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P5

  ..续本文上一页要认定!──假使毛毛虫是业,蝴蝶是道的话,这还是一种分别,为什么?蝴蝶是毛毛虫蜕化而来的,一种蜕变的现象。可以说,佛法告诉你这还是一种生相。即使突破了,到达无生,这种无生也只是一个解脱的现象,或者多少个解脱的现象,不是究竟解脱。所谓究竟解脱才是真正的无生法。为什么?比方说,他没有业了,自然也不需要道了,那么所谓的清净、生灭对他而言都是多余的了,于他可以说就是一个寂灭的境界。在这里同时也要告诉各位,这个寂灭的境界或者无生法,另外有一个名词,就是真如之道的圆满结果。以前已介绍过十种真如,类此就是到达了一个圆满的真如境界。

  再看第十一个“如实智”。书上写如实“知”,不对!是智能的“智”。如实智是说什么呢?前面谈十智以及十种比喻是从般若的观行上着手,从中可以发现如何去察觉、去返照而完成修养。在此处可以说是一种警告的意思,或者说是一个结论。譬如说,我们有时候讲了很多道理,最后作一个总合来说:最后怎么样……。如实智就是这种意思,就是做一个总合、结论。另外还有一种解释,“如实”就是说前面讲了这么多的道理,最后必须要能如实的知、如实的行。知道了这些道理方法,如果不实实在在去做还是没有用。所以如实智就是包含了知、行所完成的一个圆满,也可以说就是把道理与方法,从知见到修养完成了。这是如实的两方面的认识,可是还是很不容易把握。

  通常涉及如实不妨这么说,大家知道《心经》从观自在菩萨到最后“揭谛揭谛”,这个“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就是一个咒语,之前都是道理方法。等于我们讲十智跟十比喻,就是前面的道理方法,这个如实智是什么呢?就是跟后面的咒语一样的意思。大家知道《心经》后面的咒语说什么?它说:前面那么多道理,你都知道了,可是知道了不够,要赶快去做;不仅仅自己要去做,还要告诉大家都去做;不仅仅要去做,还要做到圆满,有所成就,这就是咒语的意思。你们看看,这不就是如实智吗?所以如实,以《心经》的咒语来解释,最容易了解了。这是我们谈到十智十喻,从般若的观行为基础,最后以如实智作为结尾来说明。

  可是,我们要了解,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如果前面只是缘起的话,后面还有过程,还有功德。简单的说,有了这些缘起,它的过程究竟说什么?过程很简单。首先,一个学佛的人,先从法上去接触;接触了“法”,还要会分辨、作比较,为什么?究竟这个“法”讲的对不对?佛陀是不是这个意思?有了这些还不够,还必须要在这些已经知道的,或者从中间比较得到之后,还要知道适不适合于自己或者别人。如果只是以人的自我去说法,那是人法。要知道那是不是适合于人我的法?如果适合于人我的法,因为佛法是圆融的、没有缺失的,所以一旦这样,我们不能够舍弃世俗的智能,或者世俗的知识经验;到达了这种认知之后,就必须要进入到四谛法。于“苦集灭道”四谛法完成之后,那还不是一个最后,必须还要知道“苦”,等已经都了解该怎么样离苦得乐了,也知道“观行”的下手处了,是不是就到达了尽头呢?还没有,为什么?因为有苦,所以需要有道去消灭它,还是在那里忙得一蹋胡涂,这还是在过程中间。那要到达什么程度才算是到了尽头呢?很简单,苦已经不会发生了、道也不需要了,也就是“业”已经清净了,当然“道”也就不需要了,这才是到达了尽头。

  只不过声闻乘到达成就阿罗汉,还有微细惑,表示还有生灭之相,要到达“无生”的境界,这整个从缘起到过程才算是完成。

  那功德呢?究竟什么为功德?一般谈功德总是布施功德,可是布施功德有财施、有法施。如果以财施而言,给人家钱是不是就是功德?教人家技艺,讲经说法给人听,是不是就是功德呢?概念上是。但假使有个吸毒的人,他没有钱,好像很可怜,为什么?你看又是眼泪又是鼻涕,全身发抖,好可怜,好像生了大病一样。你如果认为他是病,赶快给他钱去治病,他只要买一点鸦片或者打点速赐康,他的病就没有了,你这是帮助他吗!

  你是有财施的行为,可是有问题。如果说有人没有饭吃,我给你饭吃,这个行为看起来也是功德,对不对?问题是,你现在给他饭吃,一旦你自己死了,或者你也没有饭吃的时候,对方还要不要活下去?可见这都不究竟。所以功德要讲究圆满,如何圆满?如果以财施而言,与其财施还不如教他一技之长,为什么?如果他有了一技之长,可以自己去谋生,只要具备生存的条件,他就可以活下去,至于你在不在、帮不帮助他都无所谓了。功德讲圆满,即是究竟;好比法施,讲经说法,或教人家技艺皆是,但要懂得拿捏,与道相应;如果教人家去做小偷、教人家去抢劫,那也是技艺呢,可见要知道正、偏的差别。

  所谓“圆满”是没有缺失的,所谓“缺失”就是会造成伤害的。所以谈功德,要谈圆满不圆满。如果舍弃了圆满,只是说:我做了财施就是功德,我讲经说法就是功德……尤其是讲经说法,佛陀的道理方法你自己把握了多少?我记得在电视上,一位在台湾蛮有名的比丘尼,她说四谛法是佛法、八正道是世间法;最后又改口说,不对不对,四谛法是世间法、八正道是出世间法。其实她怎么讲都错了!因为她并不了解四圣谛跟八正道的因缘与因果关系。如果谈四圣谛跟八正道,以功德而言,这是声闻乘的一个道的修养功德,为什么?“苦集”是讲生命的谛义,“八正道”是讲修养的方法,这哪里有什么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没有这种差别。

  以菩萨法而言,并没有舍弃苦集灭道跟八正道,还必须增上为六波罗蜜跟四无量心,这样才能够使更多人得到好处。如果不能这么把握,那你是不是在讲经?在说法呢?最后你是以自我意识在说,还说这是佛说的,那就不是功德了,反而变成一种缺失、伤害。所以从缘起到过程并不表示就算了,还要看结果是不是圆满的?如果结果是圆满的,那才是功德圆满。所以谈功德,我也一直解释:“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如何把这些修养发挥成为力量,才能叫做功德。可是,是不是圆满呢?还得看你所表现出来的修养的力量效果,是不是利益?必须是饶益性的才能谈得上是圆满功德,何况功德圆满还有层次,即使你完成了,也圆满了,还不是究竟,为什么?那就像一个人很有钱,拥有很多钱,拿自己的钱去帮助人,如此而已。

  真正功德的最后是什么?要回向功德!“回向功德”是什么?以一句俗话来讲:“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拥有那么多,留着干什么?所以要普回向,做到普回向才是究竟功德!普回向是什么意思?回向不要说什么回小向大,不要以这种方式去看。所谓回向,最简单的说法是,把自己既得的利益跟大家分享;跟更多的人分享自己既得的利益就是回向。如果说究竟功德呢?还是以饶益性来说,所谓的“普回向”就是普遍性的跟大家分享,否则的话,你还是有分别、有不平等,有这些差别相,虽然功德并不否定。所以说功德也有大小,其实不是大小,是指圆不圆满、究不究竟?我们从般若的观行上面,从十智到十种比喻,从它的缘起到过程,还要考量它的结果是不是饶益性?肯定了,的确能解脱,能达到解脱的目的,也的确能够圆成道业。不只是自己可以如此,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能够做得到,那才谈得上是圆满功德。所以常常有一句这么的话,如何省视?譬如一位蛮有修养的出家人,或者说高僧大德,当他入灭、圆寂的时候,如何看是不是功德圆满?从这个上面就可以去分别他是不是真正究竟了?一般说功德圆满只是说他从生到死,一生没有白活,可是这个中间他的业作有多少?道行有多少?于自己的业是不是完全清净了?他的道是不是成就了?他的最后,是不是一个究竟圆满的功德?这个“圆满”是什么?一个究竟功德的圆满,是一种什么境界?那就是涅槃!而且是无余涅槃,才是圆满功德,有余涅槃都不是。我们从这上面知道了缘起、过程、功德的话,并不表示这十种智跟十种比喻相应观行,以如实的智完成它的结果,就完成了缘起、过程、功德?那不是!因为后面还涉及到要使这些智成为力量。因为你自己拥有智并不难,能成为力量,才能够有机会说究竟功德、圆满功德,完成所谓的“饶益性”。

  所谓的“饶益性”,并不是我们自己认为它有饶益,或者设定为一种饶益或者不饶益,不是如此,它还是以十种智的力量来完成的;以后会介绍到这十种智的力量怎么去看,从缘起过程到完成功德,以后会一一介绍。

  现在我们只要知道般若的观行,从缘起是讲十种比喻,谈过程是讲十种智,当这个比喻跟智,从观行上面达到了某一种修养或者是完成了某一种结果,也就是说缘起、过程、功德整个的流程。当然,我还是要强调这个功德圆满绝不是口头讲一讲,或者大家认为是,这就功德圆满了。最多了不起,如果在佛法上面给他来一个评语,还不错或者很不错了,如此而已;它绝不是完全没有缺失了。真正究竟圆满的功德只有饶益性,没有任何的伤害,那才是圆满功德!否则的话,顶多“的确不错了、很不错了”如此而已。当然能做到不错了,以一个学佛者而言真的很难,要做到很不错那当然就更难,要做到圆满功德的话,只有一个机会──“般涅槃”,就是进入到涅槃的这种境地、这种修养,你才能谈得上圆满功德。否则的话即使成了七地以上的菩萨还是不够,因为什么?究竟涅槃是等觉的阶段,可以说他所证得的果位应该是八地以上,才是等觉。这个“等觉”也可以说等于像佛一样的,这种境界叫做等觉,也有称为“等佛”的,因为佛就是觉的意思,以等觉来看是比较不容易误会。这都是我们在佛法上要把握的一些要领。

  继续介绍般若的观行,这是谈如何用智能的力量完成圆满的功德。接着谈第五种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欲就是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为何要知众生的种种欲…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