们用此方法去面对人的问题,你想去化解它,暂时可以,就像「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要说百日,就说一年好了,以后的日子,能不能继续忍?可能大家也会思考一个问题,佛法讲忍的方法做什么呢?
佛法所说的忍,不是佛教徒所说的忍,佛教徒所说的忍,是压迫自己、勉强自己;佛法所说的忍,是叫你去面对问题、认识问题、了解问题,最后化解问题。忍,目的是化解,当你面对问题的时候,先以忍的方法,在修行上面有多少本钱,先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修行,你的境界愈高,修养愈高,你所表现的忍,化解问题就愈快,修养不够,化解问题就愈慢。
如果你不了解行忍的方法,它的大前提是化解问题的话,你只是勉强自己、抑制自己,最后变成什么?忍无可忍,后果是什么?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所以,同样是佛法,如果不了解「法」的真义、宗旨,以及利益之所在;搞错了方向,或照着文字去解释,最后都不是佛法,甚至于还会对佛教产生反感。
举个例子,假使自己平常的运气很好,一直都过得很顺当,比较不会去思考,可能会糊里糊涂的过一辈子;如果运气不好,什么都不顺,就会怨天尤人,或常生病,甚至于车祸意外,那会说什么?一辈子没做过伤害别人的事,也没做过昧良心的事,为什么这些不好的都降临在我身上?甚至于还会说,那些做尽坏事的人,反而过得很好,都是用这种埋怨的方式去面对问题,他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因为他从来没有去开拓自己,只是把自己摆在我就是这个样,可是有没有想过?你生下来,从婴儿到幼儿,那时候的我,是怎么样?慢慢成长,从儿童到少年,那时候的我,又是什么?慢慢到青少年,那时候,又是什么?等到进入中年,甚至于老年,那时候的我,又是什么?它绝不是同一个我,虽然自我的本体是相同的,可是经过调理、修养,知识经验完成的智慧,不一样了!
有很多的家庭,常对子女,作出些错误的判断,什么是错误的判断?像到…
《好好开拓自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