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果報今來善因得增長,
經說種種善聚妙功德。
釋:倘若對于引導我們趨至解脫幹地的殊勝希有佛陀之教法,生起堅定不退的誠摯信心,由此乃至僅僅舍棄在家相剃掉頭發胡須,身披紅黃色補釘在內的僧衣,其果報今生中不會遭受非人猛象等損害,因僅身披僧衣也能清淨當天所享用信財亡財的罪障及償清宿債等緣故,來世善法安樂之種子即因得以越來越增長,佛在經中宣說了種種善聚勝妙功德。如《地藏十輪經》中說:“往昔一人被國王判死刑扔于屍陀林中,諸羅刹女見其頸帶袈裟布片後敬禮道:“汝且安然無恙住,吾等不會加害汝,見汝剃發披法衣,吾等亦將隨念佛。”也有令猛象殺某人,見其身著紅法衣,大象恭敬禮其足的公案。此外,如頌雲:“猛者最畏懼,見人著袈裟,非天趨地下。”又《花鬘論》雲:“身上披著袈裟者,宛如升起璀璨日,極爲殊勝倍莊嚴,叁十叁天如意樹,樹葉可滿一切願,脫落枯葉換新葉,如是爲除諸罪業,近圓戒律亦複然。”《地藏經》雲:“身著仙人之勝幢,一切智者極贊頌,何人于彼作供養,決定解脫叁有縛。”
醜六(思維未法五百年守少分戒之利益應持戒之理)
本論雲:往昔受持如海圓滿戒,
濁世一日受持一分戒,
佛說此德較前更殊勝,
欲善之人爲何不勤戒。
釋:往昔在興盛圓滿前劫時衆生煩惱薄弱、諸根調柔、不放逸之時受持如海圓滿佛教之戒律學處,于鬥爭時此末法五百年五濁惡世中僅僅一日受持一分戒律。佛陀在諸(經、律)藏中宣說此功德較前者更爲殊勝,欲求善妙解脫道的智者之衆人自相續爲何不奮不顧身精勤受持戒律如意寶,理應受持。《叁摩地王經》雲:“不可思議劫之中,供養數俱胝佛者,不如正法極衰敗,善逝聖教毀滅時,一日守戒福德勝。”
醜七(思維諸衆應贊應敬之利益而持戒之理)
本論雲:具戒之士足下踐踏塵,
梵天帝釋爲供亦頂戴,
有智之士爲何不應令,
美名飛幡飄揚叁有界。
釋:若具有清淨戒律之士其足下所踐踏的微塵,則總的世間君主及分別之梵天帝釋等天衆爲了將其作爲供養之對境亦以頭頂戴,如理了知善惡取舍的有智慧之士爲何不應當令具有圓滿戒律大士的美名之潔白飛幡飄揚于天上、地上、地下叁有界。如此極爲應理,西日讷瑪嘎(華智仁波切)說:“何人足趾所踐塵,叁界吉祥誠希有。”
丙叁(與之相關語結文)分四:丁一、無有修持無垢佛法者故欲求自利之理;丁二、然而教誡善緣所化者之理;丁叁、以惡劣習氣所致難以守持聖者歡喜之淨戒之理;乙四、發願生生世世中持大聖者之行爲淨戒。
丁一(無有修持無垢佛法者故欲求自利之理)
本論雲:嗚呼多數如我隨魔轉,
佛法作證雖說善妙法,
不喜視敵于此生厭離,
故我歡喜獨自居靜處。
釋:因再次生起厭煩之心而發出歎息“嗚呼”,我與大多數如我相同的衆生隨著惡魔及惡友而轉。因此,我以佛所說無有謬誤垢染的正法作爲證明雖然以教證理證竅訣即叁周遍量27宣說了一切善妙經論清淨本性的正法,可是有些無心愚癡熾盛的人不僅不歡喜聽聞而且生起極大嗔恨之心並視若怨敵一般,于此令人痛心的情景生起厭離之心,是故我希望不與任何人交往,不需要考慮敬上護下,憂心勞身而十分歡喜獨自一人居住過的在瑣事鮮少的寂靜之處。《呵責破戒經》中說:“破戒比丘具十憂愁之苦,不享佛法美味,聽聞深法不願趣入,于深法不生勝解心,若聞無緣空性、無相、無願法門,則生恐怖、畏懼、極畏懼之心,不解如來密意,于說法比丘生嗔,不願見說法比丘。何爲十過?舍利子,破戒比丘,于和合僧衆,心不喜樂,何以故?想比丘僧衆和合作長淨儀式之力可毀我之故,見已過後,常爲疑惑之苦所迫並于具戒比丘亦生損惱心;舍利子,此乃破戒比 丘第一過也。……”如此共說了十種過失。
丁二(然而教誡善緣所化者之理)
本論雲:然而如心慈愛二軌友,
爲守誓言勸我說破戒,
過患以及持戒之功德,
是故隨意略言寫此理。
釋:雖然希望舍棄九種事28但因不舍堪爲法器的有緣弟子是菩薩之特點,所以此處用轉折詞“然而”。殊勝意子之主猶如心髒、眼目、性命般慈愛並具足世、出世二軌之圓滿正士相的道友說:“爲了“我”不偏守護一切清淨叁學之誓言(請造此論)”。但他(勸者)只是爲了後代所化衆生守護誓言而說此語,實際上他與往昔印藏出世的聖者高僧大德無二無別,誓言也如同刻在石上的花紋一般,所以不可能舍棄誓言。然他勸請我造論時說:“您應當造一部宣說破戒者今生來世感受痛苦不樂意等過患,以及贊歎自相續如理如是受持殊勝戒律、學處者,可將自他二利自然而成之功德的論典。”是此緣故,作者心中自然所顯現,內容雖然極廣,但卻舍棄了戲論之言詞而隨意以金剛歌形式的簡略言詞撰寫了此等道理。造論乃是聖者之行爲。如頌雲:“智者不應多許諾,倘若親口應允後,則如石上刻花紋,死亦不會有轉變。”匝那貢瑪阿阇黎也說:“智者叁種事業中,講辯二者不一定,是故造論不可迷。”
丁叁(以惡劣習氣所致難以守持聖者歡喜之淨戒之理)
本論雲:然如我等往昔業所感,
縱未違犯圓支根本罪,
未守令聖歡喜之淨戒,
放逸貪心生世之惡習。
釋:爲他人宣講教言是極爲困難的,其原因如上所說。盡管不應失毀學處而必須守持,然而(這種法器極爲難得),因爲隱藏功德是智者的行爲,所以作者以謙虛語說:“我及如我一樣的此等衆生,由于往昔所積的福德善業所感而獲得了如今的善妙人身,縱然未曾違犯過圓滿具足基、意樂、加行、究竟墮罪支分的根本墮罪,但是卻也未曾守護過令無勤中能謹護根門的聖者所歡喜之清淨戒律。未能做到其原因何在呢?不具有謹慎精勤取舍的不放逸而是放逸無度,貪著五欲外境之心放蕩不羁,這是不可勝數的生生世世之長久惡劣習氣熏染之力(串習力)所致。間接也教誡後學者:淨除往昔所積習氣至關重要。佛陀歡喜之戒如經中所說:“知佛法僧後,生起誠信心,獲聖喜戒律。”《寶性論》雲:“欲證無上菩提智者數劫中,身語意無勤作而持無垢戒。”又《俱舍論》雲:“若現見叁谛,于戒法生信。”
丁四(發願生生世世中持大聖者之行爲淨戒)
本論雲:嗚呼佛法珍寶善聚本,
圓滿淨戒大聖之行爲,
福德者得淨戒如意寶,
發願生生世世守淨戒。
釋:末法時期的衆生不能辨別黃金與牛糞之勝劣,對于與此相同不辨輪涅之功過(功德與過患)之人生起哀傷之情而發出感慨“嗚呼”。濁世衆生之導師釋迦牟尼佛之教法與證法中,猶如價值連城的如意珍寶般的是有寂一切善妙聚集之唯一根本圓滿佛法取舍的戒律。唯有獲得見道時才能具備不染細微過患清淨無漏的戒律,也是大聖者之行爲。只有許多世代中積累廣大福德者方能自然獲得任運自成一切所需、滿足一切所願之別解脫、菩薩、密乘叁種清淨戒律如意寶。所以我們應當不只一次,而是反反複複發願從今起乃至未得菩提之間,生生世世中不投生于過富或過貧之家,而生于中等之家並獲得守持不染細微過患垢塵之清淨戒律具八閑暇十圓滿之人身。一切經論中皆宣說盡力發願持戒極爲重要並說衆多願詞。如頌雲:“具足無垢戒,受持清淨戒,持無慢心戒,願戒度圓滿。”又“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七童女傳記經》中說:“剃發出家後,身披糞掃衣,前往寂靜處,何時如是行,唯視一木轭,手持土缽盂,無親一戶戶,何時行乞食。”
乙二(勸修對治障)分二:丙一、修禅定之諸因;丙二、觀修正行。
丙一(修禅定之諸因)分二:丁一、主要思維靜處功德而舍棄俗世;丁二、思維閑暇人身難得易滅故舍分別念。
丁一(主要思維靜處功德而舍棄俗世)分二:戊一、總說靜處功德;戊二、分說功德殊勝。
戊一(總說靜處功德)
本論雲:阿吙請聽忠誠可愛友,
上有無人寂靜之神山,
前輩祖師大德修習處,
向往獨自喜處常修行。
釋:因對如海學處之源泉寂靜之處生起極大歡喜心故用語氣詞“阿吙”舒發此喜悅之情。請諸位不雜器垢而谛聽,外即乃至未證菩提之間永不分離所行稱爲忠誠,內即一同獲得佛果故稱可愛,密即諸佛之密意界中無有高低前後所行事業一味平等故稱道友,用以叁種呼喚詞。我們應該離開難以擺脫恐怖、悲慘之輪回的大小家庭而前往上方,那裏有唯以鳥獸爲伴、無有世人、外離愦鬧、內離分別念稱爲寂靜之神山處,即岩洞、空谷森林等自然會令人生起厭離心之妙境,也是我等之向導、怙主前輩祖師佛、佛子持明上師高僧大德們居住修習之處,諸上師空行也作過加持。在此地容易生起證悟驗相功德,也迅速可得前輩傳承上師之加持,不爲失戒障礙及爭論之陰霾所遮染。因此神山能加持補特迦羅相續,可撐起專心修行之勝幢、無有邊地外道之危害。如果聽到有如此善妙靜處則定會十分向往,並發願:抛棄追求伴侶、尋找飲食、護持親友、積守受用、建築房屋等一切巨細瑣事,唯行後世永久大計,遠離消遣欲妙之外緣對境,猶如少女的手镯一般獨自一人悠閑自在于無有熱鬧可看的空谷中、賞心悅目的歡喜處,恒常護持自然本智無改之實相,深入思維、精進修行法義。如經中雲:“衆人成诤論,二人將閑聊,如少女手镯,獨自住靜處。”又《月燈經》雲:“舍棄歡喜之城邑,恒時依止靜林中,猶如犀牛常獨處,不久將獲勝禅定。”
戊二(分說功德殊勝)
本論雲:此處無諸惡人之騷擾,
何況強烈貪嗔之劣境,
禅定自增勝境森林中,
發願何時能住此靜處。
釋:在此寂靜之處根本無有行爲下劣進行搶劫偷盜、違法亂紀、製造噪音等…
《贊戒論淺釋 ——智者走向解脫之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