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的内心世界

  禅的内心世界

  

  非常难得的机会在这里演讲,从去年三月开始,我在各地所有的活动都停止了,包括上课、演讲……等。本来这几天不在台湾,但是一年多前订下的口头承诺,让我首次来这里和大家聊天,以出家人而言,即使口头承诺亦是妄语戒,因此,特地把一些事情做安排,来这里和大家相聚。

  今天从体、用、相、境的知识和概念上,和各位做些简单的探讨;虽然各位手上有张大纲,但我演讲时很少用大纲,或照着大纲一条一条的讲,当然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以一种随缘、随时空的方式,来表达知识或经验。因此,今天的主题是禅的内心世界,以人而言,是多变化的动物,怎么去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呢?

  在佛法里,如以色身和法身来分辨,依现今的语言,色身是指物质体,也就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合起来的身体;法身是指精神层面,所展现出来的内涵,也就是说一个人,除了具备物质的色身外,还包含精神的法身,这点必须要了解,否则的话,很容易偏于色身方面的挑剔,或肯定、或否定;譬如谈地、水、火、风,或六根、六尘,都是在物质上打转。

  今天把重点摆在精神领域,我们第一个子题是「心为主宰」,究竟什么是心?最简单的说法,心指的是我,「我」是以分别来表现自我的情感作用。经典上说心有肉团心、有思虑心,其实肉团心是维护物质组合的身体,或是维护色身的东西;而思虑之心则是指修养,或表现精神层面内涵的「我」或「心」。

  我先提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心为主宰,究竟怎么主宰?

  在三国时代,曹植作了一首有名的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我们接触到这首诗时,会有什么样的直觉反应?想到亲兄弟,为了名、为了皇位的争夺,不惜阋墙;事实上,在禅的领域里,不会用这种方式看问题,因为那种方式,偏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非探讨现实上的问题。

  从诗里的意境,容易了解,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必然的现象。但不能说是曹植的对与错,或是他哥哥的对与错,为什么?如果硬要分别对与错,那么他就不该来到人世间,若没来到人世间,就没有对与错的问题了;在这里面,如何说明心在主宰呢?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也有谦让的故事,就是把自己的权利、皇位让给另外一个人,这一故事,并不是谦不谦让的问题,而是不管思想、情感、或做法,根本还未发生,他只关心到现实的利害、人的疑心病、人所担心、执着的问题,才会有这种残酷的事实发生;学佛的人,如果以禅的思考、道理或方法,去面对这些问题,还是自己主宰自己。

  佛教的经典讲「一切唯心所造」,或说「万法唯心所现」,都是谈心的问题,各位今日来到这里,也是心的问题,只是每个人心念里存在的内涵,引发不同的行为,它不是单一的、或绝对的;而是不同的人、事、时空,表现不同的情感作用。

  心为主宰,千万不要摆在同一个地方,认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或修行一定会成道、造作一定会成业;其实道与业只是一种行为,如以人而言,行为本来就有偏差,世间的种种,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如果把自我的心,摆在自己的身上,但不要把别人的心,一个个拿到自己面前,这心为主宰,才是一个真正的主宰者。

  否则的话,就像我常说的,学佛、不学佛的人,通常眼睛看着别人、耳朵听着别人,对别人的对与错,非常的清楚;所以,我对学佛的人说,面对别人时,希望每个人都是佛、都是菩萨,自己只是个众生,反而无所谓,可能大家听了这话,认为我说错了。

  其实,我是从负面之中,显现出正面的道理,因为人人都是看别人好不好,很少思考别人若是好的,对自己怎么样?不好的,对自己又怎么样?而自己又是以什么样的身份、立场去要求别人,面对别人的好坏?讲一句过份的话,即使是一位老师,也只能去引导学生,不可能说--我要求你,就能改变你,因此心为主宰,要把重点摆在自己的身上。

  那么心究竟如何组成的?现在不谈肉团心,而谈思虑的心,先讲个简单的事物,来发现它的组织。如果大家看了我的资料,知道我已八十三岁了,可是,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想,不可能吧!当你产生这种意念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意念的产生,是来自于心的架构已经组织完成了,所显现出来的。

  但是心的架构,在佛法里是指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五蕴;通常会说,五蕴指的是心,心起变化产生作用,即是五蕴起变化产生作用。当你从资料上看到这和尚八十三岁了,马上进入到你的意识里,意识完成之后,会产生一个反应,前面整个就是色蕴。

  所以,色蕴的完成,来自色尘、法尘、色法,而后形成为色蕴;因此要了解,色蕴不是物质所完成的,而是从物质上展现出来的精神层面。当你们看到资料,再看到我这个人,里面就包含我刚刚所说的,色尘、法尘、色法,以至相应于自我,形成的心念,才会有信、不信、可能、不可能,在剎那之间,完成你的感受。

  从文字上所知的,到面对人所产生的反应与感受,感受之后,在剎那之间,马上产生思想,而后会有表现,这种表现是一种行为,成为一个结果,可见得,心念所起的同时,在剎那之间完成五蕴了,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用这种方式,去探讨心是怎么组合起来的。

  佛法谈这些问题时,是有条理的,不是谈一个概念,也不是谈一个印象,当然有些人会认为,谈这些似乎与禅没有关系,在这里只是让各位知道,对心有所认识,而后涉入禅的问题时,就会比较好把握,否则会想到别的地方。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我的名字叫白云,人面对云的时候,是喜欢白的、还是黑的?我想第一个反应必然是白的,所以我叫白云;如果我叫黑云或乌云呢?可能大家要想一想这问题。

  如果以禅的思想来看,某些时刻,白云比黑云好;但在某些时刻,黑云又比白云好,可是究竟是白云好?还是黑云好呢?那是在不同的时空中,去发现、认识、了解,如果一定要说那个好,就像刚刚说曹植的问题一样,究竟是哥哥好、还是弟弟好?兄弟俩到底谁对?谁错?可能各位会想,谈这些跟禅又有什么关系?

  现在,先了解禅是什么?翻成中文,简单的说是净静的思考;第一个净是清净的净,或净土的净,第二个静是冷静的静,或静坐的静。净静的思考,并不是以自我的意识去思考,为什么呢?净表示炉火纯青,是把不好的排除,只保留好的,因此不好的,已经不在这范围之内。

  佛法处处讲清净,如果以莲花而言,它究竟清净不清净?莲花本身是很清净的,可是莲花的根茎,如果离开了污泥,又会怎么样呢?往污泥里看莲藕,莲藕完全埋在污泥里,可是它的内心世界是干干净净的,这中间也可以发现好、不好、清净、不清净,究竟要如何去分辨?怎样去论断?人与人之间,不管是人的问题、事的问题,总在对错、好坏、是非、相对的前提之下过日子。

  譬如讲是非,莲花或莲藕以其本身而言,谁是、谁非?如果谈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没有莲藕那来的莲花?可是如果没有莲花、莲蓬结上莲子,那来的莲藕?如果只执着于表相,污泥、莲花、莲子、莲藕,如此而已,跟我们的人生与生活,又有什么关系?莲子在中药里是凉补的东西,是好的,可是莲子中间的莲心是苦的,是不好的,但同样也可以做药、治病。

  人往往只注重表面,在物质上打转,而禅是要我们不为物所转;然而,怎样进入物的世界,探讨物的精神层面与精神内涵?禅宗里有句话「青山不碍白云飞」,想想看白云与青山,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知道青山是稳立不动的,白云是随风飘荡的,为何我们会说青山不碍白云飞呢?这只不过是写景而已!如果看到的只是青山、白云,最多还感觉到有风,也不过是物质层面,它的精神表现是什么呢?自由自在、洒脱无碍。

  如果不能把握这些重点,如同刚刚所讲的是白云好?还是黑云好呢?如果是黑云好,满天都是黑云,连山也看不见了,眼睛看到的黑云,真的是黑吗?云没有黑的,可是,为什么我们见到的是乌云密布?其实白云并没变,只是它的浓度,受大气层的影响,呈现的只是一种现象而已,但是,人就愿意在黑的、白的上面去分别,如此而已。

  最近常常在街上看到卖吃的小摊贩,手推的车上,挂了一个小牌子,叫「黑白切」,也就是说爱怎么吃,就怎么切,这是很自在的事。可是我们看一个人,老爱乱讲话,就说他黑白讲(台语),究竟是白讲?还是黑讲呢?他们只是在声色上打转,也就是在物质层面上打转,跟各位讲这些,只是佛法的一些道理而已!

  现在提出一个问题,大家要花些时间思考,过去有位禅师,不谈是什么人、事,他曾说过两句话:「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大家注意,是人从桥上面经过,桥在流动,水并没有流动,会不会觉得这是神经病吗?但是不要忘了,我们在介绍禅的内心世界,这个主题要把握好。

  过去在千佛山菩提寺举行禅修营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两句话,让参与的人好好思考,究竟是人流、桥流、还是水流?各位如果把自己融入到这画面里,是否能产生桥流水不流的境界?

  再举个例子,大家不妨思考一下,现在满空都是无限电波,可是各位有没有看见?如果用科学仪器,或许很容易就可以表现出来,可是以人的能力,根据道理、理论可以说出来的,却无法表现出来。换个角度说:「人在空间坐,电波在流动」。你说电波有没有在流?或「人在流,电波未流。」你说对不对?这些都是可以思考的问题,我讲这些,究竟跟「我」有没有什么关系?

  禅是讲现实的利益,它不是一种玄学,而是要与生死有关,要能帮助我们求得解脱的,否则的话,就像日本铃木大拙的禅,花道、茶道、武士道,那些跟我们的生死有什么关系?能求得解脱吗?

  在回到刚才的两句话,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从这中间,再以另外一个子题「心的变化与作用」来…

《禅的内心世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好好开拓自己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