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印是什麼呢?
第一、有漏皆苦:正如剛才所說,在整個世間上,無論是外在世界,還是人類社會,痛苦都占大多數,偶爾有一些快樂,也是不穩定的。
聽說你們大學生最關心的有兩個問題:一是找份好工作,二是找個好對象。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更高的追求了。很多人以爲有了這兩個因素,人生就會充滿快樂。但實際上也不一定,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都是有漏法,離不開痛苦的本性。而且,如果一個人的性格比較孤僻,道德理念比較差,那就算有了好工作、好對象,也不一定能獲得快樂。
第二、諸行無常:世間的萬事萬物,如地位、財富、名聲、青春等,全部是無常變化的。這是無可爭辯的一個事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理念。
這一點,不僅僅是了知就夠了,還要經常修行。許多科學家、文學家,口頭上會說“一切無常”,但他們從來也沒有修過,故而一旦無常現前,自己根本沒辦法面對。像牛頓、愛因斯坦、伽利略,他們死時是怎麼樣的?跟普通人一模一樣。而佛教中的修行人,縱然沒有很高的學問,但由于生前修過無常,一旦得了絕症,接到醫院的病危通知,自己也能坦然面對,知道該如何面對死亡。這就是修行與學問之間的差別。
其實,假如你認識到了萬法無常,且不說別的,就算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一些悲歡離合,也會想得開:“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在變化,緣聚緣散,這是正常現象。”所以,通達諸行無常,對每個人來講非常重要。
第叁、諸法無我:通常而言,每個人都是以自我爲中心。尤其是現在很多學生,特別特別自私,除了自己以外,根本不關心同學,不關心老師,不關心家人,不關心社會,可以說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有了這種心態,未來等待自己的,可能除了痛苦還是痛苦。而只有懂得了“我”不存在,才會明白生命的意義所在。
你們北師大在全國來講,學風是比較好的。我認識一個人是這裏畢業的,我曾問她:“北師大留給你的最深印象是什麼?”她回答:“很多女同學不愛打扮,比較淳樸,比較誠實。”這種學風確實值得贊歎。
我以前也讀過一個小地方的師範,不過沒讀完就跑去出家了。我們那個學校,讓我最痛苦的是什麼?就是每個禮拜換一次衣服。班裏有錢的同學,不知道他有多少套衣服,只知道洗一次就換一次。而我是從偏僻牧區來的,換來換去也只有兩套,衣服上還綴滿了補丁,同學們因此就看不起我,經常嘲笑我。
當時我的漢語也不太好。記得剛上師範時,一次在班會上,老師點到誰的名字,就讓他站起來發言。我坐在大家的中間,聽到點我的名字,就信心十足地站起來,用自己最標准的“普通話”講了一通。結果老師聽後愣了半天,皺著眉頭說:“你不要講牧區的藏語,用漢語再講一遍。”(衆笑)
你們現在各方面的條件,應該是很好的,跟我當時比起來,確實有天壤之別。這個時候,希望大家不要把時間、精力都用在吃喝玩樂上,而應當用來追求學問,探索像“諸法無我”這樣的甚深道理。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諸法無我,“我”是沒有的,那麼誰上天堂、誰下地獄?”其實這是非常簡單的問題。剛才也講了,“色不異能量,能量不異色”。拿我面前的這張桌子來說,桌子就是能量,能量就是桌子,你不可能說:“桌子如果是能量,上面怎麼放杯子啊?”這種說法,就已經混淆了現相和實相的概念。
要知道,所謂的空性,是從勝義實相來講的,而並不是說在現相中,也什麼都不存在。就像在物理學中,從現相上,這張桌子是存在的,而在實相中,除了能量以外,什麼也得不到。所以,佛教所說的哪些地方空,哪些地方不空,這個一定要分清楚。
第四、涅槃寂靜:通過抉擇萬法的本質,證悟了萬法皆空,真正通達“我”不存在,這樣的境界就叫涅槃,它是最徹底的快樂。
這種快樂,並不是像你買了一棟房子,第一天興奮得不得了,過了兩叁年就沒感覺了;也不是像你買了一輛好車,剛開始特別滿足,過不久就沒有新鮮感了;或者住在五星級賓館裏,剛進去時,“哇,好舒服”,但過了幾天就習以爲常了。世間有漏法所帶來的快樂,都是短暫的,不具有穩固性,暫時你可能有一些感覺,但時間長了就沒有了,甚至還可能變成痛苦。
明白以上這些道理,對每個人來講至關重要。所以,我經常想:現在的學校教育中,應該讓大家學一些佛教的知識。當然,這並不需要以皈依爲前提,不是一學佛就要成爲佛教徒、出家人。但是,既然你們都追求真理,就應該以廣闊的胸懷,看看佛教是否揭示了人生真相。如果它明明講得很有道理,你卻不承認,甚至一概排斥,那就不是智者的正確態度了。
六、爲人師表,傳播真理
在座的各位同學,無論是現在自己學習,還是以後教育學生,都應該讓自他成爲有道德、有修養的人,而不要經過十幾年的教育,培養出來一個個自私自利、冷漠無情,只關心自己、不顧周圍的人。
像前不久發生的“小悅悅事件”,雖然不能說明如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當代人的整體素質和道德修養。所謂的修養,除了佛教中講了很多以外,其實《論語》、《弟子規》等儒家思想中也有不少。對于這些道理,大家不但要明白,還要慢慢去串習,讓它變成自己內心的一部分。
一個國家,若想成爲真正的強國,弘揚自己的傳統文化必不可少。前幾天有一則新聞說:中國政府給印度的那爛陀寺捐了一百萬美金。爲什麼呢?因爲那爛陀寺是5世紀到12世紀之間的佛教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之一。當年唐玄奘也曾在那裏“留學”,之後把佛教的真理帶回中國,爲人類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藏傳佛教的許多傳承祖師,也是從那爛陀寺來的,或者在那裏修學過。鑒于那爛陀寺在曆史上的重要地位,從2007年開始,印度政府准備把它修複起來,並配備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方式,以及佛教的相關課程。
同樣,中國是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卻因爲受到“文革”的影響,把自己的傳統文化扔掉了。這樣的話,受害者是誰呢?就是你們這一代人。因此,希望大家能發揮自己的力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拯救傳統文化,弘揚有價值的真理,若能如此,也算是報答了老師的恩德。你們的老師,日日夜夜、辛辛苦苦地教書,目的是什麼?一方面,當然是自己的一種責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你們以後能爲社會、爲人類做出一分貢獻。
總之,佛教的教育,是一種善的教育、一種真理的教育。我自己多年來,投入大量時間研究後發現,佛教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確實不可缺少。而且,若能通過佛教的引導,做任何一件事,不是只爲了自己,還想去利益他人,這才是當今社會最需要的,也是非常崇高的一種境界!
《佛教的人生教育——北京師範大學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