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人生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佛教的人生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 2011年11月30日晚上』

  檀传宝教授致辞:

  各位晚上好!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佛教界非常有名望的高僧——索达吉堪布。

  堪布在佛教上有极高的造诣,曾前往欧美、东南亚多国弘法,近几年又应邀到北大、清华、人大等国内很多著名高校讲学。今天来北师大是第一次,我们对此深感荣幸。下面掌声有请堪布——

  这是我第一次来北师大,心里非常高兴。今天跟大家一起作个简单交流,讲讲“佛教的人生教育”。

  这个题目,好像是学校这边定的。我到大学里跟大家交流,题目有时候是校方定,有时候是自己定。说实话,我今天没怎么去思维这个题目,刚才在路上还在想:“到底要讲些什么呢?”但不管怎么样,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有一点心得,利用这个时间,跟大家谈谈也未尝不可。

  一、要有一颗感恩心

  人生中最关键的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要有一颗感恩心。

  我们现在拥有的学识和智慧,都源于自己的老师,因此,不管在求学阶段,还是从学校毕业之后,何时何地都要记得老师的恩德。

  刚才与檀教授交谈时,他也讲了自己和老师的故事,我听了之后很感动。从教育界来说,一个人如果对老师有感恩之情,那么他所学的知识,对自己的人生会真正起到作用。从我们佛教界来讲,历代很多高僧大德,一提起上师的名字,就会流露出无法言表的感激之情,甚至泪流满面,这也是源于一种感恩。

  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把老师当成学习知识的一种工具。依靠老师获得了知识后便远走高飞,从此就再也不联系了,对老师根本不关心、不过问。更有甚者,老师到晚年遇到一些困难时,自己明明有能力,却也不愿伸出援手,这就是没有感恩的表现。

  感恩的对境,除了老师,还应该有父母。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连吃饭都要人喂。而依靠父母的长期呵护,我们才得以长大成人,所以,对父母的恩德也一定不能忘。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非常难以想象的。为了孩子,他们付出了所有的青春,倾注了大量的心力、财力。即使儿女已成家立业,父母仍然放心不下。就拿我来说,父亲早已去世,母亲现在都80岁了,但还是每天牵挂着我。前段时间,我去了香港7天,母亲天天给我打不通电话,就特别特别挂念。我想天下父母对儿女都是如此,哪怕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念念不忘自己的子女,一直惦记着。

  但遗憾的是,如今很多子女,有了各方面的能力以后,总是以忙为借口,对父母不闻不问、置之不理,甚至一个月也不打一次电话。有些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生活上特别可怜,子女也只是请个保姆照料他们,自己根本不把他们放在心上,这都是忘恩负义的表现。

  所以,作为一个人,不能忘记父母的恩德,以及老师的恩德。在此基础上,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还不能忘记众生的恩德,要关爱所有的生命。

  总之,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心。这一点,可能许多人没有兴趣听。因为这个社会非常现实、非常功利,能带来眼前利益的知识,像赚钱的手段、享乐的方法,人们都兴致勃勃,愿意去了解、去学习;而一谈到精神追求,尤其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大多数人都兴趣索然,甚至嗤之以鼻。

  其实,科技再发达、社会再进步,你们学习上再聪明,基本的做人也不能忘。否则,一旦失去了这些,今后在社会中生存,必定会举步维艰。

  现在许多大学生,不缺知识、不缺技术、不缺文凭,尤其是像北师大这样的高等学府,这方面应该都圆满具足。然而,许多人最缺的是什么呢?就是道德教育,是正确的信仰。

  大家都清楚,如今的小学、中学、大学,安排了大量课程,需要学习许多课本,可是学生们从中得到的知识,以后工作时真正能用上的,可能不到20%。当然,我并不是说学校不好、教材不好,而是说,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训练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

  毕竟他们毕业了以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对待上级、平级、下级,以什么样的态度投入工作……诸如此类的基本问题,假如上学时从来没有学过,那即使是名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身上也常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不仅世间需要人格教育,其实从佛教的层面来讲,若想成佛,也要先学会做人。“人”都没有做好的话,“佛”是根本谈不上的。因此,假如不懂怎么做人,无论身处哪一个领域中,都是相当困难的。

  你们北师大,跟全国的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这里的许多老师,也经常参与编教材的工作和会议。如今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博士生的课程,基本上我都看过。里面相当一部分知识非常珍贵,对培养人才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可能还是有所欠 缺,今后若能增加一些,那就最好不过了。

  我始终认为,人格教育不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非常有意义。这次我去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演讲,发现他们的教育方式,特别值得内地借鉴。这些学校的任何一个部门,对各大宗教都不排斥,他们普遍有种理念,认为有信仰的学生比较可靠,不论信佛教或是其他宗教,一个人只要有了信仰,内心至少会有所约束,不敢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一点是令人值得深思的。

  二、佛教与现代教育不相违

  1、皈依是不是一种迷信?

  今天讲的主题,是“佛教的人生教育”。或许有人会问:“佛教跟学校教育的理念和方向,会不会背道而驰、完全相反?”

  实际上绝对不会。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很长时间。就拿佛教的皈依来说,皈依是皈依三宝——佛、法、僧,这是佛教的基本行为,也是佛教徒的入门标志。一个皈依了的人,不论是老师、学生,会不会就成了一种迷信?皈依对他会不会有什么损害呢?肯定不会。对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一、皈依佛:所谓的佛,假如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只是人们在脑海中虚构的,那皈依他肯定不合理。但事实上,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当时的印度,即现在尼泊尔的蓝毗尼花园中,确确实实降生过。这个遗址,199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就是说,全世界对此是共同承认的。

  佛陀降生以后成为王子,后舍弃王位出家,苦行六年,在印度金刚座成佛,之后到鹿野苑初转*轮,一生中传法49年,开演了八万四千法门,并于81岁示现涅槃,这是非常公认的一段历史。就像是老子、孔子等历史人物一样,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也曾实实在在地出现过。而且,他所宣说的佛法,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其实“佛”是梵语,意为觉悟者。我们不管是什么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一种觉悟。皈依佛的意思,就是要依止觉悟者,如同世间人依止老师一样。所以,皈依佛,跟我们的日常理念并不相违。

  二、皈依法:法,指佛陀所揭示的真理,可以让人们离苦得乐。这种真理以文字形式存在,叫经律论三藏;若在人的内心现前,就叫戒定慧三学。

  我们有了戒,才能生定;有了定,才能生慧。若想获得觉悟,这三者是任何人都不可缺少的。

  那么,“戒”是什么呢?通俗地说,就是行为规范,用来规范人的言行举止。有些人一听到“戒”,就有点害怕,觉得佛教的条条框框特别多。其实不仅仅是佛教,就算是小学、中学、大学,学生们要守的校规也不少,乃至任何一个正规的团体,都有必须遵守的许多纪律。

  其次是“定”。做任何一件事,如果心不稳定,一直处于浮躁、散乱的状态中,那什么都做不成。包括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搞课题研究,心也都需要安定下来。

  最后是“慧”。有了行为规范,心也定了,才能产生取舍的智慧。否则,不知取舍、不会辨别,所作所为就是颠倒的。

  所以,佛法的戒定慧三学,涵摄了人类的智慧精华。佛陀证悟并宣说了这样的真理,故而被称为觉悟者。

  这一点,并非因为我是佛教徒,就在这里自卖自夸,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对此也是异口同声承认的。比如,爱因斯坦说过:“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也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既然他们都承认佛陀是觉悟者,佛陀的智慧也经得起长期推敲,那如果把信佛当成迷信,与民间的鬼神之说混为一谈,这就大错特错了。

  三、皈依僧:僧,是追随佛陀足迹,修学真理、追求觉悟的人。如果想获得觉悟,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依止这样的同行助伴。

  可见,皈依佛、法、僧这三者,无论从逻辑上论证,还是从道理上分析,都是可以接受的。一个人如果皈依三宝、信仰三宝,对自己绝不会有任何损害。

  2、十善是不是一种教条?

  除了三皈依以外,佛教中还提倡十善,也就是要行持十种善业,断除十种不善业,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

  十不善业包括:身体的三种不善业,杀生、偷盗、邪淫;语言的四种不善业,妄语、粗语、离间语、绮语;意识的三种不善业,贪心、嗔心、邪见。断除了这十不善业,即是十善业。

  这些要求,实际上适合每一个人。大家也可以想想,普通人需不需要行持十善,断除十种不善?肯定需要。所以,佛教徒应当遵守的,非佛教徒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人。

  下面对十善进行具体分析:

  1)身体的三种善业

  一、不杀生:在这个世界上,不杀生的根本是不杀人,这是任何国家都要奉行的法律。

  不过,现在的法律规定,不能杀害已出生的人,而杀害未出生的胎儿,即堕胎,却是允许的。这有点不太合理。为什么人在肚子里可以杀,出生之后就不能杀了呢?这在逻辑上说不过去。但由于没有法…

《佛教的人生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