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P6

  ..續本文上一頁以完成智力呢?知道了,又如何?我們不能用這種方式去看佛法,尤其是般若經裏談的道理。此處並不是說知道衆生于財色名食睡中他喜歡什麼,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要了解衆生在五欲中,那一些是他執著得最厲害的,那一些是比較不執著的,如此你才可以著手幫助他,此謂之“知衆生種種欲”。我們曉得有的人好名、有的好利、有的好色、有的好吃、有的好睡。其實這些“好”就是貪,貪于財、色、名、食、睡,就是一種貪欲。因爲衆生有貪,可能因爲貪而造業、會受傷害、會出問題……你必須要了解他的問題;如果能夠發現任何一個衆生,他于貪欲的現象或是什麼內容的話,就可以針對他的問題去幫助他。那麼像好名的人,是否就捧他、讓他去成就功名?不是這個意思。要了解,如果依于他本身具備的條件,譬如說競選民意代表或地方首長,他本身的條件夠,他去競選能當選,這是很自然的,並不一定叫貪欲;問題是說他競選究竟是爲了做民意代表、爲民喉舌,還是爲了做地方首長能夠貪汙?這就不一樣了!這是一種。還有一種,他本身具備的條件根本不夠,還拼命去追求名位,那叫做自不量力。“貪”,有一種是自己能力所及的貪,一種是能力所不及的還拼命的想貪,當然幫助這兩類人的方法就不一樣。譬如說他能力所及,成了民意代表或地方首長,如果說能夠度化他,幫助他如何多爲老百姓做事、多爲老百姓的利益著想、多爲地方建設、多爲教育上怎麼樣……,在他的能力、權力之內使他把工作做得更好,使衆生得到利益的話,就不會有貪的存在了,這同樣還是有名位。所以說,有名位並不是罪過,而是有名位你不去發揮它的利益,才叫做貪。如果知道了這個道理,即可知道好名並不表示就是不好。先要知道,一個是他能力所及、一個是能力所不及,都有不同的他。如果能力不及的,我們如何去幫助他呢?告訴他改變方向,不要去追求這種名位。比如說,有個人很喜歡計算機,對信息方面很感興趣,你鼓勵他往此方面發展,一旦他成爲計算機專家,不也是享有名嗎?所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所以這個“名”,不必把它當成是壞事,所謂五欲若成了“貪欲”才是不好。其實財、色、名、食、睡,于人是少不了的,人離開了五欲可以說就不能生存;我們若這麼去看種種欲,就可發現,一個是他的能力所及,一個是能力所不及;同樣都是欲,能力所及的,自然形成;能力所不及,勉強去追求、或者能力所及形成之後,反而利用機會去貪,那都不好。所以若不成爲欲,當然就不會有貪,“貪”是因爲有欲才會有貪,人沒有欲望,貪什麼?也可以發現,所謂知衆生種種欲,要有智力才能夠去知,知了還要去幫助他,這是講知衆生種種欲的智力。

  再看第六個──性智力。這個“性”,是講本體、性質,或說業性、道性、佛性或講善性、惡性都可以。我們不要分別是哪一類,反正不是講本質就是講本體。于本體、本質上能夠去把握,而且還能夠去發揮它,就可以成爲一種智能的力量。從本質或本體上如何去看?如果于業的本質、本體而言,業的本體是身口意的一種造作行爲;業的本質有善、有惡、有無記。業的形成是來自身口意,完成的結果是善、惡、無記,于“性”就完成了知的能力。再來要如何從“知”上面進一步顯現成爲一種智能的力量呢?譬如說以業而言,我們曉得惡的業是不好、善的業是好的;可是于道而言,善的業也還是一種障礙,爲什麼?善的業,最多在天道享受樂果報,如果執著于善業,還是在叁界六道裏輪回打轉。如果知道這種本質、本體的道理,還能夠去舍──不是舍惡業或舍善業。而是惡業太多的人,告訴他去做一些善的業,使惡的業愈來愈少;如果他本來就已經有善了,我們使他的善更好、更增上的話並不是就完成了,因爲這還不能産生爲智能的力量。必須是:“善”最後也要清淨,也就是連善也不執著了,所顯現的是什麼?只有道,就沒有業了。如果說只有道,那就完成了什麼呢?道的性,就是道的本質、本體了。道的本質、本體又怎麼說呢?道的本質、本體是依于戒、定、慧而形成的,當然,還是來自我們身口意的修養。此中就會發現“業”也是身口意的行爲,“道”,還是身口意的行爲,唯一不同的是什麼呢?“業”是依于貪瞋癡而形成的,“道”是從戒定慧上去修養的。從業性轉爲道性,到最後,道性是爲了化解業、清淨業,如果業也清淨了,那麼道也就完成了。所以,如果以業性轉化爲道性産生一種智能的力量,所完成的就叫做性智力。

  第七個是講“一切至處道”。這名詞需要特別解釋一下:一切至處道,如果以四禅八定來講是什麼呢?當修行人四禅定完成會産生法的執著,所以要進入空處,進入空處之後,又怕淪落到空亡的境界,所以要進入到識處;這“識處”使我們知道,法也不可以執著,不可以成爲所知障,這就是識處的境界,但並不表示這就完成了,因爲四無色定裏的第叁個定是遍一切處,這“遍一切處”就同于“一切至處道”;這“遍一切處”或“一切至處道”究竟說什麼?最前面是以四禅定爲基礎,四禅定完成之後,依于行者的覺分,就是覺悟的修養已經展現出來了的話,也可以說其菩提已經顯現。可是,又唯恐所認爲這個菩提是好的,一遇業報就拿這個菩提去擋它,所以,又要趕快把這空掉,空掉的是所謂顯現菩提的一個成果;那空掉它是不是說不要它了?不是!是說不能執著它,也就是不能産生拿著菩提去擋那個業報的空想。而空想之後又怕你變成空亡,認爲業沒有了、道也沒有用,就幹脆變成一片空亡,這也不行!所以接著要進入到識處。這個“識處”是什麼?認識、了解、辨別。什麼叫認識、了解、辨別?知道煩惱即菩提,業中有道,你必須于業顯現時要能夠從業裏突破出來,展現出“道”才算。亦即必須要從煩惱中間突破出來,顯現菩提;煩惱要化解掉了,那才是所謂的認識、了解,所謂的到達識處。這只是說完成了一種修養,這種修養是不是在任何時刻、任何的業報或者是煩惱顯現時都能做得到?這個“一切至處道”,就是講任何的時刻、任何的時間、空間,任何現象發生時都能做得到,才謂之完成“一切至處道”的智力,否則行者的智力還是有限的。可見必須到達了一種超越的境界,超越了識處,可以自在。原來認識、了解只是局限于某一些層面,到達“一切至處道”的話,就好像什麼?到達了自在的境界了。

  再看第八個宿命智力。所謂“宿命”,“宿”是過去的意思;“命”是講業,過去的業。“宿命”,一般人的宿命論是什麼?認命叫做宿命,那不對!要如何使過去的業能夠成爲智力?前面談過業報可以顯現智力,現在要談過去的業如何顯現智力。已知道一個業報的因果關系,我們現在受報是過去所做,對不對?如果知道現在受報是過去所做,也可以知道這是業報,你會想到,就可以成爲智力。如果你認爲:「我這一生從來沒有做過壞事,爲什麼還要受苦呢?」那就是你只知道這一生,在此生此刻的過去,無始以來的過去你並不知道,所以“宿命”幾乎就是講無始以來的業。因爲前面“一切至處道”告訴我們在任何一個業報顯現的時候,任何的時間、空間都可以做得到,“宿命”就提醒你必須是凡所有無始以來的、過去的業,于任何時候顯現時,你是否都能夠歡歡喜喜的去承受、去面對,進而去化解?如果能,那麼就可以做到宿命智力;如果不能,最多是走一步算一步,如此而已。

  接著看第九個生死智力。此處談生死不是說從生到死的一個單一的分段生死,這裏的生死是講生死的輪回或輪回生死的現象。因爲“生死”現象是;當這一生結束,包括過去的生死、未來的生死都不一定在哪一道,所以此處談生死智力,是通達六道輪回的生死;每個不同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所謂“分段”,無論那一道,或在那個有情衆生的那一生都可以。譬如說“人”,如前一世爲人,前一世的從生至死就是一分段生死;這一生爲人,又有這一生爲人的分段生死。如果前一世是畜生,這一世爲人,那前一世的生死就不同于這一生的生死了;但這一生的生死如果不把握,以人道而言,如果認爲自己就是人,很有福報,就胡作非爲,很可能未來的生死就是畜生、鬼類,甚至于地獄衆生,那麼生死又不一樣了。如果從輪回生死上去發現分段的利與益,只是一個認識而已,還不是究竟,必須要從這種輪回生死,做到怎麼樣出離輪回不受生死,所完成的智力,就叫做生死智力。

  最後一個叫做漏盡智力。“漏”通常說是漏失,就好像茶壺破了,有洞了,裝水會漏,其實這只是個形容詞;所謂“漏”是什麼?很簡單,還有業在就是漏;業沒有了,還有道在,是不是漏?也是漏!只是一個是業漏,一個是道漏。要如何漏盡?到達盡頭了才不漏,所以說,從漏到無漏才是漏盡;所謂無漏的境界呢?並不是業盡了,我就漏盡了,因爲還有道的存在,要道也盡了,業也不生起了,這才是一個漏盡的境界。漏盡的境界是什麼?很簡單,就是所謂的生滅,不只是談生死而已,因爲生死還要受輪回,我不受輪回了,那是一個什麼境界?道、業,業、道的生滅現象;要到達什麼境界?那就是寂滅。如果以對別人而言,把自己于生滅,于業與道上,道理、方法、修養都能具足圓滿,還能幫助別人,這種幫助別人並不是你代替他,而是他依于這些也能夠達到漏盡,這才叫做智力。只是自己做到,還不是智力,你自己做到,可能你過去譬如說你無始以來就已經善根很深厚,菩提種子本來就很多了,當然你做起來很容易;可是,如果是一個從來沒有開化的人,你去教他,毫無用處的話呢?舉另外一種例子來說:我常常說佛法要融合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産生它的效益性才是真正的佛法;好比說,我們在殿堂裏好像很能夠莊嚴清淨,看經時也能莊嚴清淨,打坐時也能莊嚴清淨,就是在任何的道理方法、行修上面都能莊嚴清淨,可是一旦面對現實的時候,可不可以也做到不染、莊嚴清淨呢?如果都能做到了,那才是漏盡!否則的話,只是某個時候好像可以,一面對現實的時候就沒辄了,那不成。所以說,佛法是要把修養運用在現實生活裏!現實生活中發生什麼問題,如果你能面對問題,還能化解問題,那不就是佛法嗎?千萬記住我剛剛講的,面對問題是化解問題,不是面對問題尋找答案,這一點要特別注意!面對問題要能化解問題,一定要有道理方法,沒有道理方法如何化解問題?譬如說醫生看病,有什麼樣的病他就開什麼樣的藥幫你治病,病是治好了,治好了,是不是再也不患病了呢?還是會生病,結果還是要治病,這個還不是漏盡。要怎麼樣做呢?爲什麼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爲大醫王?釋迦牟尼佛,他也治病,可是他會告訴你病的成因,爲什麼會生這種病!譬如說你的肝不太好,他就會分析:你這個是怎麼樣造成傷害的、缺少什麼營養?在什麼情況之下該怎麼辦?你的生活如何調理?……他把所有的道理方法都告訴你,把你的病因告訴你,你如果照著這麼去做,就再也不會患這種病,那才是漏盡!爲什麼說佛陀是大醫王?一般的醫生就是只能醫病,他不能夠把病化解掉,所謂有病治病。可是爲什麼有病?醫生是有限的治療。佛法是要探討爲什麼會生這個病?這個病怎麼形成的?把根源找出來,慢慢去調理、去修養,當然這種病就不會生了。那我們人、衆生呢?通常就是等到有病再去找醫生治病,在沒有病之前,就蠻不在乎,甚至于人家生病還要笑人家:「奇怪,一個人爲什麼要生病?」等到自己生病了才知道病苦,那已經來不及了。所以說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會很羨慕健康,對不對?可是,當一個人很健康的時候,他可能會鄙視生病,他並不在意生病,如果在意生病,就會維護他的健康,對不對?而人往往就是因爲對健康不在意才會生病。可見,漏盡的本身是從有漏而來的,從有漏到無漏;如果能夠這樣把握,可以說才能顯現漏盡智力。

  從這十個智力上就可以發現,如果以道的修養來講、以般若的觀行而言,可以跟大家做個簡單的解釋:是處不是處,這是我們人的無明;業,業報的智力,是我們衆生在現實生活中間的現象;禅定解脫叁昧垢淨分別智力是進入到學佛的道路,進入到學佛的道路會展現什麼現象呢?知衆生上下根、知衆生種種欲,而且知這些本體、本質,不僅僅如此,還能夠無論任何的時間、空間都可以去把握,能自在;當然,這都是我們講的現在的,而後要講的還有過去的。往往你這一生好像都能夠把握,但無始以來的,究竟還有多少並不知道?所以從過去的業,就是宿命以至到輪回生死的道理;到最後,于“漏”要完全到達盡頭,就是到達無漏的境界,這樣顯現出來的智力才可以達到圓滿的功德,否則的話,這個功德雖是功德,可是並不圓滿,還是有缺失。

  這就是我們談般若的觀行,從十種比喻到十種知識經驗的智,以至告訴我們從緣起到過程到功德的圓滿。可是功德的圓滿並不是講一講就圓滿了,還要以十種智能的力量才能達到圓滿的功德,這是整個般若觀行的從緣起到過程到結果,整個的流程就是如此。也可以這麼說:怎麼樣去認識了解!怎麼樣去做!最後能得到利益!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如此。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