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少你不會做壞事、不會犯錯,如此而已。
當沒有行持這些法門的時刻,絕大多數的時間,活在現實生活中,必然會跟人與事打交道,如你用不上那些方法,身體的行爲、言語的行爲、思想意念的行爲就有缺失,會造成傷害;所以,佛法的重點是告訴你,在行爲上的修養才叫修行,不是那些方法。
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這些都只在自己不能自主,或唯恐做錯事,造成傷害時,所依賴的東西而已;如以現代心理學而言,也是一種心理目標的轉移。只是照那樣去做,你不可能成佛、成菩薩,唯有從身、口、意的行爲去著手,犯錯的機會愈來愈少,傷害別人的機會也會愈來愈少,甚至可做到,不僅僅沒有缺失,還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得到利益。事實上,不只佛教談這些,在中國儒家的思想裏,同樣也談這些,只是各家各派所表現的有所差別。
佛法的本身,就是在世間的相對法裏,去認識、了解、突破它;認識、了解、突破什麼?先對自己的「我」著手;這些年我常對很多學佛的人,講這麼一句不好聽的話,很多人學了一點點東西,就在修理別人,而不是修行自己。我們常看到有些懂得一點點佛教東西的人,看到對方有某些不好或錯誤,就說:「你看,你學佛,還這個樣子!」講的是別人的我,可是有沒有想過?當你看到、聽到別人的我有些問題,有沒有反過來,看看自己的我,有沒有同樣的問題?!
所以,我常說學佛盡學些,動不動就修理別人;我認爲這還算不錯,爲什麼?他還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最悲哀的是,自己是學佛的人,面對其他學佛的人,都希望他們是佛菩薩,不能有任何的缺點,自己卻心甘情願做個凡夫衆生,爲什麼?都在要求別人,當然你要求他,希望他好,希望他是佛、是菩薩,那自己是什麼呢?
學佛的對象是自己,不是別人;以前有些家庭裏的子女,要跟我出家,有的父母會反對,甚至于有的父母到寺院來對我說,他的兒子或者女兒,做人都做不好,還想做佛,不要以爲,他這句話說錯了,他說得很對,爲什麼?人都做不好,怎麼能做佛、做菩薩?
人,至少我們還有些公定的尺度,可依于那些範疇去做;可是做佛、做菩薩,不容許有自我。因此,談這個主題「好好開拓自己」,就是在「我」上去培養;此種培養,是從身體的行爲、言語的行爲、思想意念的行爲上去著手。以做人而言,人人都以爲很了解自己,其實,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爲什麼?
我們常看別人,看得很清楚,輪到自己就迷糊了,比如有兩人在爭吵,如果你是第叁者,很容易去發現,好像誰有理、誰沒有理。我曾說過,不管是學佛、不學佛,爲人要明辨是非,不要參與是非;明辨是非是一種修養,參與是非是出賣自己,爲什麼?
別人在談是論非,已辯得不可開交,你和爭吵的兩人,本來沒有關系,你卻插上一腳,跟人家評理、去做老大,最後那兩人可能反過來對付你一個,爲什麼?他們本來爭論的是「是非」,你參與的也是「是非」,你還是在「是非」的圈子裏。可是,如果你去明辨是非,就可以從這些辯論中學習,所以明辨是非,是學習;參與是非,就是出賣自己。
以佛法而言,沒有什麼「是非」,天底下以自我而言,只有一個「是」,沒有「非」,即使有的時候認錯,並不表示承認你是「非」,同樣還是以「是」做爲你的理由。我們看兩個人爭論是非的時候,都說對方「非」,自己「是」,那表示在人的我裏面沒有「非」,只有「是」,只是每個人都強調自己是「是」,別人是「非」,才有是非的分別。如果你是第叁者,從這上面去認識、了解,的確能學習很多,得到很多利益;如果你參與,那是出賣自己。
可是,人很喜歡出賣自己,我常跟親近我的人提到,當你認爲別人所顯現的是缺點,不要以爲那剛好是你的優點,此話怎麼說?因爲當你看到別人的是缺點時,就已經認爲自己是優點了,爲什麼?好像他有這個缺點,自己沒有。因此學習、修行中的人,當發現別人的缺點,千萬不要表現是自己的優點;當發現別人的優點,要好好檢討自己的缺點。
所謂「開拓自己」,絕不是人雲亦雲,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而是要去開發、拓展。所以,我們常常會講,某人說……、誰說……,可能我比較叛逆,即使說是佛說的,我也想知道佛是什麼時候說的?在什麼地方說的?有什麼證據,提出來是他說的?通常人都會引用「他們說」,像某些名人、專家、學者、或智者,可是自己說什麼?
再者,我們看論文,不管是博士論文或其它論文,一定要引用很多的參考書,參考的書籍越多,表示你的論文越好;現在全世界的論文,好像餐館裏面的大拼盤,怎麼說?既然是論文,應該是從自己所學的科系裏,所擁有的、認識的、得到的一份心得表現出來,才能叫論文。可是,全世界幾乎都是用這種方式,怕去開拓自己;有沒有想過?寫書的人,如果也引用某些人的文章、論點,他還是像切了各式各樣的菜食,把它擺成大拼盤。如果要探討真正某人說的,你理解多少?我們常以自己的意識、智慧,去诠釋別人所說,也因爲這樣,人往往很容易藉此機會,表現自己的聰明,而不是智慧。
最後,聰明表現得太久、太多,可能反被聰明誤,爲什麼?因爲他們是從看到、聽到,慢慢收集資料,其實都是別人的,你認識了多少、深入了多少?能不能知道,他真正說什麼?否則都是人雲亦雲,就等于你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如果我們還能舉出,某人他說什麼?還比較容易去探討問題之所在;然而,最大的問題是大家都這麼說,這是最悲哀的事。
大家都這麼說,「大家」的比例是多少?現在的「民調」,我是百分之百不相信,爲什麼?譬如說電視CALL-IN的節目,我們曉得有CALL-IN部隊,只要哪個節目有CALL-IN,這些人一定都到。我們看很多民意調查機構,像年齡層、學曆、區域……,如果多用一點心,可能客觀一點;可是有多少人是翻電話簿,一個個打來的,甚至世界上有名的民意調查機構,連他們自己發表的數字,他們自己的內心都在笑,爲什麼?就是剛剛說的「我」,每個人的「我」,表現的真、假,不同的表現,你究竟選擇哪個我?自己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裏,甚至同一個時間、空間裏,所表現的自我都那麼複雜,怎麼能夠論定他說的就是這一種?!
可能大家會說,照你這麼說都沒有用,就像一個國家,它的法律、法規只是一些約束力而已,究竟能做到什麼?真的那麼有效,監獄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問題出在哪裏?因爲這些人,是看別人的我,不會把「自己的我」融合到「別人的我」,尤其「人、我」的分析,在佛法裏面是非常微細的,
經典上常有些形容詞,像「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說的是什麼?是說它的數目字非常非常的大、非常微細,可是我們通常是以概念去看,即使有分析之學,此種分析也可能是以自我爲前提,再不然,是以某些學者、專家的自我做爲重點,在這裏不是取笑某些人,像很多學財經的買股票,賠得最慘,不要以爲學財經的就會做生意,就會買股票,看那些股票分析師,都發財了嗎?是有很多人發財,爲什麼?用他的方法、手段操作股票,而使他得到利益,他並不是根據真正的資訊做分析,要不然爲什麼有很多分析師,出那麼大的事?其實買股票被套牢、賠了,怪誰?要怪證交稅太高嗎?要不然就是怪政府出來拉盤,怪來怪去都是別人。如果你在股票上得到了利益,有沒有人說,我很感謝政府、我很感謝誰?沒有,問題在哪裏?只是個自我而已,而且是沒有經過修行的自我,不是依于感性,就是理性的自我在表現,如此而已。
人的世界,關系到人的問題,還是要用人的方法去面對、去化解,不可以用佛法的方式,例如:佛法裏面談「忍」,所謂忍波羅蜜,就是忍的方法,如果我們用此方法去面對人的問題,你想去化解它,暫時可以,就像「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不要說百日,就說一年好了,以後的日子,能不能繼續忍?可能大家也會思考一個問題,佛法講忍的方法做什麼呢?
佛法所說的忍,不是佛教徒所說的忍,佛教徒所說的忍,是壓迫自己、勉強自己;佛法所說的忍,是叫你去面對問題、認識問題、了解問題,最後化解問題。忍,目的是化解,當你面對問題的時候,先以忍的方法,在修行上面有多少本錢,先表現出來,也就是說修行,你的境界愈高,修養愈高,你所表現的忍,化解問題就愈快,修養不夠,化解問題就愈慢。
如果你不了解行忍的方法,它的大前提是化解問題的話,你只是勉強自己、抑製自己,最後變成什麼?忍無可忍,後果是什麼?表現出來的又是什麼?所以,同樣是佛法,如果不了解「法」的真義、宗旨,以及利益之所在;搞錯了方向,或照著文字去解釋,最後都不是佛法,甚至于還會對佛教産生反感。
舉個例子,假使自己平常的運氣很好,一直都過得很順當,比較不會去思考,可能會糊裏糊塗的過一輩子;如果運氣不好,什麼都不順,就會怨天尤人,或常生病,甚至于車禍意外,那會說什麼?一輩子沒做過傷害別人的事,也沒做過昧良心的事,爲什麼這些不好的都降臨在我身上?甚至于還會說,那些做盡壞事的人,反而過得很好,都是用這種埋怨的方式去面對問題,他的問題究竟在哪裏?
因爲他從來沒有去開拓自己,只是把自己擺在我就是這個樣,可是有沒有想過?你生下來,從嬰兒到幼兒,那時候的我,是怎麼樣?慢慢成長,從兒童到少年,那時候的我,又是什麼?慢慢到青少年,那時候,又是什麼?等到進入中年,甚至于老年,那時候的我,又是什麼?它絕不是同一個我,雖然自我的本體是相同的,可是經過調理、修養,知識經驗完成的智慧,不一樣了!
有很多的家庭,常對子女,作出些錯誤的判斷,什麼是錯誤的判斷?像到…
《好好開拓自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