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完成智力呢?知道了,又如何?我们不能用这种方式去看佛法,尤其是般若经里谈的道理。此处并不是说知道众生于财色名食睡中他喜欢什么,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了解众生在五欲中,那一些是他执着得最厉害的,那一些是比较不执着的,如此你才可以着手帮助他,此谓之“知众生种种欲”。我们晓得有的人好名、有的好利、有的好色、有的好吃、有的好睡。其实这些“好”就是贪,贪于财、色、名、食、睡,就是一种贪欲。因为众生有贪,可能因为贪而造业、会受伤害、会出问题……你必须要了解他的问题;如果能够发现任何一个众生,他于贪欲的现象或是什么内容的话,就可以针对他的问题去帮助他。那么像好名的人,是否就捧他、让他去成就功名?不是这个意思。要了解,如果依于他本身具备的条件,譬如说竞选民意代表或地方首长,他本身的条件够,他去竞选能当选,这是很自然的,并不一定叫贪欲;问题是说他竞选究竟是为了做民意代表、为民喉舌,还是为了做地方首长能够贪污?这就不一样了!这是一种。还有一种,他本身具备的条件根本不够,还拼命去追求名位,那叫做自不量力。“贪”,有一种是自己能力所及的贪,一种是能力所不及的还拼命的想贪,当然帮助这两类人的方法就不一样。譬如说他能力所及,成了民意代表或地方首长,如果说能够度化他,帮助他如何多为老百姓做事、多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多为地方建设、多为教育上怎么样……,在他的能力、权力之内使他把工作做得更好,使众生得到利益的话,就不会有贪的存在了,这同样还是有名位。所以说,有名位并不是罪过,而是有名位你不去发挥它的利益,才叫做贪。如果知道了这个道理,即可知道好名并不表示就是不好。先要知道,一个是他能力所及、一个是能力所不及,都有不同的他。如果能力不及的,我们如何去帮助他呢?告诉他改变方向,不要去追求这种名位。比如说,有个人很喜欢计算机,对信息方面很感兴趣,你鼓励他往此方面发展,一旦他成为计算机专家,不也是享有名吗?所谓各行各业,行行出状元。所以这个“名”,不必把它当成是坏事,所谓五欲若成了“贪欲”才是不好。其实财、色、名、食、睡,于人是少不了的,人离开了五欲可以说就不能生存;我们若这么去看种种欲,就可发现,一个是他的能力所及,一个是能力所不及;同样都是欲,能力所及的,自然形成;能力所不及,勉强去追求、或者能力所及形成之后,反而利用机会去贪,那都不好。所以若不成为欲,当然就不会有贪,“贪”是因为有欲才会有贪,人没有欲望,贪什么?也可以发现,所谓知众生种种欲,要有智力才能够去知,知了还要去帮助他,这是讲知众生种种欲的智力。
再看第六个──性智力。这个“性”,是讲本体、性质,或说业性、道性、佛性或讲善性、恶性都可以。我们不要分别是哪一类,反正不是讲本质就是讲本体。于本体、本质上能够去把握,而且还能够去发挥它,就可以成为一种智能的力量。从本质或本体上如何去看?如果于业的本质、本体而言,业的本体是身口意的一种造作行为;业的本质有善、有恶、有无记。业的形成是来自身口意,完成的结果是善、恶、无记,于“性”就完成了知的能力。再来要如何从“知”上面进一步显现成为一种智能的力量呢?譬如说以业而言,我们晓得恶的业是不好、善的业是好的;可是于道而言,善的业也还是一种障碍,为什么?善的业,最多在天道享受乐果报,如果执着于善业,还是在三界六道里轮回打转。如果知道这种本质、本体的道理,还能够去舍──不是舍恶业或舍善业。而是恶业太多的人,告诉他去做一些善的业,使恶的业愈来愈少;如果他本来就已经有善了,我们使他的善更好、更增上的话并不是就完成了,因为这还不能产生为智能的力量。必须是:“善”最后也要清净,也就是连善也不执着了,所显现的是什么?只有道,就没有业了。如果说只有道,那就完成了什么呢?道的性,就是道的本质、本体了。道的本质、本体又怎么说呢?道的本质、本体是依于戒、定、慧而形成的,当然,还是来自我们身口意的修养。此中就会发现“业”也是身口意的行为,“道”,还是身口意的行为,唯一不同的是什么呢?“业”是依于贪瞋痴而形成的,“道”是从戒定慧上去修养的。从业性转为道性,到最后,道性是为了化解业、清净业,如果业也清净了,那么道也就完成了。所以,如果以业性转化为道性产生一种智能的力量,所完成的就叫做性智力。
第七个是讲“一切至处道”。这名词需要特别解释一下:一切至处道,如果以四禅八定来讲是什么呢?当修行人四禅定完成会产生法的执着,所以要进入空处,进入空处之后,又怕沦落到空亡的境界,所以要进入到识处;这“识处”使我们知道,法也不可以执着,不可以成为所知障,这就是识处的境界,但并不表示这就完成了,因为四无色定里的第三个定是遍一切处,这“遍一切处”就同于“一切至处道”;这“遍一切处”或“一切至处道”究竟说什么?最前面是以四禅定为基础,四禅定完成之后,依于行者的觉分,就是觉悟的修养已经展现出来了的话,也可以说其菩提已经显现。可是,又唯恐所认为这个菩提是好的,一遇业报就拿这个菩提去挡它,所以,又要赶快把这空掉,空掉的是所谓显现菩提的一个成果;那空掉它是不是说不要它了?不是!是说不能执着它,也就是不能产生拿着菩提去挡那个业报的空想。而空想之后又怕你变成空亡,认为业没有了、道也没有用,就干脆变成一片空亡,这也不行!所以接着要进入到识处。这个“识处”是什么?认识、了解、辨别。什么叫认识、了解、辨别?知道烦恼即菩提,业中有道,你必须于业显现时要能够从业里突破出来,展现出“道”才算。亦即必须要从烦恼中间突破出来,显现菩提;烦恼要化解掉了,那才是所谓的认识、了解,所谓的到达识处。这只是说完成了一种修养,这种修养是不是在任何时刻、任何的业报或者是烦恼显现时都能做得到?这个“一切至处道”,就是讲任何的时刻、任何的时间、空间,任何现象发生时都能做得到,才谓之完成“一切至处道”的智力,否则行者的智力还是有限的。可见必须到达了一种超越的境界,超越了识处,可以自在。原来认识、了解只是局限于某一些层面,到达“一切至处道”的话,就好像什么?到达了自在的境界了。
再看第八个宿命智力。所谓“宿命”,“宿”是过去的意思;“命”是讲业,过去的业。“宿命”,一般人的宿命论是什么?认命叫做宿命,那不对!要如何使过去的业能够成为智力?前面谈过业报可以显现智力,现在要谈过去的业如何显现智力。已知道一个业报的因果关系,我们现在受报是过去所做,对不对?如果知道现在受报是过去所做,也可以知道这是业报,你会想到,就可以成为智力。如果你认为:「我这一生从来没有做过坏事,为什么还要受苦呢?」那就是你只知道这一生,在此生此刻的过去,无始以来的过去你并不知道,所以“宿命”几乎就是讲无始以来的业。因为前面“一切至处道”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业报显现的时候,任何的时间、空间都可以做得到,“宿命”就提醒你必须是凡所有无始以来的、过去的业,于任何时候显现时,你是否都能够欢欢喜喜的去承受、去面对,进而去化解?如果能,那么就可以做到宿命智力;如果不能,最多是走一步算一步,如此而已。
接着看第九个生死智力。此处谈生死不是说从生到死的一个单一的分段生死,这里的生死是讲生死的轮回或轮回生死的现象。因为“生死”现象是;当这一生结束,包括过去的生死、未来的生死都不一定在哪一道,所以此处谈生死智力,是通达六道轮回的生死;每个不同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所谓“分段”,无论那一道,或在那个有情众生的那一生都可以。譬如说“人”,如前一世为人,前一世的从生至死就是一分段生死;这一生为人,又有这一生为人的分段生死。如果前一世是畜生,这一世为人,那前一世的生死就不同于这一生的生死了;但这一生的生死如果不把握,以人道而言,如果认为自己就是人,很有福报,就胡作非为,很可能未来的生死就是畜生、鬼类,甚至于地狱众生,那么生死又不一样了。如果从轮回生死上去发现分段的利与益,只是一个认识而已,还不是究竟,必须要从这种轮回生死,做到怎么样出离轮回不受生死,所完成的智力,就叫做生死智力。
最后一个叫做漏尽智力。“漏”通常说是漏失,就好像茶壶破了,有洞了,装水会漏,其实这只是个形容词;所谓“漏”是什么?很简单,还有业在就是漏;业没有了,还有道在,是不是漏?也是漏!只是一个是业漏,一个是道漏。要如何漏尽?到达尽头了才不漏,所以说,从漏到无漏才是漏尽;所谓无漏的境界呢?并不是业尽了,我就漏尽了,因为还有道的存在,要道也尽了,业也不生起了,这才是一个漏尽的境界。漏尽的境界是什么?很简单,就是所谓的生灭,不只是谈生死而已,因为生死还要受轮回,我不受轮回了,那是一个什么境界?道、业,业、道的生灭现象;要到达什么境界?那就是寂灭。如果以对别人而言,把自己于生灭,于业与道上,道理、方法、修养都能具足圆满,还能帮助别人,这种帮助别人并不是你代替他,而是他依于这些也能够达到漏尽,这才叫做智力。只是自己做到,还不是智力,你自己做到,可能你过去譬如说你无始以来就已经善根很深厚,菩提种子本来就很多了,当然你做起来很容易;可是,如果是一个从来没有开化的人,你去教他,毫无用处的话呢?举另外一种例子来说:我常常说佛法要融合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产生它的效益性才是真正的佛法;好比说,我们在殿堂里好像很能够庄严清净,看经时也能庄严清净,打坐时也能庄严清净,就是在任何的道理方法、行修上面都能庄严清净,可是一旦面对现实的时候,可不可以也做到不染、庄严清净呢?如果都能做到了,那才是漏尽!否则的话,只是某个时候好像可以,一面对现实的时候就没辄了,那不成。所以说,佛法是要把修养运用在现实生活里!现实生活中发生什么问题,如果你能面对问题,还能化解问题,那不就是佛法吗?千万记住我刚刚讲的,面对问题是化解问题,不是面对问题寻找答案,这一点要特别注意!面对问题要能化解问题,一定要有道理方法,没有道理方法如何化解问题?譬如说医生看病,有什么样的病他就开什么样的药帮你治病,病是治好了,治好了,是不是再也不患病了呢?还是会生病,结果还是要治病,这个还不是漏尽。要怎么样做呢?为什么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大医王?释迦牟尼佛,他也治病,可是他会告诉你病的成因,为什么会生这种病!譬如说你的肝不太好,他就会分析:你这个是怎么样造成伤害的、缺少什么营养?在什么情况之下该怎么办?你的生活如何调理?……他把所有的道理方法都告诉你,把你的病因告诉你,你如果照着这么去做,就再也不会患这种病,那才是漏尽!为什么说佛陀是大医王?一般的医生就是只能医病,他不能够把病化解掉,所谓有病治病。可是为什么有病?医生是有限的治疗。佛法是要探讨为什么会生这个病?这个病怎么形成的?把根源找出来,慢慢去调理、去修养,当然这种病就不会生了。那我们人、众生呢?通常就是等到有病再去找医生治病,在没有病之前,就蛮不在乎,甚至于人家生病还要笑人家:「奇怪,一个人为什么要生病?」等到自己生病了才知道病苦,那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说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会很羡慕健康,对不对?可是,当一个人很健康的时候,他可能会鄙视生病,他并不在意生病,如果在意生病,就会维护他的健康,对不对?而人往往就是因为对健康不在意才会生病。可见,漏尽的本身是从有漏而来的,从有漏到无漏;如果能够这样把握,可以说才能显现漏尽智力。
从这十个智力上就可以发现,如果以道的修养来讲、以般若的观行而言,可以跟大家做个简单的解释:是处不是处,这是我们人的无明;业,业报的智力,是我们众生在现实生活中间的现象;禅定解脱三昧垢净分别智力是进入到学佛的道路,进入到学佛的道路会展现什么现象呢?知众生上下根、知众生种种欲,而且知这些本体、本质,不仅仅如此,还能够无论任何的时间、空间都可以去把握,能自在;当然,这都是我们讲的现在的,而后要讲的还有过去的。往往你这一生好像都能够把握,但无始以来的,究竟还有多少并不知道?所以从过去的业,就是宿命以至到轮回生死的道理;到最后,于“漏”要完全到达尽头,就是到达无漏的境界,这样显现出来的智力才可以达到圆满的功德,否则的话,这个功德虽是功德,可是并不圆满,还是有缺失。
这就是我们谈般若的观行,从十种比喻到十种知识经验的智,以至告诉我们从缘起到过程到功德的圆满。可是功德的圆满并不是讲一讲就圆满了,还要以十种智能的力量才能达到圆满的功德,这是整个般若观行的从缘起到过程到结果,整个的流程就是如此。也可以这么说:怎么样去认识了解!怎么样去做!最后能得到利益!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如此。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