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來世生命及往生淨土——西北大學演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心來攝持,就會成爲一種邪見。

  

  在這個世間上,很多人總愛拿科學作爲衡量一切的標尺,認爲科學說前世後世不存在,那它就絕對不存在。卻不知當今科學只是對物質的一種研究,對心靈領域可以說一片空白。縱然偶有涉獵,也只是略知皮毛,好多科學工作者自己都迷迷糊糊的,又豈有資格對不了解的現象妄下斷言?

  

  我以前看過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說是第一次歐戰結束後,某個國家想用科學的方法宣傳無神論,于是政府在廣場上築臺,邀請叁位博士進行演講。

  

  第一位上臺的是天文博士,他上臺解釋了許多無神的理由,最後大聲喊著:“我用望遠鏡觀察宇宙20多年,從來沒有看見過神,所以一定沒有神。”由此博得觀衆不少掌聲。

  

  第二位上臺的是醫學博士,他講了許多人類絕沒有靈魂的道理,結尾說:“我曾解剖屍體100具以上,仔細觀察各部分,從來沒有發現靈魂寄托的地方。它在心髒中呢?在腦中呢?還在血液中呢?我都解剖檢驗過,數十年來根本沒有見到,所以一定沒有靈魂。”又是掌聲雷動。

  

  第叁位上臺的是位女博士,倫理學家。她告訴大家:“人死像燈滅。死了死了,一死就了,絕對沒有天堂地獄。我曾遍讀古今中外的各種書籍,都沒有發現這種記載。”大家又是一片歡呼。

  

  講完之後,主持人向衆人宣告:“無論什麼人,如果對這叁位博士所講的,有不滿意的地方,或是要辯論的話,可以公開提出來。”等了許久,沒有人提出反駁。

  

  正要在勝利聲中結束這場大會時,突然有一位鄉下老太婆進到臺前,對主持人說:“我可以提出幾個反問嗎?”主持人說:“歡迎之至。”

  

  老太太問第一位博士:“你用望遠鏡望了二十多年,你望見過風嗎?它是什麼形狀?”博士說:“用望遠鏡怎能看見風呢?”老太太說:“這世界上有沒有風呢?你用望遠鏡尚且看不見風,難道能用望遠鏡望見神嗎?你用望遠鏡望不見神,就能說沒有神嗎?”博士啞口無言。

  

  老太太又轉向第二位博士問:“你愛不愛你太太?”博士回答:“愛。”老太太說:“請把解剖刀給我用用,我要把你肚子剖開,看看你愛你太太的那個“愛”在哪一部分?在肝裏呢?在胃裏呢?還是在腸子裏呢?”衆人哄堂大笑。

  

  老太太再轉向那個女博士問:“當你在母腹裏時,如果有人告訴你:“不久你要生在地上,有日有月有山有水,還要吃飯穿衣。”你能信嗎?而如今你不只是信,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所以,不要因爲你自己不知道,就輕易否定一切。”

  

  這個故事雖然很短,但裏面叁位博士的“科學”觀點,卻代表了現在大部分人的認識盲區。那天就有個佛教徒,說要去寺院裏朝拜,消災延壽。他父親不信佛,連聲阻攔說:“你要相信科學,不能去!”他父親並不知道什麼叫科學,所謂的科學,也並不是裹足不前的,而需要對未知領域不斷探索。假如科學對某些現象暫時解釋不了,就一概否認這種現象的存在,這反而是最不科學的。

  

  要知道,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所認知的範疇十分有限,佛陀在《叁摩地王經》中也說,倘若一味地用這些去衡量所有事物,認爲這些就是正量,那聖道又有什麼用呢[5]?可是現在有些人,真的特別可笑,他們對自己不理解的,就統統嗤之以鼻。比如,魏斯博士的那本《前世今生》,有人就反對說:“催眠可以回到公元前1863年嗎?哪有這麼長的時間!”單憑自己有限的知識,就懷疑一切、否定一切,這又豈是智者所爲?

  

  尤其是現在很多人,認爲心識依靠身體産生,身體死了,心識也就消失了,這是特別可怕的謬論。說實在的,假如身體真能生心,那人死以後,屍體是完整無損的身體,爲什麼不能産生心識?假如你說因爲它不具足一些外緣,那這些外緣又是什麼?身體歸根結底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假設身體可以産生心識,那外境的地、水、火、風中,爲什麼不能隨時産生心識?……這裏面有很甚深的一種邏輯,表面上看來似乎簡單,但實際上你必須要長期學習,才能真正了解其中深意,而不是聽了一堂課,或者學了一部論典,懷疑立刻就蕩然無存了,馬上承認來世存在,不是這麼簡單的!

  

  以前我認識一位知識分子,他剛開始對前世後世也是完全不信,還跟我辯論過很多次。到了中間,因爲他不是不講道理的人,實在舉不出理由時,也會慢慢去聽、去思考,並查閱很多資料,找很多人詢問。到了最後,他就完全相信了。他說:“我找不到前世後世不存在的可靠依據,而前世後世存在的依據,不管是回憶前世的案例,還是佛教的教證、推理、公案,以及現在科學家的各種論述,都有許許多多、不勝枚舉,對此我還不承認的話,那不是特別愚笨嗎?作爲一 個研究哲學的人,這種治學態度也說不過去。”

  

  可見,一個人的正確見解,可以通過正確途徑來培養。今天在座也有不少人,可能也有同樣的疑問,希望你們能花些時間去反複研究,而不要盲信權威的說法。前不久,我在《百家講壇》中看到一位專家說:“按照迷信者的說法,人的前世後世存在,因果報應存在。”當時他在電視屏幕上,我也沒辦法跟他辯論,不然,我確實很想跟他交流一下,看他對前世後世的問題研究過沒有,爲什麼輕易就下這種結論?

  

  當然,現在這樣的人不是一兩個,而是非常非常多。你們聽了今天的演講,也不一定馬上就要承認前世後世,但至少應該思考一下:“這個出家人講的道理有沒有依據?”沒有依據的,你可以反駁;如果有依據,則不妨好好思維,同時,多翻閱一些古今中外的書籍,若能這樣,你以後就不會犯很多錯誤了。不然,對自己所不了知的道理信口開河,就會如莎士比亞所說:“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補償你所犯過的錯誤。”

  

  其實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領導也好、專家也好、大學教授也好、出家人也好,如果講得不符合真理,那就是錯誤,這個沒什麼可辯解的。所以,人類最好能早一點醒悟,不要再迷足深陷了。我特別希望在座的知識分子,以後能跟佛教界多一些交流,這樣你們肯定會受益良多。

  

  前段時間,我看到中國科技大學的原校長朱清時去藏地8天後,回來跟一個書法家朋友的聊天記錄[6]。他講得還是很公正,但遺憾的是,他只遇到幾位藏傳佛教的大德,這些大德可能因時間關系,並沒有給他講深一點的道理。但即便如此,他還是覺得到了藏地以後,自己的心靈得到了很大淨化。

  

  所以,希望大家也應全面認識自己的生命,同時要觀察一下周圍人的困惑。現在很多人非常可憐,每天披星戴月地拼命掙錢,人生短短幾十年,就這麼無有意義地打發了,實在是可惜。你們在座的大學生,有些對未來也充滿憧憬,可當你真正步入社會,就會發現人生還是苦多樂少,所以,現在希望也不要太大了,不然今後會很失望的。

  

  其實,如果對人生不了解、對佛教不了解、對真理不了解,在學校裏也沒有學過如何做人,就算是名牌大學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畢業後也不一定有太大價值。爲什麼呢?因爲你根本不知道怎樣爲人處世,怎樣幫助衆生、回饋社會,若是沒有這樣的理念,整天只爲了“我”的快樂、“我”的家人而奔波,那你再有錢、再有地位、再有才華,恐怕也沒有多大意義。

  

  也許我的語言不太好聽,你們在座師生又沒得罪過我,爲什麼我一開口就咄咄逼人?其實,我也可以說一些好聽的,但這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倘若通過我的這種提醒,讓大家看清這個社會的本來面目,可能事先會多一分思考、多一分准備。

  

  說實話,有時候我看到現在人們有吃有穿,自己也覺得非常開心;但有時候看到他們成天渾渾噩噩、得過且過,心裏有種說不出來的苦惱。爲什麼呢?他們連來世存在都不知道,還自認爲很了不起、很聰明,真的太可憐了!——當然,這也許是我的邪見吧。

  

  四、略述往生淨土的意義

  

  若是有了承認前世後世的基礎,那麼,往生淨土就不會遙不可及。尤其在漢傳佛教中,曆來對淨土法門特別有信心。不過,俗話說:“念佛不在嘴,參禅不在腿。”只是在嘴上念念佛,雖然也有功德,但這並不是很關鍵。最關鍵的是什麼呢?就是心裏要信仰阿彌陀佛,並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有了這樣的信願,然後長期修持的話,按照《觀經》最後一品的觀點,我們每個人都有希望往生淨土。

  

  要知道,極樂世界的安樂與莊嚴,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再怎麼快樂、再怎麼幸福,實際上也離不開痛苦。就算你有高樓大廈,有別墅轎車,但若不懂得知足少欲,欲望的坑始終都填不滿的話,內心的空虛也會與日俱增。

  

  所以,現在人特別需要佛教的精神。尤其是藏傳佛教,其究竟教義與漢傳佛教並無二致,但之所以在漢地、在國外非常受歡迎,主要是它有比較直接的修心竅訣和利他行爲,可以直接回饋社會。當然,藏傳佛教中也有好的修行人,也有不好的修行人,這在任何宗教中都很難免。但是它殊勝的教義、傳承大德的竅訣,對如今的人們來說,確實行之有效、非常實用。

  

  因此,大家應以開放的心態來認識這個領域,研究生命科學,這對你們個人來講很重要,對社會來講也很重要。其實,如果想維護社會安定,人們肯定要有因果觀念。有些人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承認,原因就是自己今生做了好事,今生卻沒有得到善報。至于來世有沒有果報,自己從來也不管,這種想法就非常膚淺。

  

  現在大多數人去寺院拜佛燒香,也是只盯著今生的利益,求佛保佑自己生意順利、早生貴子、平平安安、家庭順利、不要吵架……這是特別狹隘的一種發願,在佛教中連最下乘都算不上,更不要說往生極樂世界了。所以,大家以後要好好了解佛教的真谛。

  

  當然,我講這些,也並不是勸你們要學佛,信仰是自由的,你信也可以、不信也可以。但你如果真想學佛,就應該具有正見,不能只停留在形象上。而若想獲得正見,首先要對佛教的道理,花一定的時間系統學習、系統研究,這樣最後才能明白其中奧義。

  

  總而言之,希望大家能以正見來攝持自己。倘若你真正懂得了前世後世存在,那麼,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也會指日可待!

  

  主持人:人們關心下一代,但是否關心下一世?堪布從這個角度切入主題,從西方研究、佛經文獻、推理、實證等層面,論述了下一世的生命,相信每個人聽後都有不同的收獲。

  

  下面,就有請我們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的所長、維摩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利安教授,來爲今天的演講作總結——

  

  李利安教授結語:

  

  今天非常開心,有緣能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非常歡喜地見到敬愛的堪布,跟大家歡聚一堂聆聽開示。今世有緣,也是我們前世修福,所以應該珍惜這個時刻。

  

  剛剛主持人讓我作個總結,其實我不敢總結,只是想談一點自己的體會。今天這場講座的題目,是我提出來的。如果按照一般人的興趣,可能不會提這個,更加理論、更具有學術意義的話題,或許會更吸引人。但是我比較特殊,多年來一直對此特別感興趣,前兩年組織“雁塔論壇”時,也連續多次請人來講輪回、來世等話題。因爲我覺得這個話題,對于佛教的信仰太重要了,對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特別是探索生命奧秘太重要了。所以,當我提出這個題目之後,堪布表示很願意接受,當時自己非常歡喜。

  

  今天下午聽了堪布的開示,實在是大開眼界。因爲堪布的講法,和過去學術界具有理性色彩、論證式的講座不太一樣,他的講座縱橫古今、馳騁東西,既有西方學者的觀點,又有我們中國人的看法;既有學術界的探索,也有佛教界法師們的修行體驗。更多的是堪布本人站在佛法角度上,對來世生命及往生淨土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我覺得非常流暢,非常有靈性,非常有啓發!所以在這裏,我代表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向堪布的慈悲開示表示衷心感謝!

  

  我經常都在思考一個問題:生命到底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今世在一定時空下所存在的生命,到底有沒有更高級、意義更長遠的存在?這些問題,每個人只要有時間靜下來思考,都將會是一個問題,而不會不是問題。

  

  我們西北大學的佛教研究所,在全國是最早成立的,但我們對生命的探索,其實還做得遠遠不夠。西北大學這個地方,在唐朝屬于太平坊,當時這裏有個寺廟叫實際寺,實際寺的住持就是善導大師。他是武則天和唐高宗特別欣賞的一位人物,洛陽龍門石窟中最莊嚴的大佛,建築總設計師就是他。而淨土思想真正在中國紮根、被我們中國人接受,也是從善導大師開始的。

  

  所以,西北大學這個地方嚴格來講,在探索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歸宿、生命的價值,特別是最終超越這一點上,有其殊勝的曆史傳承。今天在這樣一個地點,這樣一個時間,堪布非常慈悲地于百忙之中來作開示,給我們講解來世生命及往生淨土的話題,與善導大師昔日在這裏住持弘法,是遙相呼應的。所以,我覺得因緣特別殊勝,再次對堪布的精彩開示,表示衷心的感謝!

  --------------------------------------------------------------------------------

  [1]機械唯物主義認爲:1、世界的存在就是機械運動。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動物等一切,其規律就是機械規律。2、人的個性不同,是由其身體決定的。3、獨立的心理實體是不存在的,心靈只是機械運動在人的身體上的一種現象或結果。

  [2]庸俗唯物主義把意識直接歸結爲物質,或認爲人的精神活動能力只不過是腦物質的分泌物,或認爲思想就是腦髓質的位移。他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解釋,具有強烈的機械論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傾向。

  [3]“智悲翻譯中心”翻譯的一些文章,在智悲佛網“佛教觀察”之“佛教資訊”中已陸續公布。

  [4]詳見“若有宿生念,便謂我爲常,既見昔時痕,身亦應常住”一偈。

  [5]《叁摩地王經》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爲量,聖道複益誰?”

  [6]詳見《從藏傳佛教到認知科學的嶄新鏈接——朱清時院士對劉正成先生暢談藏傳佛教》

  

《來世生命及往生淨土——西北大學演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西北大學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