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即便如牛头法融禅师一样,感应来百鸟衔花之瑞相,也不过是一场闹剧罢了。】
略说:
牧童忘了牛,也忘却了自我,好个无为而安闲哪。菩萨到此,实证无生法忍,入八地,了无我法二执,通达色心无碍,名为“无修无证”。
(这个阶段,大约相当于“八地”菩萨的智慧证量,人法双亡,得度彼岸,自度基本完成,修证即将圆满。心法色法两无碍,功德契合于诸佛。
虽然不论禅定与神通,而如此菩萨已经全面具备,他们就是《楞严经》卷二所说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南北朝以前,有类似证量的高僧比较多,其卓著者如:西域的佛图澄尊者,本土则有宝志禅师、慧思禅师,在家得道者首推傅大士,乃至于传佛心印的六代祖师,从初祖达摩直到唐代的六祖惠能大师,都至少具足如此证量,方才足以传续圣脉。
时至如今,从凡夫地修证而来的人,恐怕难以到达如此圣境。即使是应身而来的菩萨,例如,相传虚云老和尚本是八地菩萨,一旦示现到了这娑婆世界,也不太会有原来的证量了。)
九、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大意:菩萨梦中修行,一路返本还源,难免历经了几多造作折腾;如今已是心包太虚,见闻觉知之当下,实无可见可闻,更何妨如聋似哑?端坐茅庵之中,不见庵前有一物实存;虽如此,也不妨碍那烟水茫茫,柳绿花红。】
着语: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不同幻化,岂假修治?水绿山青,坐观成败。
【大意:修行人到此,处处是本来清净,不曾有一毫烦恼尘劳;虽明照幻有万相之荣枯变化,而安处无为之天然寂灭。本来不同于幻化之相,哪里需要借助于修行和对治呢?任它水绿山青,因缘变幻,菩萨不妨坐观成败,本自如如。】
略说:
菩萨行道至此,处处无非心源;再无造作,一切圆满。非是吾等可以解说。
(这个阶段,大约对应于“九地”、“十地”菩萨之圣境,他们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的“不思议解脱菩萨”,具足无量不可思议之妙用功德。即便示现在人世间,也是寒山、拾得之类,不见如何修行,直显圣境功德,是菩萨在方便地结众生缘。)
十、入尘垂手
露胸跣足入尘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大意:菩萨自度已经圆满,名为“等觉”,觉同诸佛故。于是便兴大慈悲,坦胸裸足地化现在尘世间,无比自在;纵然混得一身灰头土脸,也还是一团和气,笑意满怀。他不需要什么神仙的真传秘诀,直下就能够让法性无为之枯木,绽放出自在解脱之花朵。】
着语:柴门独掩,千圣不知。埋自己之风光,负前圣之途辙。提瓢入市,策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大意:菩萨安处无为法性,则纵然千佛出世,也不知他所在。不过,如此埋没自己之本地风光,实有负于先佛众圣之弘化大道。因此呢,菩萨拎着家当,悬壶济世来也,只见他挥动手杖,威武地回入三界老家;能够在那酒馆、鱼铺,甚至妓院、屠场里面,教化一切众生,皆令成佛。】
略说:
菩萨行至此地,名为“等觉”,尽佛境界。然后,遵照过去诸佛之弘化大道,便千百亿化身,还入三界之家,在在处处,随缘度众生来也。他们就是《楞严经》所说的“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这个阶段,大约对应于“等觉”菩萨的功德,菩萨顺涅槃流而达佛地,以大慈悲故,不居留正位,即便回头示现千百亿“化身佛”,来到尘世广度众生。
其特点是,不一定是父母所生,可以不入娘胎,而是乘着慈悲大愿以神通力化现而来,来了就是佛。在印度,或者说印度附近,以莲花生大士为代表,出生在水中莲花之内,来了就有大神通,继承诸多法脉,广兴密教,并传教至西藏。在中国,典型的代表是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以七、八岁男童之身形,背一个大布袋,数九寒天坐在浮冰之上,顺水漂流而来,名为:契此,被养父收留,后来出家,一生足迹遍大江南北,广结众生佛缘。其他还有不少,都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弥勒等等诸大菩萨的神通变化身。)
当然,第七“忘牛存人”之后,我执已尽,归于法身,到达“见性成佛”的菩萨们,也就是地上菩萨,所谓的“菩萨摩诃萨”,都可以在今生当中,随缘示现后面的几种功德,只是,随着各自缘分的不同,事业大小自然会有差别。
其中,事业广大者,例如:六祖惠能大师,以及近代的虚云老和尚,等等,摄受众生极多;而证道以后,并未显现出较大事业的,例如:永嘉禅师等等;甚至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高僧大德,或许,他们也证道了,只是由于弘法的因缘不具备,反而不为人知,这也很正常。
总之,在宋代《廓庵禅师十牛图颂》当中,第四“得牛”最为关键,是初步的“明心见性”,具备了大乘“智慧眼”,为末法时代难得的“明眼善知识”。而后,第七“忘牛存人”则是证道之关键,悟入不思议妙境,得证法身。其后,则入无为,随缘显现利益众生的种种功德,难以述说。
以上是宋代《廓庵禅师十牛图颂》的简要介绍,下面继续介绍另一个版本的《牧牛图》——普明寺的《普明禅师牧牛图颂》。
四、普明寺《普明禅师牧牛图颂》略说
遗教经云:“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则牧牛之说所自起也。
普明寺牧牛图颂序
咄!尽大地是普明一头牛,何处更有佛与众生!毫厘不隔,本是如如。若道此牛有黑有白,有雄有雌,有饥有饱,便是一体分别成二。世尊初生,指天指地,周行目顾,犯人苗稼不少;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吃他水草良多。三玄要、四料拣、五位君臣、九十六圆相……受尽牵制鞭策,乃至拈椎竖拂,行棒行喝,种种机用。皮毛脱落,四足潜踪,许大一头牛,不知逃向那里去了。到这里地,重关已破,且道向上还有事么?以拂子打圆相云:火里木牛耕白雪,云中石马舞春风。会么?不会,请看牧牛颂并诸方次韵语句,毕竟还有优劣也无。
(以上是原图序文,原样录出,供大家参考)
普明寺《牧牛图》及颂
(一)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佳苗
【大意:牧童面对自己的牛,发现它野惯了,面目狰狞不肯听话,任意东奔西走,使回家的路越来越远。眼瞅着,天空横过一片黑云,就要下暴雨了;可是,牛还在恋恋不舍地贪吃禾苗呢。】
略说:
(对应于《廓庵禅师十牛图颂》的:一、寻牛)
“牧童”比喻修行人,“未牧”比喻尚未开始修行,“牛”比喻修行人的“六根”。此时,人的“六根”总是不由自主地攀缘“六尘”,无知而造业,可谓是前路茫茫,一片黑暗。牛身全黑,比喻业海迷茫,生生世世,难有出头之日。在佛经当中,用“白业”代表善业,用“黑业”代表恶业;或者,用“白业”代表清净,用“黑业”代表染污。
最可悲的是,芸芸众生因为无知造业,而招感了数不清的烦恼,以及数不清的痛苦与灾难。那真是怎一个“苦”字了得呀。
佛菩萨都是从那里过来的,无论修行的成就有多大,只要回头看一下那里,谁的心里会不流泪呢?谁会不起大慈大悲之心呢!观音菩萨,就是这么来的。
“未牧”这个阶段,是修行的开始,最根本的,是要认识到“苦”。或许,那需要一颗敏锐的心。要么,就需要学习经论,在学习当中,逐渐去认识。认识到了“人生是苦”,乃至于“三界是苦”,出离心也就油然而生了,菩提心也就自然发起了。
所谓“菩提心”,就是求证“如来正觉”之心,也就是求证真理之心。不仅仅自己求证,还要帮助一切众生,一同去求证,一同超出苦海。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获得觉悟。
——在这个茫茫尘世,有多少这样的人呢?无论别人如何,我们自己,一定要算一个才行。否则,岂不白来了这人间一遭?
(二)初调
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
【大意:牧童拿出草绳,猛然把牛鼻子穿起来,抓在手里,开始要调顺这头牛;一旦它不听话,乱跑的话,就使劲抽它几鞭子。可是,这头牛顽劣的野性一时还难以调顺;还需要牧童使劲牵住牛鼻子,把它拉回正路。】
略说:
(对应于《廓庵禅师十牛图颂》的:二、见迹)
修行人有了求证“如来正觉”之心,就好比牧童明白了自己的方向——和牛一起回家。因此,他首先要来调教这头牛。
咱大家呢,也同样要给自己找个修行之路,找个用功方法,才好调顺自己的“六根”。选哪个方法呢?
——这是个大问题,这叫做“择法”。
参考《虚云老和尚年谱》的开示,以及历代大德的经验,那就是:上辈子干哪一行,这辈子,您还接着干那一行,比较容易成就。哎,参禅的接着参禅,学教的接着学教,念佛的接着念佛,持咒的接着持咒,观心的继续观心,等等。
您要是不明白自己过去世干哪一行的,该咋办呢?那就问问自己:喜欢哪个?就干那个。别犹豫,干脆下手,不行,将来再调整嘛。总之,一切修学,都功不唐捐。
——实在选择不出来,咋办呢?
那就老老实实念经,听从佛陀的教导,慢慢闻思修,法一入心,自己就会明白的,就有主意了。而不要四处去问,那是在浪费自己和别人的宝贵时间。
初步“择法”之后,或者,开始念经之后,就要坚持实践,把自己“六根”当中,那个攀缘惯了,散乱惯了,分别并执着惯了的“牛性”——“思维心”及其习性,给它约束起来,让它集中精力,能够享受当前修行的快乐。
——您的思维心,暂时说来,它就是六根的主人,一旦它开始学会享受…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