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P4

  ..续本文上一页闼婆具备有香跟乐两种现象,一是香的气味,一是乐的声音,这也是一种集的现象,是一种集合而成、累积而成的。这么说好了,假使有个范围,我们要用一点香的气氛的话,这个香一点燃,绝不会一下就使整个房子充满香味,对不对?同样,如果要使这个房子产生音乐的话,也不是说一个乐器,或者是一个声音就能完成,这都是集合起来的。所以必须用这种方式去看,“苦”是无始以来累积而成的,不管是香也好或者是乐也好,人都会贪恋它,这是种形容,反应在什么地方呢?反应在人常常有所谓的及时行乐,人生苦短,不要浪费了,赶紧怎么样去求得满足自己的一些欲望,这就是影射。谈影射的意义还不够,必须要以般若的观行方式去深入,也就是要去察觉,去返照。因为“苦”是因“集”而成的,既然知道了是因“集”而成,如果能够不使它集合再累积起来呢?也就是说不再有业的造作,不管是点点滴滴、多多少少,都不去造作的话,就不可能累积成苦了,这才是重点。当然,知道了这种概念,并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要以道作支撑 ── 如何去消除这些苦?所以后面紧接着有“如梦”、“如影”的说法。

  以灭而言,灭就像做梦一样,为什么?梦里面好像发生了什么?一醒来什么都没有,不就是一种灭相吗?再看影,为什么可以道来解说呢?就像人往往只知道有个本体,可是忘了这个本体它形成的力量是在业,“业”随时都有显现的机会,这种机会什么时候显现呢?要有外缘,因为外缘引发你的业,才会显现出来,产生一些是苦或乐的现象,而“道”就在其中,怎么说?就好像人的影一样,因为人的业,事实上就好像影像,要有色尘缘境才会引发出来,我们就会有这种业的现象。所以以影来说,观行是道,也就是说“梦”是生灭现象,“影”是一种道,其中有道的一种潜在力量──讲般若智也可以说是认知产生的一种菩提也可以;依于“苦、集、灭、道”,以及“虚空、响、干闼婆城、梦跟影”的问题,其中皆可发现道。

  四圣谛,在声闻乘里说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法,在菩萨法里,则是说真谛跟俗谛,二谛圆融的道理。般若的观行就是以声闻为基础,菩提为发展,是一个由小而大的道理,最后我们要从中间去察觉、去返照,那么,你就不会为“苦集灭道”而只是在那里分别、在那里担心害怕,反而可以从“响、干闼婆城、梦、影”上面去察觉、去返照,而得到利益。“苦集灭道”对般若而言,其实不只是般若的方法如此,只要是佛法几乎都是以“苦集灭道”为基础。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苦集灭道是声闻法,菩萨法难道就不谈苦集灭道了吗?所不同的是说“声闻”是厌苦、离苦、害怕苦,“菩萨”是面对苦而要能做到不以为苦,那是唯一的差别。至于谈到“道”,怎么去消失这些业呢?同样还是要以八正道做为个人的修养,可是个人的修养,仅仅以八正道为方法是不够的,为什么?因为菩萨法讲究自利还要利他,自度还要度他,所以菩萨法里的道,除了八正道个人的修养之外,还必须要有“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来维护,这就是声闻法跟菩萨法不同的地方,事实上基础学都是“苦集灭道”这四谛法。很多学佛者最容易做对立的分别,认为“苦集灭道”就是小乘法,“六波罗蜜”就是大乘法,这是错的。我们要了解,声闻跟菩萨是由小而大的一种修养过程,声闻乘是希望能够有一些自我的修养,希望能够求得解脱,如果只是修养自我,能够解脱就算了,对别人没有帮助,所以南传的佛法都是以个人为基础,北传的是除了自己还有自己以外的他。尤其我们在佛法中要特别注意,不要分别什么小乘、大乘,只能说有声闻法、有菩萨法,声闻法是小法,菩萨法是大法,所谓小法是个体的,大法是一个普及性的,如果我们要分别佛法流传的过程来说,声闻法是南传的,菩萨法是北传的,我们要以这种方式去看佛法。

  佛法分大小乘,可以说自古以来,因为对于梵文翻译的差别而造成所谓大乘、小乘的说法。其实依于梵文来讲,罕那衍跟摩诃衍,罕那衍是小法,摩诃衍是大法,所以才有小乘、大乘,事实上,一个是少数的,一个是大多数的,要这么去看,所以不是大小之大,是少与多的差别。其实我们真若如此去分别,于佛法也是不对的,只能说南传佛法,是保有原始佛陀最初说法的那个定位于声闻乘的修养,到后期佛陀知道众生的根器已经提升了,所以他就有所谓菩萨法的说法。但因为在印度也好、在泰国、在缅甸这些地区,可以说声闻法已经定型,一下子要教他们回小向大,要提升的话,很不容易;所以,菩萨法北传到中国,影响所及,韩国、日本、越南这些都是,当然目前的影响所及,则是全世界都是菩萨法了。虽然现在的泰国好像还是声闻法,可是在泰国有很多华人的寺院,华人的出家人,他们行的是菩萨法,那也可以发现,菩萨法是一个普及世界的法,所以是一个大法。这个“大法”不是大小之大,是一个多数的大,这是我们在谈“苦集灭道”,相应于十喻的响、干达婆城、梦跟影之观行,也就是察觉、返照,在修养上怎么去把握的道理。

  当然,这看起来好像“这个不是很简单吗?”谈苦集灭道,此中要注意一点,我们通常说苦集,苦是果、集是因,说道是因、灭又是果,结果只是造成一种 “苦集灭道”于因果的认识,那是不够的。“苦集”是于业的认识,“灭道”是以修养如何清净我们业的道理方法,不要只是在那个什么因、什么果上面去打转。也就等于说吃饭只是在那里讲饱、饿是没有用的,因为“吃饭”的重点是在乎吸收营养,如果不能这么把握的话,可能会造成什么呢?造成所谓的断灭相!

  佛陀在世最担心害怕的就是断灭相,为什么?一下就做了决断,这一下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也就是我们一般很多对佛法不太认识清楚的,就像提出一个问题就希望找到一个答案一样的错误。

  佛法是当有了问题,绝不是寻找答案,而是如何去认识问题、了解问题、化解问题!能够把问题化解掉,自然就不需要答案了!比方吃饭是个问题,我们说饱、饿就是答案的话,那究竟它的法在哪里?若只是一个问题、一个答案,一辈子不就是吃饭、饱、饿?法在哪里?真正说来,“法”是营养问题,为什么吃饭涉及到营养问题?营养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人所需要的营养,不是每一个人都相同的,我们不要说别的,只就蔬果而言,有的凉性太大,有些人就不能吃,有些人吃了反而更好,你能够说这个东西是好或坏吗?你说它的营养不同吗?因为这里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工作情况以及他的运动情况,种种生活上的差别,这说明什么?就是人的业不相同,所以,需要用的道也就不相同。声闻乘有八正道能够提出来作修养就够了,如果是菩萨乘,除了八正道之外,还必须要有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才能够使小法转变为大法,才可以回小向大。

  继续介绍般若的观行。前面谈了八个,现在我们看后面的“智”。好像有十一个,事实上只有十个,最后一个可视为结论,也可以说是一种告诫;下面一个一个来看:

  第九个“尽智”。这个“尽”,就是尽绝,或者如口语说没有了。这个“尽”究竟以什么来说呢?我们知道苦、集、灭、道就是针对业而言,那么如何去显现道而清净业呢?谈到“尽智”就是说业既然已经尽了,是不是大事已办了?于修养而言,是不是到此为止了呢?还是不行!为什么?这里有一个如镜中像──镜子里面的影像。若镜子清清楚楚不要有影像,问题不就解决了吗?镜子本来就是干干净净,里面什么都没有嘛!可是有一个问题:人毕竟是人,即使有再高的修养,由色身到达圆满法身的境界,你还是有生灭的现象,还是要过日子。只要过日子,就离不开造作的行为,还是没有到达尽头。所以这里谈“尽”是什么?以镜中像而言,有镜子还会显现影像,必须连镜子都不需要、不存在了,此时以镜而言,才是一个解脱的最后。镜也不要了,当然也没有像可显现了,以喻我们的业不存在了、都清净了的话,道也没有用了,就是说到了尽头。所以,尽智就是尽头的意思──到达最后的一个境界。但这样是不是修行的最后境界?不是!这并不表示就是大事已办。是不是死了?更不是!所以这个尽头不是说死了,而是说于业而言,业已经清净了、道也圆满了,所以后面还有一个无生智。

  无生不是说没有生命,或没有生的现象。此处的无生是什么呢?前面谈到,到达了尽头还有生相、还有生灭。这里谈的无生就是把这种生相、生灭都完全突破了,那是什么?无生就是一个灭相。因为生不存在了,那一定是一个灭的完成,生才会不存在,也就是生的消失即是灭。所以无生的本身不是说没有生,是“生”消灭了,原有的“有”突破了;那是什么呢?是“灭相”。可是有一个问题,无生是不是就是灭?不是!“无生”的境界,从灭到寂灭,还是有层次差别。

  如何是灭?我们说有生就有灭,那如果“无生”就无有灭了,对不对?这里谈无生是什么呢?于业也无生,于道也无生,所以才有一个完整的名词叫无生法。其实,无生智就是无生法,无生法是什么?可以说到达业也不会生起,道也不需要了,一个从灭到寂灭的境界。也就是说,连灭都清净了,这就是一个无生。

  我们再以十喻中的镜中像来看“尽”的变化。“尽”,如果说镜子没有了,影像也不显了,那是一个尽头,对不对?“无生”,就好像我们讲蝴蝶和毛毛虫;只要还有毛毛虫,都会有化为蝴蝶的机会;又像蚕跟蛾的关系──只要有蚕,还会有成蛾的机会;还有蛾,蛾就会生卵,又会孵出蚕来,这些都是变化的过程。说无生呢?是连蚕都不存在了,当然蛾也不会有了;蛾不会有了,也就不会再生卵变成蚕了,也就是这种循环性完全不再生起了。像蝴蝶跟毛毛虫一样,蝴蝶没有了,毛毛虫也没有了。以人的业来讲,假使说毛毛虫是业,蝴蝶是道──这是假使,你们不…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