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看,那是谁在变化?自己。有什么作用?自我分别的作用。如果一定要问,究竟是桥流,还是水流?你是否能肯定的告诉我?如果我告诉你,桥不流、水不流,是你人在流,为什么?桥也好,水也好,你不接触它,干卿底事?
人世间,现实的环境,所谓治安的问题,大家担心害怕,多少人想移民、想出走,多少人担忧、又有多少人抗议、多少人愤恨、多少人怎么样……,想想自己的一颗心,究竟参与的是什么?反正除了自己以外,都不对。
因为你没有从桥上过,所以讲桥流、水不流你无法接受,也就是说这事情,我们去挑剔、分别,只不过是现实中的一些现象,社会治安的问题,除了刘邦友、彭婉如,以及白晓燕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人吗?可是,现在却把这三件事情认为是重大案子,其他都只是小问题,真是情何以堪!他们的生命是生命,别的人就不是生命吗?你的心摆在那里?
下面另一个子题「色尘缘境是诱因」,回顾一下刚刚所讲的,都是色尘缘境所引发的自我意识,因此,可以肯定外面的色尘缘境,经过你的延揽、接触之后,产生意念,产生自我分别的变化与作用。通常谈到禅,总是祖师西来意、佛法大意,或者谁是我的本来面目,或父母未生前,谁是我的本来面目!这些究竟在说些什么?有什么关系?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像曹植的诗,如果书读的不多,很难理解,须经过老师的分析、教导,而后有些概念;如果再经过现实人生道上,慢慢地去体会,过些时日,你的境界就会有所改变。由此可知,人的成长、智慧、知识经验,都是这样形成的。
但是,有些人只要一谈到禅,就认为两条腿一盘,眼睛一闭,做个观想,最后像宋七力一样,可以发光、分身;在那段时间发生这些事情,有许多人问我,老师父你有没有发过光?会不会分身?其实每个人都会,天台宗的教理讲过「一念三千」就是一个法身、分身,只是我们把它摆在物相上,好像一个人,可以变成两个人、三个人的那种分身,如果宋七力真有这种能力,即使被监禁,也可以到外面弘法利生,因为他有分身术啊!
再举个例子,大家就会接受我所说的话,在六神通里有神足通,大家对神足通有何解释?有人说脚可以离开地面,在空中飞行,那是大错特错的。所谓神足通的「足」字,不是脚,而是具足的意思,也就是满足的足字。
譬如讲皈依佛两足尊,是不是释迦牟尼佛那双脚那么尊贵?不是的,而是因为皈依、亲近释迦牟尼佛,可以得到具足福慧双修的机会。因此,神足通的足,是讲天道的众生,以他的福德因缘,在天道享受乐的果报,这些果报是来自他过去世的福德因缘所完成的。也就是说学佛的人,如果修到这种程度,最起码恶业要很轻微,善业是丰富的,具足像天一样的福德因缘,虽然现在是人,可是本身已经通达了这样的境界,所以叫做神足通。
如果不能把握经典的内容,会变成怪物,既然可以修到有神通,人可以在空中飞行,如果各位坐过飞机,不也在飞行吗?可能你会说,是因为飞行器的关系,但是再讲句较难听的话,扁毛畜生都会飞,难道说天上飞的鸟都有神通吗?
佛法中的名词,依于自我产生的变化作用,必须要有道德修养、知识经验,如果只把佛法摆在玄妙、稀奇古怪的领域中,那佛字就要改写了。「佛」是觉悟的意思,如果学佛,不去学如何突破现实而觉悟,那是在追求迷惑,有很多学佛的人,把自己的理想摆在遥远的未来,反而把现实的生活放在一边;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问题,而一连串的处理方式,像烧香、拜佛、忏悔、做功德,那一样不是物质层面的行为,其精神内涵在那里?
禅,刚刚讲过是净静的思考,如果不能把握,可能会说,你是位老禅师,所讲的还不是教理,没有教,哪来的禅!禅只不过是佛法中的一种而已。近几年来,台湾佛教界的现象,不管是强调修净土、发展人间净土、喇嘛仁波切所教的密法、或禅,不管学什么,我所感受的像一阵风,禅风、密风,来了、走了,走了、来了,究竟在做些什么?
这些学佛的人,只不过在随波逐流罢了,如此的说法也不为过,为什么?因他从来没有面对过自己,更没有探讨过自己的内心世界,往往只是凑热闹或求功德而已。大家再看后面的子题,「心与禅要相契相应才是佛法」,这不用我去解释,大家都有概念。
平常我在上课,是介绍佛教的道理与方法,如果到各地去演讲,都会先讲些佛法的概念,然后跟大家一起讨论问题,这几十年来,不管在任何场合,单独的也好,群体的也好,许多人都希望自己的问题,能得到解决的方法、或化解的道理,所以探讨问题,往往比较实际一点。
今天虽然是谈禅的专题演讲,也提出一些大纲,但是只和大家聊聊天,不算是专题演讲。各位不妨用这个观念来做结论,当您面对别人、或其他的事情,你是当事人的时候,你跟人、事究竟有什么关系?想知道些什么?想得到些什么?又想要些什么?这几十分钟跟各位谈的问题,听起来似乎很凌乱,好像没什么内涵,但是只要经过时间思考,就会达到净静思考的境界,这须要时间慢慢的培养。
现在,不想和各位谈禅的公案、参话头、分析公案、及如何进入禅的世界,在禅宗里有这样的说法,「平常心即是道」,也就是平常在现实生活之间,凡起心动念都能发现道,处处都是禅,只是你有没有净静的思考?「有」,你就能得到好处,「没有」,即当面错过。
可能大家会有相同的反应,为什么?从基本的理论上看,道是从业里显现出来,菩提是从烦恼中显现出来,而烦恼、业都是世间人切身的问题,从这中间,怎样去展现道、菩提?那就是学佛,否则的话,你一天到晚烧香、拜拜、念经、念咒、打坐、参禅、念佛,昼夜六时,精进不断,再勤快,到最后还只是个担心害怕的人,一点也不自在、不洒脱。
现在我们把剩余的时间用来探讨问题,再次声明,我并不是天上知道一半,地上全知道的人,我们只是彼此来研究问题、探讨问题,但不要将问题局限于刚刚所讲的,凡有关学佛的问题或自己的经验、或成长中有疑问的,都可以一起研讨。
以下是问题回响:
问:请教老和尚,「禅戒相彰」,和「非禅不智、非智不禅」,可不可以请老和尚进一步说明「禅与戒」,「禅与开智慧」的关系?
答:「禅与戒」这个名词,一般人很少用,大部份的人会说禅净双修。要谈禅与戒,必须先要了解,不管是在家或出家、学不学佛,都要守戒、庄严戒;但不要把戒,当成是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戒,或出家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戒。
戒最简单的解释,是指不造成侵犯,也就是说当你面对人或事,不造成侵犯与伤害,如果在这时候,能做到不侵犯、不伤害,那就是戒。所以,戒是基础学,不是跟禅有没有关系,而是跟什么都有关,即使不学佛的人,政府也有许多法律规章,要我们遵守;而学佛有佛教的法律规章,如果用这种方式去看,就知道什么是戒,就能了解「禅与戒」,千万不要把两者分开或放在一起。
戒是基础学,如同盖房子,要准备各式各样的材料,还要把地基的基础打好,要打多深,在乎盖几层楼,戒律上有句话,戒是解脱本,想求得解脱,必须要有戒,不学佛的人,也在求解脱,为什么?犯法就要坐牢,不犯法自然就自在,佛法也是如此。
所谓犯法及佛教的戒,都是在谈不要侵犯别人,不要伤害别人,可是并不是叫你躲在家里,就不会发生事情,问题在于你是人,必然要在人群中生活,会跟人与事打交道,难免有侵犯或伤害的问题发生,就有一些法律规章来约束我们,因此,不要跟禅法放在一起来看问题。至于另外所讲的那句话,我很陌生,因为禅是不以这种方式看问题。
问:有句话「由定生慧」,可是现代人非常忙碌,常常在外面跑来跑去,心当然跟着动,不太有时间对定下工夫,刚刚老和尚说「要净静的思考」,很多时候,我执很重,只想到自己,没有时间思考,很快下决断而行动,没有时间分析,设法解决问题。请问老和尚身为忙碌的现代人,若想要修行,在定方面下工夫,该从何处着手?
答:先把定跟各位解释一下,定并非像庙里的土地公,入定了,一切不动。因此,佛法若以禅而言,讲究的是外静内动,外在是静态的,内在是动态的,定的本身,不外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事打交道时,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定最简单的意思是不乱,如果能做到不乱,就具备了定的工夫,至于怎么去着手?须要慢慢的培养,比如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做深呼吸,慢慢静下来。由定生慧,这是人说出来的,佛陀从没用这种方式说佛法,像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步一步走就能达到慧,不能用这种方式说。
在这里做简单的解释,刚刚说戒是不犯的意思,定是不乱,慧是不痴;痴并不是愚蠢,而是讲痴迷,佛法不会把众生当成愚类。我们常说贪、瞋、痴,而不是说贪、瞋、愚,可见人在无明里会痴迷,如果把人归纳为愚笨的话,释迦牟尼佛的分别心未免太重了。
谈到如何学佛,如何着手?在现实的环境中,往往会沈不住气、会乱,因此,需要学习佛法,从佛法中知道一些道理、方法,慢慢帮助自己、调理自己。另外再解释一下名词,什么叫修行?修行是修养身口意,它是指身体、语言、思想意念的行为,这行为往往很容易产生偏差,以自我意识去表现,因此,才须要去调理、修养。
怎么修养?可以达到什么境界?如果以声闻乘来讲,最初的二十七贤位,而后到三向一果,都有其层次;即使是菩萨十地位,也有其层次,从初地到四地是变化位,五地到七地是提升位,八地到十地是增上位,都有其层次;所以,不可以说学佛或学禅一开悟就成佛了,这是大妄语。
记得多年前,有位自认学禅且境界很高的人,他师父说他已经开悟了;传统上,一旦开悟,必须找另外一位禅师来印证,是不是真正的开悟,于是他跑来找我,谈了一下。
他问…
《禅的内心世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