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贊戒論淺釋 ——智者走向解脫之教言▪P7

  ..續本文上一頁,女幻最應贊。”否則,如蓮花大士曾說:“最初入道時,無論爲何顛倒識所牽皆是障礙。尤其對男人而言女人爲大魔,對女人而言男人爲大魔,男女共同之大魔乃衣食也。”佛母(益西措嘉)請問蓮師:“業手印不是修道中不可缺少之助緣耶?”蓮師說:“真正起到助于修道作用之業手印比黃金還珍貴難得,你們女人罪孽深重,崇拜煙花浪子,注重感情(不觀淨心),積資供養煙花浪子,忍耐丈夫(不修忍辱),憐愛自子(對衆生不起悲心),對聖法生厭煩,(不修本尊)恒修貪心,以淫語勾引男人,不禮本尊而以手式約男人,不轉塔而遊自樂之地,于貪境發精進,迷亂自下身泄漏,貪愛交媾,以貪心回報恩德,講諸多淫語,若可則令犬亦行不淨,無悔之永久願望便是不淨行,今令選擇成佛或一次不淨行,然女選不淨行,口是心非,口口聲聲說有敬信,極其吝啬,爭風吃醋(嫉妒心強)無有信心,不行布施,邪見疑心重,智慧悲心弱,虛榮慢心強,無恭敬心,精進弱小,擅長邪行,詭計多端,無清淨心,無堅定心,不守誓言,不侍上師,依其不助上進反而如鐵鈎般托向後退,不起安樂作用反成貪嗔、痛苦、厭煩之因,本想依其得解脫反成增長嫉妒煩惱之因,本想增上明點反而染上層層冒渎晦氣23。不如理守護誓言之女人乃修法之魔緣。”我們應了知如此所說之理。

  子五(究竟解脫道不需觀待只依方便之理)

  本論雲:自現覺性薩垛事業者,

  無貪不變法性大樂源,

  清淨分別喻義光明智,

  捷徑密宗善巧希有道。

  釋:此前譯(甯瑪派)(論典)中未說不依靠下門道不能圓滿密乘捷徑。其因爲:證悟實相自然本智自現實谛無二無別、殊勝大法身自性之覺性智慧,是真正現見了具有穩、攝、悟叁相的空樂金剛薩垛之本面。如此覺性中四種事業任運自成故,此道成了一切共同殊勝事業的唯一作者,所以不觀待種種事業之儀軌,證悟了內心所現一切之自性即是無有被貪執能取所取染汙的不變法性之本體,大樂智慧之究竟源泉,因此不需依靠業印。總之,無論修持方便道還是解脫道,清淨粗大分別念加行道的喻光明及根除細微分別念後現見赤裸法性本體的義光明,若是具足如此喻義光明智慧的善緣者,則即生便可獲得下乘道宗派未宣說的雙運身果位,這是捷徑金剛密宗具善巧方便密行希有特法之道。然而,真正獲得此精華義者卻極其罕見。四種事業即如《火施根本續》雲:“覺性乃諸佛,一切獲自在(四事業),故當主修此(覺性)。”又《智慧明點續》中說:“息滅內外苦(息業),增上二善聚(增業),懷柔四所攝(懷業),摧毀二猛魔(誅業)。

  子六(以意伺察雙運光明非聖道正行之理)

  本論雲:貪執自淨雙運義光明,

  非爲作意聖道之正行,

  解開脈結等德若無有,

  空樂覺受模糊乃伺察。

  釋:猶如老者看孩童行爲一般貪執所現諸覺受的一切賢劣能取所取,于無基離根的本地中自然清淨,法界覺性雙運之本體勝義谛法性之密意光明離戲之實相,即顯密因果乘共稱的無上精華並非爲以作意改造後獲得自诩爲實相及法性的細微苦性境界,而是叁聖者正道之正行。這種境界已解開了中、精、血脈中包括細微脈在內的二十一脈結,應當獲得現見不變大樂本面等上述諸道相功德之究竟實相,倘若無有此等成就則暫時的空樂覺受只是風心偶爾模模糊糊的顯現,是恍恍惚惚的狀態,不可認爲是究竟之見。這種狀態乃是伺察意執著有相之自性,屬于集谛輪回分之法,所以應當完全舍棄。恩紮布德在《成智論》中說:“未見身皮筒24,與實皮火筒,彼等之差別,見性之瑜伽,能超皮火筒。”又“二根所生樂,劣士說真如,勝佛未宣說,彼爲真大樂。大樂非無常,大樂乃恒常,(若彼爲大樂),搔癢腋樂受,爲何非大樂。”

  總而言之,此論初中後所講的唯一內容即是應守護的心寶,不能犯他勝罪、僧殘罪,不能泄漏明點。本來象我這般淺薄之人不應向其他廣聞博學、清淨戒律、智慧深邃的成就者們宣說勸誡,但這是末法時期之標幟。如今也有許多全心全意依賴于我的僧人,我百般鄭重祈求你們應嚴謹護持身之威儀,不要泄漏菩提心明點。

  子七(爲成就者所傳之甚深耳傳故隨時隨地應保密)

  本論雲:吾雖無有證悟頂乘智,

  成就師前聆聽勝密法,

  縱知辨法非法之密要,

  泄露教言因故不欲說。

  釋:上師法王(本論作者)十分謙遜地說:“吾自己雖然無有證悟頂乘阿底約嘎無誤密意、本體實相的廣大智慧,但卻于諸位大成就智者具有法相的諸上師面前聆聽了共同的無上密法,尤其是《光明心滴論》及竅訣等所有殊勝密法並且全部精通,縱然了知辨別清淨正法與具非邪法大密金剛乘的六邊25、四理26之教理以及光明大圓滿的了知、領受、證悟等分類之一切密要。然而,不可對非法器者泄露猶如空行心血般的耳傳之甚深教言原因之故,不欲公開宣說此理。《誓言照明續》雲:“密法並非有過失,爲利衆生故保密,能密悉地不消失,故說種種表示法。”

  癸二(勸修一切二障垢染之真實對治法,能持之方便)分二:子一、略說此濁世中揭露自過;子二、法融入心之理。

  子一(略說此濁世中揭露自過)

  本論雲:嗚呼我與如我濁衆生,

  誠心向法少如晝星故,

  不作無聊當行利他衆,

  反複內觀察審極重要。

  釋:作者因對末法時期唯求世間八法的形象出家人生起厭煩之心而發出“嗚呼”之感歎。當今時代我與如我一樣剛強難化的濁世劣緣衆生,由于未被諸上師攝受,往昔所積之惡緣,從心坎深處誠心誠意希求後世解脫、向往正法之人極爲稀少,如同白晝之星一般,又因外境善于蠱惑人心,自己又智慧淺薄、無有主見,分別念很容易被誘惑,是故希望大家不要依靠種種外緣作一些無聊之事,而應當如噶當派前輩之傳記中所說的那樣,一心一意無私地行持利益他衆之事業。反反複複內觀自心,詳察細審,使正法真正融入自相續,這是極爲重要的。誠如阿底峽尊者所說:“如今五濁之惡世,非爲裝模作樣時,乃爲策勵精進時;非爲尋求高位時,乃爲置于卑位時;非爲攝受眷仆時,乃爲依止靜處時;非爲調化弟子時,乃爲調伏自心時;非爲隨持詞句時,乃爲思維意義時;非爲到處遊逛時,乃爲安住一處時。”持明無畏洲大師也說:“如法行者少如白晝星,切莫廣傳空行之寶法。”

  子二(勸修一切二障垢染之真實對治法廣說彼理)分七:醜一、思維希求表面名譽而過患;醜二、思維誠信無欺因果道理之功德與不信之過患而理應守持;醜叁、思維堅定持戒誓言之功德;醜四、遣除違緣障礙之方便恒時恭敬上師;醜五、思維經說僅持形象之功德而守戒之理;醜六、思維未法五百年守少分戒之利益應持戒之理;醜七、思維諸衆應贊應敬之利益而持戒之理。

  醜一(思維希求表面名譽之過患)

  本論雲:內心唯求今生之美名,

  外表雖現善妙乃希疑。

  釋:濁世的這些衆生內心中唯一希求今生之美名等世間八法,爲了引誘欺诳而在他人面前裝得十分莊嚴如法,他們外表雖然顯現得極爲善妙,實際上乃是有依此希求名聞利養、受到贊歎,疑慮得不到名聞利養、遭到呵責等之根源或心態,所以無有任何實義。《叁摩地王經》雲:“長期妄語非梵行,恒時求利墮惡趣,身著梵淨行勝幢(法衣),破戒彼者說非法,內心貪執財糧食,坐騎黃牛及馬車,無有慎持學處者,彼等爲何剃發須。”世親論師也說:“雖以種種裝束行,若無戒律行苦因。”

  醜二(思維誠信無欺因果道理之功德與不信之過患而理應守持)

  本論雲:雖與美女朝夕共相處,

  若思無欺因果不束縛,

  否則外相雖裝守持戒,

  然被時境外緣所轉變。

  釋:雖然外表的行爲下劣,與心愛的伴侶年青美麗的女人朝夕共同相處,形影不離,但是如果遇到正法則必定能舍棄。倘若反複觀察思維佛經論典注疏中所宣說的百劫不毀之無欺善惡因果甚至細微之分類亦不虛耗之道理,最後絕對不會受到女人的束縛,如同難陀的傳記一樣。否則暫時外表形相上雖然裝模作樣地守持救怖或善願的個別戒律,然而時時刻刻中不由自主地被暫時外境非法違緣所誘惑轉變,爲魔所使,這是佛法未融入自心之標幟。其理如《教比丘經》中說:“譬如善妙樹,長期生樹枝,彼人長持相,恒時增罪惡,增上諸罪業。”又雲:“不住諸學處,而披佛幢者,不如破戒後,立即還俗好。”

  醜叁(思維堅定持戒誓言之功德)

  本論雲:故當再叁思維來世業,

  堅定誓言不爲外緣害。

  釋:是故,不僅僅是空言虛談,而應當從內心深處不只一次而是再叁思維成辦來世自他之永久大業,如果能夠如此堅定誓言不舍學處,則無論如何不會爲惡緣、女人、惡友等暫時的外緣所損害。如《入行論》雲:“行持若如斯,縱住惡人群,抑處女人窩,勤律終不退。”

  醜四(遣除違緣障礙之方便恒時恭敬上師)

  本論雲:然亦會遭惡魔之危害,

  恒以恭敬清淨之信心,

  猛厲祈禱上師蓮花生,

  決定不爲違緣所轉變。

  釋:本來誓言堅定、智慧廣大之人不會被魔控製,然而末法時期的衆生猶如秤杆一般極易轉變,因此亦會遭到恒時障礙修道的凶惡魔王波旬及其眷屬之危害。最殊勝的對治即是並非時緊時松偶爾性而是恒常以我意唯您知的至誠恭敬清淨之信心,專心致志、表裏如一地猛厲祈禱:諸佛智悲力之總集、(語金剛之寶生部)語言之本體、現爲金剛阿阇黎形相之上師蓮花生大士明知。如此自己無論遇到多大違緣,決定不爲違緣所轉變。如頌雲:“身語意皆依止我,蓮生不欺諸君臣。”又說:“終生修上師,彼人命終時,融入我心間。”

  醜五(思維經說僅持形象之功德而守戒之理)

  本論雲:若于殊勝佛法起信心,

  僅剃頭發披紅黃僧衣,

  …

《贊戒論淺釋 ——智者走向解脫之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事師法五十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