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律制止,如今中国的堕胎现象非常严重,据官方数字显示,每年记录在案的堕胎手术,就有1300多万例,这个数字相当可怕。
在佛教中,制止一切杀生行为,不仅是杀人、堕胎,乃至剥夺动物的生命,也是不允许的。
二、不偷盗:众所周知,偷盗是极其低劣的行为。任何一个有修养的人,对此都会非常排斥。
三、不邪淫:古人说:“万恶淫为首。”若想家庭美满,夫妻双方就要断除邪淫,过清净的生活。
这是佛教对身体方面的三个要求。若能做到这些,且不说别的,至少家庭会更加和睦,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2)语言的四种善业
一、不妄语:妄语,就是说假话。现在这个社会,到处都充斥着妄语。尤其是一些商品,本来不适合人们使用,但用虚假的语言一打广告,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就信以为真、纷纷解囊,最终损害了无数人的身心健康。
常说妄语的人,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到头来只能害了自己。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毕竟,别人被骗得了一时,也不可能被骗一世,假如你经常喜欢骗人,今后在哪儿都会很难立足。
二、不粗语:指不能恶口骂人。一个家庭或集体中,如果整天互相骂脏话,动不动就恶言相向,那身处其中的人就会特别痛苦。所以,断除粗语,尽量说柔和语,对自他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三、不离间语:指不能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现在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离间语造成的。由此,它的危害性确实可见一斑。
四、不绮语:绮语指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如今网络上、电视上的很多语言,对人生没有点滴利益,讲这些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尤其是一些流行歌曲,唱的全部是绮语,只会让人心越来越散乱、越来越迷失。
然而,许多人没有发现这一点,看到一个歌星唱歌,就像发疯了一样扑上去。其实,什么理由让你如此欢喜?是歌词充满了哲理,还是声音充满了智慧?这些都不一定具足。但有些人就非常肤浅,拼命地盲目崇拜,只要能刺激感官,就开始疯狂,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
以上语言的不善业,佛教中都要求断除。如此对人们会不会有利益呢?大家也可以分析一下。
3)意识的三种善业
一、断除嗔心:嗔心大的人,谁都不愿意接近。不论你是什么人,如果总爱发脾气,即使在其他方面非常有才,别人对你的评价也会大打折扣。倘若是一个出家人,经常生嗔心的话,修行也好不到哪儿去。且不说产生一刹那的嗔心,就能摧毁无量劫功德,单单从世间角度而言,脾气不好的人,大家也特别害怕,甚至跟他说话,都要看他的脸色,生怕一不小心就触怒他。这样的人无论呆在哪个团体中,都不会招人喜欢。
二、断除贪心:贪心,就是贪人、贪财物、贪名声、贪地位等。现在人们的贪心特别重,该有的、不该有的,都想统统据为己有。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的欲望却有增无减,永远没有满足感。他们有一套房子,还想买别墅,在中国有房子还不够,还想在加拿大买一套,在澳洲也买一套……贪心的坑始终都填不满。
三、断除邪见:邪见就是对真理有一种排斥或偏见。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本来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却不相信;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本来是非常甚深的道理,许多人却嗤之以鼻。
最近,我看了西方科学家的一些研究资料,他们有许多依据可以证明天堂地狱、前世后世存在。但现在很多人却以种种原因,对自己的前世后世,要么持怀疑态度;要么根本不承认,一味地排斥;要么半信半疑,虽然有点相信,但却从不关心……这些见解都叫做邪见。这种邪见蔓延于整个世界,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断除十不善、行持十善业,不单单是佛教的行为规范,也是每个人需要遵循的准则。有了它,对自己、对社会都会有莫大的助益。
三、两种与人生密切相关的佛教思想
1、前后世真的不存在吗?
我曾与很多老师、学生交流,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了解,远远超过我们这些出家人。但他们对待出世间真理的一些态度,却常常让我的遗憾之情油然而生。为什么呢?因为人明明存在前世后世,许多人却根本不信,包括一些佛教徒,口头上虽然不说前后世不存在,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而忙碌,考虑来世的可以说如凤毛麟角。
看到这些现象,我经常想:人类到底是有智慧,还是没有智慧?未来的岁月如此漫长,他们却不做一点准备,把毕生精力都花在转眼即逝的今生上,忙忙碌碌地不停追逐,实在可惜!
当然,追求一些财富、名声,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也是生活所迫,身不由己。但你想过没有:更需要关心的来世,到底怎么办?
还有一部分人,对来世存在比较关心,但他们的关心,也仅仅停留在研究的层面上,真正去修行的,恐怕寥寥无几。尤其是现在的科学家,对佛教的一些理论,虽然比较承认,但也只是承认而已,自己从来没有为此做过任何准备。像爱因斯坦,从他的很多文章来看,他对佛教的空性观,绝对会认可,但在他的生命中,却从来没有修过空性,对生死没有丝毫把握,这也是相当遗憾的!
2、空性思想与量子力学的碰撞
佛教不仅在伦理上是当今所需,其实在科学上,它也毫不输人。
尤其是当今的量子力学,完全可以解释佛教的超胜。虽然在这方面,我研究得不是很透彻,但对佛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还是多多少少作过一点了解。
前不久我在香港交流时,有人就提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不好懂。于是我用量子力学的道理,给他解释说:“任何一种物质的组成,物理学家认为,可以从分子抉择到原子,再到质子、中子、夸克、亚夸克……最后的结论是一种细微的能量。这种能量是万法的作者,它遍及每一个法,跟佛教中的空性比较接近。所以,《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可以解释为“色不异能量,能量不异色”。”
这种推理,物理学家应该也不能否认。佛陀早在2500多年前就揭示的道理,到了20世纪,成为量子力学的惊人发现,这不正说明了佛陀智慧的超胜吗?你们在座的,有些是佛教徒,有些不是,但是什么身份都不要紧,今天在这里我们不是只讲佛教,也可以共同探讨科学。
当然,佛陀所讲的“空”,千万不能理解成什么都不存在,如碗里没有东西一样空荡荡。其实,万法的本体虽然是空,但仍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显现,这就称之为缘起性空。
如同数学里的“0”,我们不能认为它不起丝毫作用。任何一个数字,加上“0”或减去“0”,没有任何变化,但乘以“0”,却会变成0;在数字后加几个“0”,马上就会身价倍增。所以,这是数学中的一个奥秘,而空性的作用也可以同样理解。
四、学佛可明白幸福之因
现在很多年轻人,如果能懂一些佛教的基本道理,不说对来世,仅仅是自己的今生,实际上也会受益匪浅。
有些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认为人生会幸福快乐。可是步入社会以后,现实与理想之间一旦出现差距,内心的落差就无法填补,于是开始选择跳楼自杀。现在这种现象也越来越多,而相关部门往往是在悲剧出现后,才开始找措施、下文件,出一件事情,下一个文件……其实,如果能提前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人生教育,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比如,应当让青少年尽早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完美,痛苦占绝大多数,对此事先要有心理准备,明白自己的学业、事业、爱情等,不可能百分之百顺利。有了这样的观念,当他们走弯路时才有承受能力。否则,一遇到挫折就对自己失望,进而绝望,正如叔本华所说:“对生的恐惧,超过了对死的恐惧,那肯定会选择自杀。”这样就非常不值了。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
从前,汉地有位无德禅师,有一天,他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烦恼不已,不知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
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第一个信徒说:“因为我不想死。”
第二个信徒说:“因为我想年老时儿孙满堂。”
第三个信徒说:“因为我有妻子儿女。”
禅师听后,说:“你们都不会快乐的。”
三个信徒齐声问:“那我们怎样才能快乐?”
禅师反问:“你们认为得到什么才会快乐?”
第一个信徒说:“我认为有了金钱就会快乐。”
第二个信徒说:“有了爱情就会快乐。”
第三个信徒说:“有了名声就会快乐。”
禅师答:“有这样的想法,你们永远都不会快乐。而且,有了金钱、爱情、名声之后,烦恼还会接踵而至。”
三人又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禅师说:“你们先要改变观念:金钱要布施,爱情要奉献,名声要服务于众生,这样才会终生快乐。”
三人听后恍然大悟,并认识到了快乐的真正来源。
同样,你们每个人也在追求自己的快乐,但快乐的根本因不在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内心。尽管外在的钱财、名声、地位、爱人等,对你的幸福也能起一些作用,但它只是一种外缘,并不是决定因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如果很快乐,没有钱财、名声等也会甘之如饴;反之,你的心若不快乐,那外在的一切就算样样具足,也仍会感到非常苦恼。
现在很多人误以为有了钱就肯定幸福,于是拼命地追逐,一直想发财、发财。结果就算你发了财,但真的幸福吗?刚开始两三天也许稍微有点感觉,但久了以后,只有层出不穷的烦恼,不一定有轻松和自在。同样,感情、地位等给你带来的快乐,也是如此。
五、四法印揭示了人生真相
因此,我建议大家学习一下四法印的道理,以此了解人生的真相,明白该如何去面对人生。…
《佛教的人生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