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內心世界▪P2

  ..續本文上一頁看,那是誰在變化?自己。有什麼作用?自我分別的作用。如果一定要問,究竟是橋流,還是水流?你是否能肯定的告訴我?如果我告訴你,橋不流、水不流,是你人在流,爲什麼?橋也好,水也好,你不接觸它,幹卿底事?

  人世間,現實的環境,所謂治安的問題,大家擔心害怕,多少人想移民、想出走,多少人擔憂、又有多少人抗議、多少人憤恨、多少人怎麼樣……,想想自己的一顆心,究竟參與的是什麼?反正除了自己以外,都不對。

  因爲你沒有從橋上過,所以講橋流、水不流你無法接受,也就是說這事情,我們去挑剔、分別,只不過是現實中的一些現象,社會治安的問題,除了劉邦友、彭婉如,以及白曉燕之外,難道就沒有別的人嗎?可是,現在卻把這叁件事情認爲是重大案子,其他都只是小問題,真是情何以堪!他們的生命是生命,別的人就不是生命嗎?你的心擺在那裏?

  下面另一個子題「色塵緣境是誘因」,回顧一下剛剛所講的,都是色塵緣境所引發的自我意識,因此,可以肯定外面的色塵緣境,經過你的延攬、接觸之後,産生意念,産生自我分別的變化與作用。通常談到禅,總是祖師西來意、佛法大意,或者誰是我的本來面目,或父母未生前,誰是我的本來面目!這些究竟在說些什麼?有什麼關系?又告訴我們一些什麼?

  像曹植的詩,如果書讀的不多,很難理解,須經過老師的分析、教導,而後有些概念;如果再經過現實人生道上,慢慢地去體會,過些時日,你的境界就會有所改變。由此可知,人的成長、智慧、知識經驗,都是這樣形成的。

  但是,有些人只要一談到禅,就認爲兩條腿一盤,眼睛一閉,做個觀想,最後像宋七力一樣,可以發光、分身;在那段時間發生這些事情,有許多人問我,老師父你有沒有發過光?會不會分身?其實每個人都會,天臺宗的教理講過「一念叁千」就是一個法身、分身,只是我們把它擺在物相上,好像一個人,可以變成兩個人、叁個人的那種分身,如果宋七力真有這種能力,即使被監禁,也可以到外面弘法利生,因爲他有分身術啊!

  再舉個例子,大家就會接受我所說的話,在六神通裏有神足通,大家對神足通有何解釋?有人說腳可以離開地面,在空中飛行,那是大錯特錯的。所謂神足通的「足」字,不是腳,而是具足的意思,也就是滿足的足字。

  譬如講皈依佛兩足尊,是不是釋迦牟尼佛那雙腳那麼尊貴?不是的,而是因爲皈依、親近釋迦牟尼佛,可以得到具足福慧雙修的機會。因此,神足通的足,是講天道的衆生,以他的福德因緣,在天道享受樂的果報,這些果報是來自他過去世的福德因緣所完成的。也就是說學佛的人,如果修到這種程度,最起碼惡業要很輕微,善業是豐富的,具足像天一樣的福德因緣,雖然現在是人,可是本身已經通達了這樣的境界,所以叫做神足通。

  如果不能把握經典的內容,會變成怪物,既然可以修到有神通,人可以在空中飛行,如果各位坐過飛機,不也在飛行嗎?可能你會說,是因爲飛行器的關系,但是再講句較難聽的話,扁毛畜生都會飛,難道說天上飛的鳥都有神通嗎?

  佛法中的名詞,依于自我産生的變化作用,必須要有道德修養、知識經驗,如果只把佛法擺在玄妙、稀奇古怪的領域中,那佛字就要改寫了。「佛」是覺悟的意思,如果學佛,不去學如何突破現實而覺悟,那是在追求迷惑,有很多學佛的人,把自己的理想擺在遙遠的未來,反而把現實的生活放在一邊;即使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問題,而一連串的處理方式,像燒香、拜佛、忏悔、做功德,那一樣不是物質層面的行爲,其精神內涵在那裏?

  禅,剛剛講過是淨靜的思考,如果不能把握,可能會說,你是位老禅師,所講的還不是教理,沒有教,哪來的禅!禅只不過是佛法中的一種而已。近幾年來,臺灣佛教界的現象,不管是強調修淨土、發展人間淨土、喇嘛仁波切所教的密法、或禅,不管學什麼,我所感受的像一陣風,禅風、密風,來了、走了,走了、來了,究竟在做些什麼?

  這些學佛的人,只不過在隨波逐流罷了,如此的說法也不爲過,爲什麼?因他從來沒有面對過自己,更沒有探討過自己的內心世界,往往只是湊熱鬧或求功德而已。大家再看後面的子題,「心與禅要相契相應才是佛法」,這不用我去解釋,大家都有概念。

  平常我在上課,是介紹佛教的道理與方法,如果到各地去演講,都會先講些佛法的概念,然後跟大家一起討論問題,這幾十年來,不管在任何場合,單獨的也好,群體的也好,許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問題,能得到解決的方法、或化解的道理,所以探討問題,往往比較實際一點。

  今天雖然是談禅的專題演講,也提出一些大綱,但是只和大家聊聊天,不算是專題演講。各位不妨用這個觀念來做結論,當您面對別人、或其他的事情,你是當事人的時候,你跟人、事究竟有什麼關系?想知道些什麼?想得到些什麼?又想要些什麼?這幾十分鍾跟各位談的問題,聽起來似乎很淩亂,好像沒什麼內涵,但是只要經過時間思考,就會達到淨靜思考的境界,這須要時間慢慢的培養。

  現在,不想和各位談禅的公案、參話頭、分析公案、及如何進入禅的世界,在禅宗裏有這樣的說法,「平常心即是道」,也就是平常在現實生活之間,凡起心動念都能發現道,處處都是禅,只是你有沒有淨靜的思考?「有」,你就能得到好處,「沒有」,即當面錯過。

  可能大家會有相同的反應,爲什麼?從基本的理論上看,道是從業裏顯現出來,菩提是從煩惱中顯現出來,而煩惱、業都是世間人切身的問題,從這中間,怎樣去展現道、菩提?那就是學佛,否則的話,你一天到晚燒香、拜拜、念經、念咒、打坐、參禅、念佛,晝夜六時,精進不斷,再勤快,到最後還只是個擔心害怕的人,一點也不自在、不灑脫。

  現在我們把剩余的時間用來探討問題,再次聲明,我並不是天上知道一半,地上全知道的人,我們只是彼此來研究問題、探討問題,但不要將問題局限于剛剛所講的,凡有關學佛的問題或自己的經驗、或成長中有疑問的,都可以一起研討。

  以下是問題回響:

  問:請教老和尚,「禅戒相彰」,和「非禅不智、非智不禅」,可不可以請老和尚進一步說明「禅與戒」,「禅與開智慧」的關系?

  答:「禅與戒」這個名詞,一般人很少用,大部份的人會說禅淨雙修。要談禅與戒,必須先要了解,不管是在家或出家、學不學佛,都要守戒、莊嚴戒;但不要把戒,當成是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戒,或出家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戒。

  戒最簡單的解釋,是指不造成侵犯,也就是說當你面對人或事,不造成侵犯與傷害,如果在這時候,能做到不侵犯、不傷害,那就是戒。所以,戒是基礎學,不是跟禅有沒有關系,而是跟什麼都有關,即使不學佛的人,政府也有許多法律規章,要我們遵守;而學佛有佛教的法律規章,如果用這種方式去看,就知道什麼是戒,就能了解「禅與戒」,千萬不要把兩者分開或放在一起。

  戒是基礎學,如同蓋房子,要准備各式各樣的材料,還要把地基的基礎打好,要打多深,在乎蓋幾層樓,戒律上有句話,戒是解脫本,想求得解脫,必須要有戒,不學佛的人,也在求解脫,爲什麼?犯法就要坐牢,不犯法自然就自在,佛法也是如此。

  所謂犯法及佛教的戒,都是在談不要侵犯別人,不要傷害別人,可是並不是叫你躲在家裏,就不會發生事情,問題在于你是人,必然要在人群中生活,會跟人與事打交道,難免有侵犯或傷害的問題發生,就有一些法律規章來約束我們,因此,不要跟禅法放在一起來看問題。至于另外所講的那句話,我很陌生,因爲禅是不以這種方式看問題。

  問:有句話「由定生慧」,可是現代人非常忙碌,常常在外面跑來跑去,心當然跟著動,不太有時間對定下工夫,剛剛老和尚說「要淨靜的思考」,很多時候,我執很重,只想到自己,沒有時間思考,很快下決斷而行動,沒有時間分析,設法解決問題。請問老和尚身爲忙碌的現代人,若想要修行,在定方面下工夫,該從何處著手?

  答:先把定跟各位解釋一下,定並非像廟裏的土地公,入定了,一切不動。因此,佛法若以禅而言,講究的是外靜內動,外在是靜態的,內在是動態的,定的本身,不外是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事打交道時,慌了手腳,亂了方寸。

  定最簡單的意思是不亂,如果能做到不亂,就具備了定的工夫,至于怎麼去著手?須要慢慢的培養,比如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做深呼吸,慢慢靜下來。由定生慧,這是人說出來的,佛陀從沒用這種方式說佛法,像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步一步走就能達到慧,不能用這種方式說。

  在這裏做簡單的解釋,剛剛說戒是不犯的意思,定是不亂,慧是不癡;癡並不是愚蠢,而是講癡迷,佛法不會把衆生當成愚類。我們常說貪、瞋、癡,而不是說貪、瞋、愚,可見人在無明裏會癡迷,如果把人歸納爲愚笨的話,釋迦牟尼佛的分別心未免太重了。

  談到如何學佛,如何著手?在現實的環境中,往往會沈不住氣、會亂,因此,需要學習佛法,從佛法中知道一些道理、方法,慢慢幫助自己、調理自己。另外再解釋一下名詞,什麼叫修行?修行是修養身口意,它是指身體、語言、思想意念的行爲,這行爲往往很容易産生偏差,以自我意識去表現,因此,才須要去調理、修養。

  怎麼修養?可以達到什麼境界?如果以聲聞乘來講,最初的二十七賢位,而後到叁向一果,都有其層次;即使是菩薩十地位,也有其層次,從初地到四地是變化位,五地到七地是提升位,八地到十地是增上位,都有其層次;所以,不可以說學佛或學禅一開悟就成佛了,這是大妄語。

  記得多年前,有位自認學禅且境界很高的人,他師父說他已經開悟了;傳統上,一旦開悟,必須找另外一位禅師來印證,是不是真正的開悟,于是他跑來找我,談了一下。

  他問…

《禅的內心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好好開拓自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