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人生教育——北京師範大學演講
『 2011年11月30日晚上』
檀傳寶教授致辭:
各位晚上好!今天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佛教界非常有名望的高僧——索達吉堪布。
堪布在佛教上有極高的造詣,曾前往歐美、東南亞多國弘法,近幾年又應邀到北大、清華、人大等國內很多著名高校講學。今天來北師大是第一次,我們對此深感榮幸。下面掌聲有請堪布——
這是我第一次來北師大,心裏非常高興。今天跟大家一起作個簡單交流,講講“佛教的人生教育”。
這個題目,好像是學校這邊定的。我到大學裏跟大家交流,題目有時候是校方定,有時候是自己定。說實話,我今天沒怎麼去思維這個題目,剛才在路上還在想:“到底要講些什麼呢?”但不管怎麼樣,自己在這方面還是有一點心得,利用這個時間,跟大家談談也未嘗不可。
一、要有一顆感恩心
人生中最關鍵的是什麼?我認爲,首先是要有一顆感恩心。
我們現在擁有的學識和智慧,都源于自己的老師,因此,不管在求學階段,還是從學校畢業之後,何時何地都要記得老師的恩德。
剛才與檀教授交談時,他也講了自己和老師的故事,我聽了之後很感動。從教育界來說,一個人如果對老師有感恩之情,那麼他所學的知識,對自己的人生會真正起到作用。從我們佛教界來講,曆代很多高僧大德,一提起上師的名字,就會流露出無法言表的感激之情,甚至淚流滿面,這也是源于一種感恩。
不過,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把老師當成學習知識的一種工具。依靠老師獲得了知識後便遠走高飛,從此就再也不聯系了,對老師根本不關心、不過問。更有甚者,老師到晚年遇到一些困難時,自己明明有能力,卻也不願伸出援手,這就是沒有感恩的表現。
感恩的對境,除了老師,還應該有父母。當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時,不會說話,不會走路,連吃飯都要人喂。而依靠父母的長期呵護,我們才得以長大成人,所以,對父母的恩德也一定不能忘。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非常難以想象的。爲了孩子,他們付出了所有的青春,傾注了大量的心力、財力。即使兒女已成家立業,父母仍然放心不下。就拿我來說,父親早已去世,母親現在都80歲了,但還是每天牽挂著我。前段時間,我去了香港7天,母親天天給我打不通電話,就特別特別挂念。我想天下父母對兒女都是如此,哪怕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念念不忘自己的子女,一直惦記著。
但遺憾的是,如今很多子女,有了各方面的能力以後,總是以忙爲借口,對父母不聞不問、置之不理,甚至一個月也不打一次電話。有些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不好、行動不便,生活上特別可憐,子女也只是請個保姆照料他們,自己根本不把他們放在心上,這都是忘恩負義的表現。
所以,作爲一個人,不能忘記父母的恩德,以及老師的恩德。在此基礎上,按照大乘佛教的教義,還不能忘記衆生的恩德,要關愛所有的生命。
總之,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都應該有一顆感恩心。這一點,可能許多人沒有興趣聽。因爲這個社會非常現實、非常功利,能帶來眼前利益的知識,像賺錢的手段、享樂的方法,人們都興致勃勃,願意去了解、去學習;而一談到精神追求,尤其是倫理道德、宗教信仰,大多數人都興趣索然,甚至嗤之以鼻。
其實,科技再發達、社會再進步,你們學習上再聰明,基本的做人也不能忘。否則,一旦失去了這些,今後在社會中生存,必定會舉步維艱。
現在許多大學生,不缺知識、不缺技術、不缺文憑,尤其是像北師大這樣的高等學府,這方面應該都圓滿具足。然而,許多人最缺的是什麼呢?就是道德教育,是正確的信仰。
大家都清楚,如今的小學、中學、大學,安排了大量課程,需要學習許多課本,可是學生們從中得到的知識,以後工作時真正能用上的,可能不到20%。當然,我並不是說學校不好、教材不好,而是說,學校除了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還應該訓練學生如何爲人處事、待人接物。
畢竟他們畢業了以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如何與人交往,怎樣對待上級、平級、下級,以什麼樣的態度投入工作……諸如此類的基本問題,假如上學時從來沒有學過,那即使是名校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身上也常會發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不僅世間需要人格教育,其實從佛教的層面來講,若想成佛,也要先學會做人。“人”都沒有做好的話,“佛”是根本談不上的。因此,假如不懂怎麼做人,無論身處哪一個領域中,都是相當困難的。
你們北師大,跟全國的教育有著密切關系,這裏的許多老師,也經常參與編教材的工作和會議。如今各個學校使用的教材,從小學到大學,乃至博士生的課程,基本上我都看過。裏面相當一部分知識非常珍貴,對培養人才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過,人格教育方面的內容,可能還是有所欠 缺,今後若能增加一些,那就最好不過了。
我始終認爲,人格教育不論對學生還是老師,都非常有意義。這次我去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演講,發現他們的教育方式,特別值得內地借鑒。這些學校的任何一個部門,對各大宗教都不排斥,他們普遍有種理念,認爲有信仰的學生比較可靠,不論信佛教或是其他宗教,一個人只要有了信仰,內心至少會有所約束,不敢隨心所欲、爲所欲爲。這一點是令人值得深思的。
二、佛教與現代教育不相違
1、皈依是不是一種迷信?
今天講的主題,是“佛教的人生教育”。或許有人會問:“佛教跟學校教育的理念和方向,會不會背道而馳、完全相反?”
實際上絕對不會。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很長時間。就拿佛教的皈依來說,皈依是皈依叁寶——佛、法、僧,這是佛教的基本行爲,也是佛教徒的入門標志。一個皈依了的人,不論是老師、學生,會不會就成了一種迷信?皈依對他會不會有什麼損害呢?肯定不會。對此,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一、皈依佛:所謂的佛,假如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只是人們在腦海中虛構的,那皈依他肯定不合理。但事實上,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當時的印度,即現在尼泊爾的藍毗尼花園中,確確實實降生過。這個遺址,1997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産”,也就是說,全世界對此是共同承認的。
佛陀降生以後成爲王子,後舍棄王位出家,苦行六年,在印度金剛座成佛,之後到鹿野苑初轉*輪,一生中傳法49年,開演了八萬四千法門,並于81歲示現涅槃,這是非常公認的一段曆史。就像是老子、孔子等曆史人物一樣,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也曾實實在在地出現過。而且,他所宣說的佛法,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其實“佛”是梵語,意爲覺悟者。我們不管是什麼人,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一種覺悟。皈依佛的意思,就是要依止覺悟者,如同世間人依止老師一樣。所以,皈依佛,跟我們的日常理念並不相違。
二、皈依法:法,指佛陀所揭示的真理,可以讓人們離苦得樂。這種真理以文字形式存在,叫經律論叁藏;若在人的內心現前,就叫戒定慧叁學。
我們有了戒,才能生定;有了定,才能生慧。若想獲得覺悟,這叁者是任何人都不可缺少的。
那麼,“戒”是什麼呢?通俗地說,就是行爲規範,用來規範人的言行舉止。有些人一聽到“戒”,就有點害怕,覺得佛教的條條框框特別多。其實不僅僅是佛教,就算是小學、中學、大學,學生們要守的校規也不少,乃至任何一個正規的團體,都有必須遵守的許多紀律。
其次是“定”。做任何一件事,如果心不穩定,一直處于浮躁、散亂的狀態中,那什麼都做不成。包括老師傳授知識、學生搞課題研究,心也都需要安定下來。
最後是“慧”。有了行爲規範,心也定了,才能産生取舍的智慧。否則,不知取舍、不會辨別,所作所爲就是顛倒的。
所以,佛法的戒定慧叁學,涵攝了人類的智慧精華。佛陀證悟並宣說了這樣的真理,故而被稱爲覺悟者。
這一點,並非因爲我是佛教徒,就在這裏自賣自誇,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對此也是異口同聲承認的。比如,愛因斯坦說過:“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尼采也說:“佛教是曆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既然他們都承認佛陀是覺悟者,佛陀的智慧也經得起長期推敲,那如果把信佛當成迷信,與民間的鬼神之說混爲一談,這就大錯特錯了。
叁、皈依僧:僧,是追隨佛陀足迹,修學真理、追求覺悟的人。如果想獲得覺悟,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依止這樣的同行助伴。
可見,皈依佛、法、僧這叁者,無論從邏輯上論證,還是從道理上分析,都是可以接受的。一個人如果皈依叁寶、信仰叁寶,對自己絕不會有任何損害。
2、十善是不是一種教條?
除了叁皈依以外,佛教中還提倡十善,也就是要行持十種善業,斷除十種不善業,以此規範人們的行爲。
十不善業包括:身體的叁種不善業,殺生、偷盜、邪淫;語言的四種不善業,妄語、粗語、離間語、绮語;意識的叁種不善業,貪心、嗔心、邪見。斷除了這十不善業,即是十善業。
這些要求,實際上適合每一個人。大家也可以想想,普通人需不需要行持十善,斷除十種不善?肯定需要。所以,佛教徒應當遵守的,非佛教徒也不例外,只有這樣,才算是一個合格的人。
下面對十善進行具體分析:
1)身體的叁種善業
一、不殺生:在這個世界上,不殺生的根本是不殺人,這是任何國家都要奉行的法律。
不過,現在的法律規定,不能殺害已出生的人,而殺害未出生的胎兒,即墮胎,卻是允許的。這有點不太合理。爲什麼人在肚子裏可以殺,出生之後就不能殺了呢?這在邏輯上說不過去。但由于沒有法…
《佛教的人生教育——北京師範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