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P3

  ..续本文上一页道”,而不是初地菩萨的真实“见道”。即便如此,“心性”本有的智慧已经开始显现,通达一切经论与禅门公案,应该可以做到。

  此时,修行人初步认识了“本心”,得到了极大的心安;同时,也会油然生起对于三界苦海的强大出离心。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只有出离境界与分别念,才会明心见性,才能脱离烦恼苦海。

  他回头一看,芸芸众生都在昏天黑地里自寻烦恼,这或许会激发出他本有的大慈悲心,历代高僧大德多属此类。《楞严经》第六卷,阿难尊者觉悟了本心,也明见了成佛之路,于是他“心迹圆明,悲欣交集”,然后,为了利益后世的有缘众生,他发起了广大菩提心,这样禀告如来: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这句经文,常常被大家所错解。许多人一开始学佛,就以“菩萨发心”自居,就忙着四处去“度人”,并用《楞严经》给自己做证明:“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嘛。

  他就不仔细看看,人家阿难尊者所说的“自未得度”是指什么样的人呢?恰恰是指当时阿难尊者那样的人:“我虽未度”,那就是说,作为声闻乘的“初果须陀洹”,已入圣流,同时也初步觉悟了大乘“本心”,而“心迹圆明,悲欣交集”,这才叫做“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的人啊。

  声闻乘四果阿罗汉之前,大乘初地之前,都叫做“未得度”,尚未超越生死苦海,还需要进一步行道。虽然如此,只要开悟了“空性”,明见了“本心”,也就有了度众生的力量,而后能够发起广大菩提心,行菩萨道,就是人间的菩萨,难能可贵。

  同样,禅门“得牛”的人,或者说初步“见道”的人,还属于“自未得度”,尚未得证无为圣果的缘故,还在生死苦海的缘故。但是,他已经找到了度过苦海的船,就要起航了。所以,也有了度人的能力。

  “得牛”也就是“明心见性”,相当于《圆觉经》所说的“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依据经文,从此以后,这位菩萨可以行道了,既可以自度,也可以同时度人;既可以寂静专修,也可以宣扬正法。

  从自修的角度来说,牧童找到牛了,下一步,就是要调服牛脾气,让它听话,这就是“牧牛”。对修行人来说,初步“见性”了,还需要安住于自性,来调服自己的攀缘心和分别心,不让它再继续泛滥。这,就犹如“牧牛”。

  五、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大意:牧童“得牛”之后,一手把着缰绳,一手拿着鞭子,不敢有丝毫松懈;恐怕一放纵它的牛脾气,就会再次被牛拽入迷途。到后来,牧童终于把牛调教好了,“牧牛”成功,相处得一团和气;甚至,已经不用牵得太牢,也不用怎么管教,牛自然就跟着牧童往回走。】

  着语: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大意:修行人“见性”之后,还需要调顺自己的心念,如何调顺呢?就在前念才起,后念相随之际,及时觉察,就不会流连其中,则念念清澈,念念不离真如;否则的话,一旦随念而迷惑,就会陷入虚妄执着。要知道,一切感受与分别,并非因外境而有,都是自己内心发生的;虽然已经“见性”,还是要把心念牢牢盯住,不容它讨价还价。】

  略说:

  牧童调伏牛脾气,修行人调伏分别、执着之心,这就是禅宗门下开悟后的“牧牛行”。从此,真正的“修行”开始了。

  (这个阶段,大约对应于“十行位”菩萨的智慧,随着行道的逐步深入,菩萨具备了坚固不退的“菩萨行”,得到菩萨“三不退”当中的“行不退”,生生世世,不会再退入二乘,他们是了不起的“决定大乘”之菩萨。)

  “牧牛行”的要点在于,“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是说,心念产生很正常,这不要紧,及时觉悟就好;倘若迟迟不觉悟的话,后续的虚妄执着就会发生,令自己陷入烦恼。

  ——如何“觉悟”呢?那就是,让每一个念头都“直通”本来心性,“直通”本空。于是,念头起了大半天,哪一个念头都不曾远离过“本来面目”。

  ——这就叫做:“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其中,虽然有分别,却不曾执着于分别的结果,内心不曾形成“纠结”,也就不曾产生烦恼。

  这就是菩萨的“妙分别”,绝非短期之功可以成就,需要慢慢安住于“本来面目”才可以。这,就是“得牛”之后的“牧牛”。

  在“明心见性”之前,即“得牛”之前,这是做不到的,因为,根本没找到“心性”及“本来面目”之所在呀,如何安住呢。

  牧童“得牛”,并成功“牧牛”以后,人牛相处和谐,就可以“骑牛归家”了。

  六、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迤逦(音:以礼)】:曲折连绵。

   【大意:牧童骑着已经调顺的牛,沿着曲折连绵的山路回家;只见他一路吹起羌笛声声,迎来了朝阳,送走了晚霞,好不自在呀。那每一个节拍,每一声曲调,都蕴含着无限深意;您要是知音的话,尽管如此受用,又何必开口呢。】

  着语: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捞笼不住。

  【大意:修行人的心念已经调顺,可谓是念念不离“自性”,步步归于“无为”。到这里,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已经停歇,对于种种得失的计较,也已经了无踪影。他就好比那牧童一样,唱着乡俗之歌,吹着天真之曲;横身倚靠在牛背之上,一路仰望着天空,归家去也。任那尘世因缘如何呼唤,他也不回头;任那路边风景如何美妙,他也不停留。】

  略说:

  牧童“骑牛归家”,比喻修行人乘“心性”以达于“无为”。

  (这个阶段,大约对应于“十回向位”菩萨的智慧,这样的菩萨们即将证入圣位,能够把一切菩萨行都回向于无上菩提,他们是人世间难逢难遇的“如来使者”,有能力带领大家一路成佛,一道回家。)

  此时,修行人的心念已经基本调顺,虽有念念随缘而起,也都变成了回归“无为”的脚步。一切对立,趋于消融;荣辱得失,都成梦幻。还有啥好说的呢,家里见吧。

  七、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大意:牧童骑牛回到了家,在自家广大的山谷里,再也不担心牛会丢失了;于是,他甚至把牛的存在忘得一干二净,自己呢,也变得无比闲适安然。每天,都日上三竿了,他还在那儿呼呼大睡,在梦境里面,一路牧牛的习气还在显现,所以,他还在重温旧梦呢。而实际上,牧牛早已结束,鞭子和缰绳已经闲置在了草堂里。】

  着语: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如金出矿,似月离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大意:修行人超越了两边对立,能修的人和所修的法同归于真如一心,这叫做“能所一如”;本来无法可立,也不妨特开方便,以“心性之牛”为修行宗旨。打个比方呢,就好比顺着野兔的蹄子印,就能找到野兔;善用筌(渔具),就可以捕到鱼,得鱼则可以忘筌矣。到这里,修行人的“心性法身”已经完全显露,就好比矿石里面提炼出了纯金,皎洁的月光远离了乌云一般;那一道清凉的心光,透彻今古,一直超出那无量劫前的初始佛——威音王佛之外呀。】

  略说:

  牧童回到了家,真是心安哪。修行人达于“无为”,得证法身,超凡入圣。在大乘佛法来说,此乃初地菩萨的智慧证量,禅定与神通有或没有,暂且不论,因为,那需要因缘,也有待于“习气”的进一步消融。

  (这个阶段,大约对应于“初地”菩萨的智慧,菩萨念念真如,得证法身,成就菩萨“三不退”当中的“念不退”。依据“信、解、行、证”之修行次第来说,初地菩萨称之为“证道位”,得证圣果的缘故。永嘉禅师《证道歌》即是如此圣境。

  依据菩萨“见道、修道、无修道”的位次来说,初地菩萨属于大乘“见道位”,所见是清净法身,名为“见性成佛”。因此,他们就是人世间的如来。依据《楞严经》和《华严经》等等大乘经典,把初地菩萨称之为“佛陀”没有任何问题。

  近代汉传佛教当中,通过教法观察,可以确认已经到达如此修证境界的高僧,首推虚云大师,即虚云老和尚。老和尚五十六岁那年于高旻寺禅堂,因杯子落地而觉悟,所述两首偈语,对照教证,属于典型的“见性成佛”,得证法身,不是一般的开悟。

  此后的修证,二地菩萨至七地菩萨,属于大乘“修道位”,八地菩萨则到达大乘“无修道位”,成就无为,大体具足佛陀的功德。)

  在如今的娑婆世界,乃是业障深重的末法时代,即便有人行到这步田地,也多属于“智慧成就”,而难以具备经文上面所说的,初地菩萨的种种三昧与不思议神通。但是,他们仍不愧为人间的圣者,难逢难遇的大善知识。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大意:就好比牧童在家乡自在逍遥,完全忘怀了鞭子、缰绳,更忘怀了自己和牛一样;此时,菩萨已到无修无证之地,纵目所及,犹如水天一色,心法皆空,更无丝毫信息可通。只是啊,法性红炉的熊熊火焰之上,怎会容得一丁点儿烦恼之雪的存留呢?到这里,就完全契合了佛陀与祖师们的功德。】

  着语:凡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遨游,无佛处急须走过。两头不着,佛眼难窥;百鸟衔花,一场懡锣。

  【懡锣(音:某裸)】原字应为:【懡忄罗】,意思是:惭愧,羞怯。

  【大意:此时的修行人,凡夫之情见彻底脱落,圣者之清净心也不存留。在大觉而不流连,处无明而信步走过。就这样两边不住,任它佛眼也难窥…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