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显然还不是真正的“本心”,而是“如空的心性”,也属于“第二月”,还不够圆满与透彻。直到后来,五祖大师为卢惠能偷偷讲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才大悟本来面目,得到祖师印可,接受顿教与衣钵传承,成为第六代祖师。
六祖尚且如此,其他的禅师们更是如此,最初的觉悟往往不够透彻,所悟的通常还是相似的“本心”,因此,还需要“牧牛”,需要放牧身心,以便逐渐到达真正的“本心”,而见性成佛。
在此之前呢?在开悟之前,在明心见性之前,寻觅“心性”必不可少,这就是所谓的“寻牛”,《牧牛图》第一幅的内容。首先,大家需要认识到自己迷失了“心性”,才能够发起“见性”的愿望,才肯踏实地去向心中追寻“自性”之所在,并坚持不懈。这些都不会凭空产生,而必须要通过学习经论,培植福慧资粮,才会有如此的认识。一旦认识到了,就应当去寻找心之所在,而不应当自甘迷惑。
——可是,如今的现实状况是,多数学佛人往往“自甘迷惑”,他们只是随便翻翻那些介绍佛法的书籍,随意玩儿几句佛话,念几句咒语、佛号,卖弄几个名词,就美其名曰学佛。
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早就把“心性”给遗忘了,更不知道应该发起勇猛心去寻找,发起长远心去坚持寻找。反过来,他们安慰自己说:有啥好找的呢?哎,佛法都是现成的呀!做个好人,就是修行嘛!——就这样,他们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给蒙骗了。
——如果不肯踏实地去寻找“心性”所在,明心见性就将遥不可及。这样的人,不要说“牧牛”了,他们连“寻牛”都尚未开始。古人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如此道理,因为,不对“心性”之所在产生怀疑,也就不肯下功夫去寻找它,又如何能够真正见性呢。
非但禅宗如此,无独有偶,藏传佛教大圆满当中,也有类似的“觅心法”,是接受大圆满传授之前必要的前行。有时候,他们需要花好几年的时间,来寻找心之所在,这是地地道道的“寻牛”。在如此踏实“觅心”的基础上,看到弟子功夫用到了,因缘具备了,大圆满上师才会为弟子“直指”,其弟子才有可能得以顿悟心性。顿悟之后呢,“牧牛”正式开始。
因此,大家必须要明白,仅仅知道“心不可得”的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踏实地去观照和寻找“心性”之所在,这个“观心”的过程,超越了一切理论与思维,可以帮助修行人逐渐拨开茫茫的妄念草丛,去找到自己的“心牛”所在。
在后世禅宗,则主要是运用“参话头”的方法,时时刻刻去参寻一念未生之际,去寻找“心念”它爹——“心性之牛”。谁找到了,谁就“破本参”,达成最初的“见性”,最初的“开悟”。这就如同牧童找到了自己的“牛”一样,从此,可以开始“牧牛”了。
这是后话,其实,“寻牛”相当不容易,如果不踏实用功的话,许多人一辈子也寻不出个所以然来。“见牛”也不是一下子就完全可以明见的。通常,牧童总是先见到“牛迹”——牛的脚印(这比喻的是修行人“阅教知踪”,明白了关于“心性”的道理),然后,再顺着脚印追到“牛”,才会“见牛”;第一次“见牛”,有可能只是见到了牛屁股(比喻修行人依照教理而观察自心,内观的功夫深了,终于见到了“心性”的某个侧面,尚不透彻)。
因此,“寻牛”的功夫用到了,下一步,自然就会“见迹”——见到“牛迹”。
二、见迹
水边林下迹遍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撩天鼻孔怎藏它?
【大意:牧童不怕疲劳艰辛,坚持“寻牛”,终于,他发现了牛的脚印,而且越来越多,水边林下到处都是;只要分开草丛,随时都可以看到“牛迹”,可为啥还没见到“牛”呢?虽然牛还没见到,但是,牧童很清楚,自己离牛已经很近了,纵然它有可能藏在深山的最深之处;“牛迹”的显露,使牧童感受到了牛的气息,他似乎已经体会到,“牛”正仰着它那通天鼻孔呼气呢,哪里藏得住它呢?】
着语: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辨,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大意:修行人通过学习经论,理解了关于“心性”的法义,也就知道了该如何观察,才能够找到“心性”。他已明白,万法不离此心,万物无非自性。倘若没有如此之正知见的话,就会正邪不分,又如何能够辨别“真悟”和“假悟”呢?他只是明白了教义,还没有契入当下的“心性”之门,所以呀,暂时只能叫做“见迹”,还不能叫做“见牛”。】
略说:
“依经解义,阅教知踪”,表明了真正的禅师们,最初是从学习经教开始的。由此可见,后世有些人,以禅自任,而轻视读经学教,该是多么地荒谬呀。
(这个阶段,尚未到达菩萨“初信位”,属于具备了正知见的凡夫修行人,对于佛法和解脱开始有了信心,并不断增长。)
“见迹”这个阶段,其实已经很不简单,不少被尊为“大法师”和“大居士”的人,或许只是在这个阶段而已。他们已经具备了端正的知见,他们清晰地明白教义,如果再拥有丰富的学识和才华,并且具备慈悲心的话,嘿嘿,那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了。
这个阶段,修行人也有可能“开悟”,但只是“解悟”,是“小悟”,只是比较透彻地明白了关于“心性”的道理而已。此时,他或许自以为啥都“懂”了,也可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是,他会相当奇怪地问自己:“哦,我好像都明白了,可是,为啥还有许多烦恼呢?我好像啥都看破了,可是,为啥事情来了就是放不下呢?”
——不为别的,只因为尚未超越“思维心”的缘故啊。烦恼在哪里?在“思维心”当中。
明心见性的一刹那,是修行人首次超越“思维心”的一刹那。超越了思维心,才会显现出自性的不生不灭,非概念可及,那就叫做“见性”。从此以后,修行人有了一个简洁而有力的“窍诀”:一旦烦恼产生了,他只要立即回观不生不灭的“自性”,便立即超越了思维心,所谓的烦恼呢,也就立刻冰消瓦解了。
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修行人才开始有能力从根本上降伏烦恼。那时,是初步的“明心见性”,叫做“见牛”。
三、见牛
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大意:牧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望见了自己的“牛”,只这一眼,顿时心花怒放,如沐春风。耳边喜听黄莺声声歌唱,眼前乍现两岸杨柳青青。到如今,再也不会怀疑自己,再也不需要四处追寻了;只是啊,和牛还有些距离,看起来还不够清晰。】
着语:从声得入,见处逢源;六根门着着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大意:修行人在“阅教知踪”的基础上,或者从耳根反闻而契入“闻性”,或者从眼根反观而明达“见性”,等等,终于有了个入处。从此,不论它六根门头如何显现,自己很清楚,无非都是自性;乃至于一切生活动用当中,处处都是自性的显露。自性就好比水中的盐味,以及颜料里面的明胶一样,虽然丝毫也看不见,但确实存在。就在一抬手,一眨眼之处,即是自性,并非其它。】
略说:
辛苦的牧童终于远远地看见了牛,修行人终于从六根当中的某一根,当下反观而“见性”,真是不容易啊!那种踏实与欢喜,岂止是如沐春风呢。
(这个阶段,大约对应于经教当中的“十信位”,还属于凡夫菩萨,已经具备了正知见,对于佛法和解脱具备了信心,并不断增长。)
“见性”的一刹那,都是从某一根契入的,一根还源,六根明了。才会明白,所谓六根,只是一“心性”而已。到这里,“心性之牛”终于见到了。
可是,就好比牧童望见了牛以后,还需要追过去,把牛的缰绳牢牢地握在手里才会心安一样;修行人必须要进一步安住于“自性”之明了,熟习它,而后才能够全面地透彻它,充分地掌握它。那时,才叫做“得牛”,即《楞严经》第八卷所说“是人即获无生法忍”,属于最初的“见道”。
四、得牛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霞深处居。
【大意:牧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握住了牛的缰绳;但是,这头牛野惯了,哪里肯听主人的话呢?它野心极强,体力又壮,一时难以改变,还需要牧童耐心调教。最开始的时候啊,牧童几乎是被牛拽着跑,一会儿跑上了高原,一会儿又下到了烟霞深处。】
着语: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第三人称代词:它,或者他);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挞。
【大意:修行人无始以来遗忘了自家宝藏,任由它被埋在荒郊野外;直到今天,终于与它欢喜重逢了。由于“心性”胜境不可思议,稍不留神,就会习惯性地生起分别念头而迷失;一旦迷失,仍会和以往一样贪恋于种种美妙境界。这愚顽的分别心还很勇猛,它四处攀缘的野性依然存在。因此,修行人要想到达自然纯和之心境的话,就必须随时鞭策自己。】
略说:
牧童“得牛”,行者“见道”,这是修行第一阶段的巨大收获,可喜可贺。
(这个阶段,大约相当于经教当中“十住位”菩萨的智慧,属于相似“见道”,得以住持法性,也初步具备了住持佛法的功德。
从这里开始,进入菩萨“三贤位”,不会再堕落回普通凡夫境界,得到菩萨“三不退”当中的“位不退”。这样的菩萨,已经不同于普通的凡夫,表面上或许没啥区别,但其实,他们已经有能力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了。不过,这些菩萨还有可能退失菩萨心,退转到声闻乘和缘觉乘当中,成为“自了汉”。)
从此以后,此人表面虽是凡夫,却猛然少了凡夫的执着烦恼;虽是菩萨,却还不具备菩萨的广大功德。这是最初的“明心见性”,是相似的“见…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