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人生教育——北京師範大學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律製止,如今中國的墮胎現象非常嚴重,據官方數字顯示,每年記錄在案的墮胎手術,就有1300多萬例,這個數字相當可怕。

  在佛教中,製止一切殺生行爲,不僅是殺人、墮胎,乃至剝奪動物的生命,也是不允許的。

  二、不偷盜:衆所周知,偷盜是極其低劣的行爲。任何一個有修養的人,對此都會非常排斥。

  叁、不邪淫:古人說:“萬惡淫爲首。”若想家庭美滿,夫妻雙方就要斷除邪淫,過清淨的生活。

  這是佛教對身體方面的叁個要求。若能做到這些,且不說別的,至少家庭會更加和睦,社會也會更加和諧。

  2)語言的四種善業

  一、不妄語:妄語,就是說假話。現在這個社會,到處都充斥著妄語。尤其是一些商品,本來不適合人們使用,但用虛假的語言一打廣告,一傳十、十傳百,大家就信以爲真、紛紛解囊,最終損害了無數人的身心健康。

  常說妄語的人,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到頭來只能害了自己。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畢竟,別人被騙得了一時,也不可能被騙一世,假如你經常喜歡騙人,今後在哪兒都會很難立足。

  二、不粗語:指不能惡口罵人。一個家庭或集體中,如果整天互相罵髒話,動不動就惡言相向,那身處其中的人就會特別痛苦。所以,斷除粗語,盡量說柔和語,對自他來說也是一種享受。

  叁、不離間語:指不能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現在人與人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很多矛盾,都是離間語造成的。由此,它的危害性確實可見一斑。

  四、不绮語:绮語指沒有意義的無稽之談。如今網絡上、電視上的很多語言,對人生沒有點滴利益,講這些完全是在浪費時間。尤其是一些流行歌曲,唱的全部是绮語,只會讓人心越來越散亂、越來越迷失。

  然而,許多人沒有發現這一點,看到一個歌星唱歌,就像發瘋了一樣撲上去。其實,什麼理由讓你如此歡喜?是歌詞充滿了哲理,還是聲音充滿了智慧?這些都不一定具足。但有些人就非常膚淺,拼命地盲目崇拜,只要能刺激感官,就開始瘋狂,根本不需要什麼理由。

  以上語言的不善業,佛教中都要求斷除。如此對人們會不會有利益呢?大家也可以分析一下。

  3)意識的叁種善業

  一、斷除嗔心:嗔心大的人,誰都不願意接近。不論你是什麼人,如果總愛發脾氣,即使在其他方面非常有才,別人對你的評價也會大打折扣。倘若是一個出家人,經常生嗔心的話,修行也好不到哪兒去。且不說産生一刹那的嗔心,就能摧毀無量劫功德,單單從世間角度而言,脾氣不好的人,大家也特別害怕,甚至跟他說話,都要看他的臉色,生怕一不小心就觸怒他。這樣的人無論呆在哪個團體中,都不會招人喜歡。

  二、斷除貪心:貪心,就是貪人、貪財物、貪名聲、貪地位等。現在人們的貪心特別重,該有的、不該有的,都想統統據爲己有。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人的欲望卻有增無減,永遠沒有滿足感。他們有一套房子,還想買別墅,在中國有房子還不夠,還想在加拿大買一套,在澳洲也買一套……貪心的坑始終都填不滿。

  叁、斷除邪見:邪見就是對真理有一種排斥或偏見。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本來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卻不相信;上有天堂、下有地獄,本來是非常甚深的道理,許多人卻嗤之以鼻。

  最近,我看了西方科學家的一些研究資料,他們有許多依據可以證明天堂地獄、前世後世存在。但現在很多人卻以種種原因,對自己的前世後世,要麼持懷疑態度;要麼根本不承認,一味地排斥;要麼半信半疑,雖然有點相信,但卻從不關心……這些見解都叫做邪見。這種邪見蔓延于整個世界,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斷除十不善、行持十善業,不單單是佛教的行爲規範,也是每個人需要遵循的准則。有了它,對自己、對社會都會有莫大的助益。

  叁、兩種與人生密切相關的佛教思想

  1、前後世真的不存在嗎?

  我曾與很多老師、學生交流,也學到了不少知識,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了解,遠遠超過我們這些出家人。但他們對待出世間真理的一些態度,卻常常讓我的遺憾之情油然而生。爲什麼呢?因爲人明明存在前世後世,許多人卻根本不信,包括一些佛教徒,口頭上雖然不說前後世不存在,但他們的所作所爲,只是爲了今生而忙碌,考慮來世的可以說如鳳毛麟角。

  看到這些現象,我經常想:人類到底是有智慧,還是沒有智慧?未來的歲月如此漫長,他們卻不做一點准備,把畢生精力都花在轉眼即逝的今生上,忙忙碌碌地不停追逐,實在可惜!

  當然,追求一些財富、名聲,對有些人來說,可能也是生活所迫,身不由己。但你想過沒有:更需要關心的來世,到底怎麼辦?

  還有一部分人,對來世存在比較關心,但他們的關心,也僅僅停留在研究的層面上,真正去修行的,恐怕寥寥無幾。尤其是現在的科學家,對佛教的一些理論,雖然比較承認,但也只是承認而已,自己從來沒有爲此做過任何准備。像愛因斯坦,從他的很多文章來看,他對佛教的空性觀,絕對會認可,但在他的生命中,卻從來沒有修過空性,對生死沒有絲毫把握,這也是相當遺憾的!

  2、空性思想與量子力學的碰撞

  佛教不僅在倫理上是當今所需,其實在科學上,它也毫不輸人。

  尤其是當今的量子力學,完全可以解釋佛教的超勝。雖然在這方面,我研究得不是很透徹,但對佛教與科學之間的關系,還是多多少少作過一點了解。

  前不久我在香港交流時,有人就提問:“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道理不好懂。于是我用量子力學的道理,給他解釋說:“任何一種物質的組成,物理學家認爲,可以從分子抉擇到原子,再到質子、中子、誇克、亞誇克……最後的結論是一種細微的能量。這種能量是萬法的作者,它遍及每一個法,跟佛教中的空性比較接近。所以,《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可以解釋爲“色不異能量,能量不異色”。”

  這種推理,物理學家應該也不能否認。佛陀早在2500多年前就揭示的道理,到了20世紀,成爲量子力學的驚人發現,這不正說明了佛陀智慧的超勝嗎?你們在座的,有些是佛教徒,有些不是,但是什麼身份都不要緊,今天在這裏我們不是只講佛教,也可以共同探討科學。

  當然,佛陀所講的“空”,千萬不能理解成什麼都不存在,如碗裏沒有東西一樣空蕩蕩。其實,萬法的本體雖然是空,但仍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顯現,這就稱之爲緣起性空。

  如同數學裏的“0”,我們不能認爲它不起絲毫作用。任何一個數字,加上“0”或減去“0”,沒有任何變化,但乘以“0”,卻會變成0;在數字後加幾個“0”,馬上就會身價倍增。所以,這是數學中的一個奧秘,而空性的作用也可以同樣理解。

  四、學佛可明白幸福之因

  現在很多年輕人,如果能懂一些佛教的基本道理,不說對來世,僅僅是自己的今生,實際上也會受益匪淺。

  有些大學生,剛進入大學時,對未來充滿了憧憬,認爲人生會幸福快樂。可是步入社會以後,現實與理想之間一旦出現差距,內心的落差就無法填補,于是開始選擇跳樓自殺。現在這種現象也越來越多,而相關部門往往是在悲劇出現後,才開始找措施、下文件,出一件事情,下一個文件……其實,如果能提前意識到這些問題,並有針對性地進行人生教育,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比如,應當讓青少年盡早知道,這個世界並不完美,痛苦占絕大多數,對此事先要有心理准備,明白自己的學業、事業、愛情等,不可能百分之百順利。有了這樣的觀念,當他們走彎路時才有承受能力。否則,一遇到挫折就對自己失望,進而絕望,正如叔本華所說:“對生的恐懼,超過了對死的恐懼,那肯定會選擇自殺。”這樣就非常不值了。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有面對痛苦的能力。

  從前,漢地有位無德禅師,有一天,他面前來了叁位信徒,他們爲各自的事煩惱不已,不知如何才能使自己快樂。

  禅師首先問他們:“你們爲了什麼而活著?”

  第一個信徒說:“因爲我不想死。”

  第二個信徒說:“因爲我想年老時兒孫滿堂。”

  第叁個信徒說:“因爲我有妻子兒女。”

  禅師聽後,說:“你們都不會快樂的。”

  叁個信徒齊聲問:“那我們怎樣才能快樂?”

  禅師反問:“你們認爲得到什麼才會快樂?”

  第一個信徒說:“我認爲有了金錢就會快樂。”

  第二個信徒說:“有了愛情就會快樂。”

  第叁個信徒說:“有了名聲就會快樂。”

  禅師答:“有這樣的想法,你們永遠都不會快樂。而且,有了金錢、愛情、名聲之後,煩惱還會接踵而至。”

  叁人又問:“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禅師說:“你們先要改變觀念:金錢要布施,愛情要奉獻,名聲要服務于衆生,這樣才會終生快樂。”

  叁人聽後恍然大悟,並認識到了快樂的真正來源。

  同樣,你們每個人也在追求自己的快樂,但快樂的根本因不在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內心。盡管外在的錢財、名聲、地位、愛人等,對你的幸福也能起一些作用,但它只是一種外緣,並不是決定因素。爲什麼呢?因爲你的心如果很快樂,沒有錢財、名聲等也會甘之如饴;反之,你的心若不快樂,那外在的一切就算樣樣具足,也仍會感到非常苦惱。

  現在很多人誤以爲有了錢就肯定幸福,于是拼命地追逐,一直想發財、發財。結果就算你發了財,但真的幸福嗎?剛開始兩叁天也許稍微有點感覺,但久了以後,只有層出不窮的煩惱,不一定有輕松和自在。同樣,感情、地位等給你帶來的快樂,也是如此。

  五、四法印揭示了人生真相

  因此,我建議大家學習一下四法印的道理,以此了解人生的真相,明白該如何去面對人生。…

《佛教的人生教育——北京師範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