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的諸惡人來來往往攀談閑聊之騷擾,更何況說怨敵、女人等惡緣強烈貪嗔之劣境呢?雖然在此處開始可能會生起諸多分別念,但無論如何也只是猶如船上烏鴉29飛起一般,因無有散亂的違緣,所以緣等持的禅定自然而然會日日增上。在這殊勝悅意的環境森林中,白天無人往來,夜晚無有怨敵的伺機損惱。我應發願:義無反顧地抛棄家庭、未來生計等。何時能夠安住于如此寂靜之處,該多好啊!如《入行論》雲:“林中鳥獸樹,不出刺耳聲,伴彼心常樂,何時共安居?”
丁二(思維閑暇人身難得易滅故舍分別念)
本論雲:雖獲暇滿難得珍寶身,
刹那無常死主來迎接,
當斷種種散亂財束縛,
何時住于悅意寂靜處。
釋:雖然已獲得了八閑暇十圓滿,思維因、喻、數都表明極爲難得勝過天人的珍寶人身,又有“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造惡便是輪回錨”之說。但是,總的來說一切有爲法之自性皆是無常,尤其是人生壽命空而無實,猶如閃電及陡坡之水流一般最終刹那也難以住留,都是無有恒常毀滅之法,所以保養身體無有任何實義。不久猛厲毀滅之緣死主閻羅王于呼吸間便前來迎接你,應當通過反反複複思維,以四種厭世修心等對治力斷除魔障惡友等種種外緣及散亂自性的財富受用等束縛之繩,發願何時能夠住于悠然自得、舒心悅意的寂靜神山、空谷岩洞處該多好啊!如是死亡之理,如《無常語》中說:“如斷源水池,無增唯減少,衆亦入死道、誰信驟然壽?”又《解憂書》雲:“地上或天間,有生然不死,此事汝豈見?豈聞或生疑?”《入行論》亦雲:“乃至未趨于,四人掮吾體,當赴靜林中。”
丙二(觀修正行)分叁:丁一、生起一切解脫道之首出離心;丁二、對佛子共同之聖道菩提心生起歡喜;丁叁、宣說修持捷徑果乘密道之理。
丁一(生起一切解脫道之首出離心)
本論雲:世間散漫顯現暫時樂,
黑白因果乃爲無欺理,
見此叁有六城皆痛苦,
何時能生無僞出離心。
釋:思維親友、房屋、經商、飲食等瑣事世間中瞬間的歡樂都是散漫放逸的顯現,幼稚無知的凡夫心前一切暫時的安樂只是刹那存在而已,若享受則如食毒一般,了知此理後不應貪執。後世所受的苦樂依靠何者産生呢?即十不善黑業、十善白業。總的、分別的因果規律乃爲無欺因果之道理,甚至也包括世人共同承認的正見。所有衆生皆造惡業則定會感受痛苦,見到此叁有六道城中無論生于何處皆是痛苦,但願何時能夠在自相續中生起無僞清淨的出離心。《叁摩地王經》雲:“誰舍猶如火炭坑,亦棄所愛子與妻,以恐怖心而出家,不難獲得勝菩提。”又雲:“何人數俱胝劫中,承侍恒河沙數佛,不如生起出離心,真正出家更殊勝。”大持明者班瑪班紮說:“見由無明業惑所産生,叁界猶如熾燃之火坑,以出離心持一解脫戒,功德之本乃第一要道。”
丁二(對佛子共同之聖道菩提心生起歡喜)分二:戊一、聯系因果竅訣圓滿意樂加行之真實發心;戊二、
圓滿前行修心及共同修學二資學處。
戊一(聯系因果竅訣圓滿意樂加行之真實發心)
本論雲:無始以恩養育諸有情,
皆爲大慈大悲之對境,
意行圓滿珍寶菩提心,
其以恒敬生心真歡喜。
釋:遍知佛亦無法照見、無法授記之對境,無始以來不只一次而是反複以大恩養育我們、遍滿虛空界的諸有情于多生累劫中當慈母時,好的飲食先給我吃,好的衣服先給我穿,極爲慈愛、備加關懷。他們皆爲欲其具足安樂大慈心及願其遠離痛苦的大悲心之利樂對境。修習(四無量)未圓滿之前一直作爲所緣境。發殊勝菩提心、行二利之意樂與行六度之加行圓滿的佛子是佛教之中流砥柱。總之,如理趨入願行學處的任何菩薩都是不觀待其它乘便可獲得佛的一切功德,因此稱爲珍寶菩提心,其以通過不斷修學的恒常性精進及猛厲發心的恭敬性精進,則使自相續中所生起的菩提心增上,對此內心中真是歡喜不已。當舍棄劣心之理,如《聖者如幻等持經》雲:“爲利諸衆生,若發菩提心,將供養具足,叁十二相佛。”又“菩提心如何,佛說妙法中,無更勝供養,亦無更勝德。”
戊二(圓滿前行修心及共同修學二資學處)
本論雲:獨自安住無人寂靜處,
以無偏心供施輪涅客,
一心修持無實幻化義,
以無貪作供施真想望。
釋:若想如理修學菩提心學處,則應獨自一人安住于順緣善妙、外境無人的山谷、無有愦鬧的寂靜之處,遠離友伴、城邑,安坐于舒適的座墊上,以對親怨無有偏袒之心將執爲我自己的身體、受用、善根上供諸佛、下施輪回一切衆生,以此殊勝希有方便宴請輪回涅槃的大貴客,此爲世俗有緣福德資糧。一心一意修持現有輪涅諸法本來無生之自性無實本基之實相遠離一切戲論幻化八喻所立的實相密義。以對顯現無有微塵許貪執之垢心,並護持實相赤裸之無現入定,證悟輪涅等性之心作供施,此叁輪無緣(即叁輪體空)之供施即是勝義無緣智慧資糧。內心中真地十分想望積累這二種資糧。修學菩薩行需迅速積二資之理,如《學集論》雲:“吾身及受用、叁世諸善根,施與諸有情,護持淨增長。”又《入行論》雲:“身體及受用、叁世一切善,爲成衆生利,無吝作布施。”
丁叁(宣說修持捷徑果乘密道之理)分叁:戊一、恭敬依止引道者上師之特法;戊二、守護捷徑密乘灌頂所獲誓言之功德;戊叁、宣說即生一切有漏法解脫于法界之頂乘密義。
戊一(恭敬依止引道者上師之特法)
本論雲:恩德勝佛具相上師尊,
了知叁寶總集之本體,
當以堅信潛心作祈禱,
獲得意傳證悟乃特法。
釋:末法時期的衆生無有親眼面見諸佛、親耳聆聽佛語的緣份,而上師不是爲了名聞利養,而是以悲憫之心爲濁世衆生傳授如百川彙于橋下般的深道頂乘極要精華竅訣,開示即生便可獲得解脫之善道。所以從恩德方面來講已勝過佛陀的具有經論中所說法相的殊勝上師尊,我們應毫無懷疑地深深了知其身爲僧衆、語爲聖法、意爲佛陀之自性即叁寶總集之本體,之後應當舍棄一切,以堅定不移的信心潛心猛厲作祈禱,使自己獲得如海持明上師的傳家之寶秘密精華意傳智慧,使上師所證悟實相的智慧融入于自相續,此乃大密金剛乘勝過其它乘之特法。密乘中唯依上師便可圓滿一切要道,般若乘不知所有加持源于上師,密乘中說佛的加持也直接通過上師獲得。如頌雲:“當知勝義俱生智,唯依積資淨障力,具證上師之加持,依止他法誠愚癡。”
戊二(守護捷徑密乘灌頂所獲誓言之功德)
本論雲:近道密宗入門即灌頂,
受持彼者之根誓言故,
縱遇命難亦應誠守護,
則生證相德芽不困難。
釋:善緣利根者要趨入如魔術般解脫之近道密宗,首先必須獲得不可缺少之入門即灌頂,通過能成熟之方便四灌頂,清淨四障,修持四道便可成熟四身。灌頂有基道果或因道果叁種,乃至自相續現前雙運身之前不會虛耗受持彼者(灌頂)之命根根本及支分誓言。是故我們縱遇命難亦不能舍棄,而應深刻思維其珍貴難得,誠心誠意毫不拖延地守護誓言,其功德則必將猶如值遇因緣濕潤良田之種子一般,自相續中很快生長出證悟驗相四持明之功德苗芽並不困難,因此不可延誤守持誓言。如《集密續》中說:“猶如依良田,所播之種子,將成熟果實,維持生命也。如是一切法,根本誓言故,成熟菩提果,緊持善命根。”
戊叁(宣說即生一切有漏法解脫于法界之頂乘密義)分二:己一、總說無上叁續之密義;己二、分說大圓滿阿底約嘎特法之功德及勸修根除迷現。
己一(總說無上叁續之密義)
本論雲:對治執著分別生圓道,
無貪覺空無別佛密意,
證悟自解之信解道頂,
若具此等必定最後有。
釋:對治自相續執著器情之分別念的方法,將能依所依之器情觀爲刹土本尊是殊勝世俗谛生起次第,以對治能取所取之方便使業風進入中脈,任運自成七勝本體之因是殊勝勝義谛圓滿次第,如此無誤殊勝生圓道即是瑪哈約嘎;不貪執平庸之能取所取,于無貪覺空無二無別之實相或法界與智慧雙運自然本智、任運自成之自性大樂菩提心之壇城中自然安住于佛陀之密意中,此乃阿努約嘎;本基清淨之實相即本體空性爲法身、自性光明爲報身、大悲周遍爲化身,證悟無緣叁相及一方便後,如理修道決定可現見本面(見),獲得定解(修),證悟自解脫之信念(果),不需取舍之本來實相即是一切諸乘解脫道之最極頂,此乃竅訣阿底約嘎。無論是上中下何等根基之人,若具足或證悟此等道理則必定會超越散漫、迷亂、無知,其心決定安住于佛的密意中從而斷除胎城,猶如大鵬之卵于蛋中圓翅30一定是最後有者。此句說明作者依照全知上師(無垢光)之論典而了達頂乘密意。如《金剛薩埵意境續》中說:“生次瑪哈乃諸法之基,圓次阿努及諸法之道,大圓阿底乃是諸法之果。”
己二(分說大圓滿阿底約嘎特法之功德及勸修根除迷現)
本論雲:如今六道衆生五毒山,
其余之法難以毀滅之,
若持證悟大圓金剛鑽,
即能摧毀世間諸大山。
釋:如今果期教法已隱沒,因此很難證悟實相。濁世人壽接近十歲時,因六毒(五毒加吝啬共六毒)顯現爲地獄等的六道衆生,對于煩惱濁之力強盛的五毒自現壞聚見大山王,以其余不了義的因果乘之佛法極難以摧毀滅盡,不能迅速對治調伏之。不僅法是大圓滿,而且人也是已了達大圓滿者,則盡管法器愚笨但若持有穩固信心,或者當今時代甯提派處于勝解行時之緣,雖無究竟廣聞然有信解者也能如理證悟大圓滿之智慧,因此先決定、區別,最終完全了悟實相自解脫這密要。如是大圓滿金剛鑽即如大自在天手中毀山的金剛一般,若獲得即能徹底摧毀一切世間迷亂顯現的諸大山。即了知自…
《贊戒論淺釋 ——智者走向解脫之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