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P5

  ..续本文上一页修行的快乐,随着“正思维”的产生,那就有了法喜,也就做到了“初调”。修行,就开始上路了。

  当然,“初调”这个阶段,法喜总是时有时无,很不稳定。时常,还会怀疑自己,甚至怀疑佛法,也还会退心。没别的办法,这时候,就是要相信佛陀,要明白道理,再用道理来说服自己。

  ——直到如今,我越来越觉得,相信佛陀,相信佛经,相信历代祖师,比相信自己的“思想”,呵呵,要牢靠地多咯。

  (三)受制

  渐调渐伏息奔驰  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  牧童终日自忘疲

  【大意:牧童逐渐调顺了牛的脾气,它不再乱跑了;牧童牵着它跋山涉水,它也愿意步步跟随了。此时,牧童仍旧牢牢抓住缰绳,不敢有丝毫松懈;为此,牧童很辛苦,但他任劳任怨。】

   略说:

  (对应于《廓庵禅师十牛图颂》的:三、见牛)

   修行人初步调顺自己的“思维心”以后,六根就会逐渐收敛。这时,大家完全可以体会到“正思维”的好处,您会发现,修行胜过娱乐。因为,念经等等修行的时候,自己的心最清醒,烦恼最少。

  但是,此时万万不可放松,因为,“思维心”刚刚被驯服,它还在蠢蠢欲动;“正思维”的力量也还不够强大,它还需要成长。

  所以,在“受制”这个阶段,其要点就是坚持不懈,哎,把自己修学的法门,一以贯之。然后,修学的初步成果就会渐渐到来,您必然会时有所悟。

  所谓的“悟”,并不是啥稀奇事儿,不过就是比较透彻的体会而已,也叫做“悟解”。每一次悟解,都必然伴随着更加明显的法喜;那种心与法渐渐相应所带来的欢欣,真是令人鼓舞啊!

  (四)回首

  日久功深时转头  癫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  犹把芒绳且系留

  【大意:随着牧童调顺牛的功力逐渐深入,这头牛学会了善解人意,不用鞭挞,它也会不时回转头来看看主人,来体会一下主人的意图;它的牛脾气也不再癫狂,而越来越温顺了。但是,聪慧的牧童还不肯完全信任它;即便在休息的时候,也要把它的缰绳系在树上。】

   略说:

  (对应于《廓庵禅师十牛图颂》的:四、得牛)

  随着修行人修学水平的提高,随着“悟解”的逐渐深入,在佛陀教法的熏陶下,您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心”已经基本调顺,法义和道理,大体明白了。“六根”也不会再四处攀缘,您的身心,似乎都已经变得比较安详。烦恼,也在减少。量变到了如此地步,质变,就要发生了。

  此时,您千万不可得少而足。而必须要问问自己:到底啥叫做觉悟?到底啥叫做“佛”?

  当然,您似乎马上就可以回答:佛者,觉也,如如不动也,不生不灭也。类似的道理,您都知道。

  ——但是,这个“觉”,这个“如如不动”,这个“不生不灭”,它到底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自然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您,必须要彻底解决它。办法只有一个:参。

  所谓的“参”,试过的人都知道,也就是“反观”,往内心去观察,去寻找。啥时候找到了,找明白了,那一刻,才叫做“回首”成功。

  ——这就是最初的“开悟”,最初的“明心见性”,当下找到了内心的“不生不灭”,远非道理可以形容,难能可贵。

  但是,即便自己如此“开悟”了,初步觉悟了“自性空”,找到了内里“觉性”之所在,知道它就是“思维心”的主人,名为“心性”。乃是赤裸的“本来面目”,具备“不生不灭”、“如如不动”以及“明了”和“空”,等等特质。

  即便如此,您也不可以轻易“许可自己”,这就叫做“山童未肯全相许”,为啥呢?因为,最初的悟境,通常不够透彻,也有可能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老老实实依据经论来对照观察,来矫正自己的“悟境”,也进一步升华它。

  在反复观察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印证了自己的见地之后,才可以开始“见性学道”,从此,真正的“修行”开始了。

  如何修行呢?嘿嘿,要是这个都不明白,就不是真正的“悟道”。真正的“悟道”者很清楚,了生脱死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熟识那个“不生不灭”,安然于那个“如如不动”,随时随地,尽量不要失去那个本来之“觉”。

  这并不容易,因为,无始以来的种种分别习性,必然会覆盖您的“觉”与“如如不动”,而让您一不小心,又陷入了“有生有灭”的“思维心”当中。所以,这个阶段,还需要继续使用自己以往的功夫,来稳固悟境。

  禅宗大德们所谓的“牧牛行”,开始了。

  (五)驯伏

   绿杨荫下古溪边  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  牧童归去不须牵

  【大意:牧童牵着温顺的牛,走在古老的溪水边;这时啊,即使他偶尔放开缰绳,牛也很听话,习惯成自然也。于是,在那日暮时分,碧天白云之下的芳草地上,牧童领着已经驯伏的牛,走上回家之路,连缰绳都不必牵了。】

   略说:

  (对应于《廓庵禅师十牛图颂》的:五、牧牛,第一阶段)

   历经“回首”而“明心见性”的修行人,需要继续做功夫,来消融生生世世的攀缘习气,化解执着,放下分别。沿着自性古老的“觉性”之流,走上回归“本觉”之路。

   渐渐地,所谓的“功夫”已经显得有些多余,此时,念佛、持咒、诵经,甚至于观心,等等法门,都不十分必要了。因为,“思想心”已经被“驯伏”,它已经随顺于“觉性”了。这个阶段,修行人大体做到了“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于是,可以开始行菩萨道,自利利他,和有缘众生一同走向涅槃彼岸。

   当然,也可以往上进一步实修,求证法身,以期超凡入圣。具体如何,要看个人的愿力,以及种种因缘。

  (六)无碍

  陆地安眠意自如  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  一曲升平乐有余

  【大意:牛已经完全驯伏,牧童走,它也跟着走;牧童停下来休息,它就在附近睡觉,完全不需要鞭子和缰绳了。于是啊,每到傍晚时分,牧童就会稳坐青松之下,吹一曲太平小调儿,牛儿就安静地卧在旁边,真是安乐有余呀。】

   略说:

  (对应于《廓庵禅师十牛图颂》的:五、牧牛,第二阶段)

   修行人自他两利,善分别一切法,已经到达了“善恶无念,动静无心”之境地。“心性”明了已经相当稳固,不会动摇了。

   此时,生活、工作与修行,乃至于利益众生,等等,都基本没有了障碍。纵然有业力显现,也能做到“随缘了旧业,不造新殃”。一切荣、辱、得、失,早已经抛之脑后,菩萨的心境,安稳而太平呀。

  (七)任运

  柳岸春波夕照中  淡烟芳草绿茸茸

  饥餐渴饮随时过  石上山童睡正浓

  【大意:当牛完全“驯伏”之后,牧童牧牛已经到达了任运自在的境界。每到了夕阳西下之时,在那柳岸春波之畔,烟霞朦胧的草地上,牧童又度过了一个饥餐渴饮的日子,一切都是如此随缘;此刻,他正在青石之上小睡呢。】

   略说:

  (对应于《廓庵禅师十牛图颂》的:五、牧牛,第三阶段)

   “明心见性”的菩萨,行道已至“任运自在”之境地,此时,菩萨常在三昧,完全没有了“入定”与“出定”的差别,行住坐卧,处事无心。

   庞居士《悟道偈》所谓:“心境如如只个是,何虑菩提道不成”,正是如此妙境。此时,黑牛已经变成了白牛,修行人的业力已经清净,一方面,随缘受用如如自在之法乐;另一方面,也需要继续发大心,随力求证无上菩提,绝不可得少而足啊。

  (八)相忘

  白牛常在白云中  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  白云明月任西东

  【大意:自在的牧童和自在的牛,相伴在青天白云之中;此刻,牧童已经没有了牧牛之心,牛呢,也没有了随人之意。就这样自然相伴,彼此互通;终于,一段相伴的因缘结束了,牛行野路,人踏归途,各自坦然相忘,犹如那明月与白云,一任东西去了。】

   略说:

  (对应于《廓庵禅师十牛图颂》的:六、骑牛归家)

   心境如如的菩萨,已达“理事无碍”之妙境,纯一妙明真心,常在无为净土。此时,菩萨内观心心无相,外现法法非真。真心与万法相交融,难分彼此,已达无为,将证圣果。这,才是究竟的归家之路啊。

  “家”者,法身也,三世诸佛同在之常寂光净土也。

  ——犹可感叹者,如此之坦然“相忘”,真好。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谁家也没有不散的夫妻。父母子女,亦复如是。菩萨对于这个尘世,倘若还有一丝一毫牵挂的话,嘿嘿,凭啥超凡入圣呢。

  (九)独照

  牛儿无处牧童闲  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  归来犹有一重关

  【大意:和牛儿自在分手,坦然“相忘”之后,牧童已经无牛可牧,便悠闲地踏上归途;好似一片白云,穿梭在群山之间。终于,牧童踏上了故乡的大地,他欢喜地拍手高歌于明月之下;只是啊,距离回家,还有最后一程呢。】

   略说:

  (对应于《廓庵禅师十牛图颂》的:七、忘牛存人)

   “理事无碍”的菩萨,深达无为,透彻心空,“我执”完全消尽,融化在了如如法性之中,而独存清净法身,名为“独照”。

   此时,菩萨登“初地”,其心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能于有缘国土示现作佛。这是《华严经》、《楞严经》等等大乘经典当中的“初地”菩萨,是真正的“见性成佛”。在《圆觉经》当中,属于修行“三观初首方便”的初步成就,即:“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真正的初地菩萨,应当具备如此功德。

   其中,“百千世界”就是指三千大千世界。菩萨的妙心,能够觉照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于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这才叫做初地菩萨,才是菩萨的初步成就,才称之为“大乘圣者”,名为“菩萨摩诃萨”。

   每每听到许多人,赞叹自己的老师,或者同修是地上菩萨,…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