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初地、二地,七地、八地,等等。這樣並不好,容易“以凡濫聖”,混淆了凡聖之差別,不利于未來的真修實證。甚至,有可能成爲障道因緣,這方面,還是嚴謹一些比較好。
至于某些宗派,依據其傳承,要求把上師觀想爲佛陀,那是有其秘密意的,不在此列,另當別論。
(十)雙泯
人牛不見杳無蹤 明月光含萬象空
若問其中端的義 野花芳草自叢叢
【大意:牧童曆盡千辛萬苦,終于歸家穩坐,此時,他不僅早已經把牛兒忘得一幹二淨,甚至,連自己的身份都已經徹底忘懷;這情景,就好比一輪明月,光含萬象,無不透徹包容。如果有人,非要詢問其中之真義的話;那就請看,當前這一叢叢野花與芳草,何等生機盎然呀。】
略說:
(對應于《廓庵禅師十牛圖頌》的:八、人牛俱忘)
菩薩摩诃薩從“初地”之“見道位”,逐漸修證,經曆“二地”至“七地”諸位次,名爲“修道位”。將會徹底消盡法執,證入無爲,名爲“實證無生法忍”,入“八地”。
此時,菩薩心法雙亡,修證即將圓滿,到達了“無修無證”之妙境,故名“雙泯”。從“理事無礙”升華爲“事事無礙”,具足無量不思議妙用神通。後面,只是隨緣廣度衆生,逐漸圓滿福慧二資糧之後,就會示現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普明禅師《牧牛圖頌》當中,沒有明確強調“明心見性”,似乎既沒有“尋牛”,也沒有“見牛”和“得牛”,而是直接“牧牛”。這說明,普明禅師更注重行持,行到初步明了,自然“回首”而見道。
因此,對于大家來說,其中的第四“回首”,尤爲重要,裏面隱含著“回首見性”之義。這裏,需要特別留心,一定要依據經論,確認自己的見地沒有偏差,所見的確是“不生滅性”,然後,才好進一步牧牛。
關于“牧牛”的過程,普明禅師把它分爲“馴伏”、“無礙”和“任運”叁個階段,對于見性後的修行人,如何進一步實修,很有參考價值。而“雙泯”之後,菩薩已經證入無爲,只是隨緣廣度衆生,自然將會圓滿菩提道,所以,禅師不再討論,因爲,自度已經圓滿了。
五、廓庵禅師與普明禅師《十牛圖頌》之對照
首先,參考曆代禅師們的理解,通常認爲《廓庵禅師十牛圖頌》與《普明禅師牧牛圖頌》,各階段對應關系如下表。
其次,將《楞嚴經》第六卷當中,二十五圓通之最後,觀世音菩薩自述之“耳根圓通法門”,也叫做“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與兩個版本的《牧牛圖》相對應,列于表後,供有心人參考:
廓庵《十牛圖》 普明《牧牛圖》 觀音《耳根圓通》
一、尋牛——————(一)未牧———我于彼佛,發菩提心。
二、見迹——————(二)初調———彼佛教我,
叁、見牛——————(叁)受製———從聞思修,入叁摩地。
四、得牛——————(四)回首———初于聞中,入流亡所。
五、牧牛(1)———(五)馴伏———所入既寂,
(2)———(六)無礙———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3)———(七)任運———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六、騎牛歸家————(八)相忘———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七、忘牛存人————(九)獨照———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八、人牛俱忘————(十)雙泯———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九、返本還源—————————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十、入塵垂手———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當然,以上修行次第,大體能夠相互呼應而已,不可能十分嚴謹,切莫較真。各位菩薩,當善思維,如實觀修,如實明心見性,乃至于踏實“牧牛”爲上。
六、結語
禅宗“牧牛圖”,以宋代《廓庵禅師十牛圖頌》和普明寺《普明禅師牧牛圖頌》爲代表,形象地表述了禅者修行的次第。其圖優雅,其“偈頌”與“著語”文采斐然,既是禅修者十足的修行參考,又可謂是一個燦爛的文化現象。因此,近千年以來,得以廣泛流傳。陸續作頌相和者,不計其數。
當代,隨著網絡文化的流行,漢語文字的演變速度很快,已經不僅僅是白話文與文言文的差別,許多詞語的含義都在悄然變化。再加上《牧牛圖頌》當中,有不少佛教專用詞彙,于是,對于二十一世紀的青年人來說,這樣的寓意深刻之作品是不容易理解的。
有鑒于此,本文嘗試用相對通俗的白話文,予以逐句解讀,並進行簡略解說,以供初學佛的青年菩薩們參考。作爲一個僧人,這也是我的分內之事。
本來沒有准備寫這麼長,誰知道,一動筆就刹不住車,洋洋灑灑二萬余言,前後用了十幾天的時間,一邊反複聞、思、修,反複體會觀察,一邊打字。說實話,僅僅是其中的“自受益”,就已經相當可觀了。何況,相信必會有益于諸位佛友呢!
以此善因緣,回向這個娑婆世界的一切衆生,無論人,還是動物,或是其它的種類,都能夠發起純潔的善心,求證真理,求證諸佛如來的無上正覺。那麼,相信這個世界會更好,人間會更加安樂,大家的身心會更加健康與幸福。
《宋代禅宗《十牛圖頌》略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