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即便如牛頭法融禅師一樣,感應來百鳥銜花之瑞相,也不過是一場鬧劇罷了。】
略說:
牧童忘了牛,也忘卻了自我,好個無爲而安閑哪。菩薩到此,實證無生法忍,入八地,了無我法二執,通達色心無礙,名爲“無修無證”。
(這個階段,大約相當于“八地”菩薩的智慧證量,人法雙亡,得度彼岸,自度基本完成,修證即將圓滿。心法色法兩無礙,功德契合于諸佛。
雖然不論禅定與神通,而如此菩薩已經全面具備,他們就是《楞嚴經》卷二所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南北朝以前,有類似證量的高僧比較多,其卓著者如:西域的佛圖澄尊者,本土則有寶志禅師、慧思禅師,在家得道者首推傅大士,乃至于傳佛心印的六代祖師,從初祖達摩直到唐代的六祖惠能大師,都至少具足如此證量,方才足以傳續聖脈。
時至如今,從凡夫地修證而來的人,恐怕難以到達如此聖境。即使是應身而來的菩薩,例如,相傳虛雲老和尚本是八地菩薩,一旦示現到了這娑婆世界,也不太會有原來的證量了。)
九、返本還源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大意:菩薩夢中修行,一路返本還源,難免曆經了幾多造作折騰;如今已是心包太虛,見聞覺知之當下,實無可見可聞,更何妨如聾似啞?端坐茅庵之中,不見庵前有一物實存;雖如此,也不妨礙那煙水茫茫,柳綠花紅。】
著語:本來清淨,不受一塵;觀有相之榮枯,處無爲之凝寂。不同幻化,豈假修治?水綠山青,坐觀成敗。
【大意:修行人到此,處處是本來清淨,不曾有一毫煩惱塵勞;雖明照幻有萬相之榮枯變化,而安處無爲之天然寂滅。本來不同于幻化之相,哪裏需要借助于修行和對治呢?任它水綠山青,因緣變幻,菩薩不妨坐觀成敗,本自如如。】
略說:
菩薩行道至此,處處無非心源;再無造作,一切圓滿。非是吾等可以解說。
(這個階段,大約對應于“九地”、“十地”菩薩之聖境,他們就是《維摩诘經》所說的“不思議解脫菩薩”,具足無量不可思議之妙用功德。即便示現在人世間,也是寒山、拾得之類,不見如何修行,直顯聖境功德,是菩薩在方便地結衆生緣。)
十、入塵垂手
露胸跣足入塵來,抹土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大意:菩薩自度已經圓滿,名爲“等覺”,覺同諸佛故。于是便興大慈悲,坦胸裸足地化現在塵世間,無比自在;縱然混得一身灰頭土臉,也還是一團和氣,笑意滿懷。他不需要什麼神仙的真傳秘訣,直下就能夠讓法性無爲之枯木,綻放出自在解脫之花朵。】
著語:柴門獨掩,千聖不知。埋自己之風光,負前聖之途轍。提瓢入市,策杖還家;酒肆魚行,化令成佛。
【大意:菩薩安處無爲法性,則縱然千佛出世,也不知他所在。不過,如此埋沒自己之本地風光,實有負于先佛衆聖之弘化大道。因此呢,菩薩拎著家當,懸壺濟世來也,只見他揮動手杖,威武地回入叁界老家;能夠在那酒館、魚鋪,甚至妓院、屠場裏面,教化一切衆生,皆令成佛。】
略說:
菩薩行至此地,名爲“等覺”,盡佛境界。然後,遵照過去諸佛之弘化大道,便千百億化身,還入叁界之家,在在處處,隨緣度衆生來也。他們就是《楞嚴經》所說的“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這個階段,大約對應于“等覺”菩薩的功德,菩薩順涅槃流而達佛地,以大慈悲故,不居留正位,即便回頭示現千百億“化身佛”,來到塵世廣度衆生。
其特點是,不一定是父母所生,可以不入娘胎,而是乘著慈悲大願以神通力化現而來,來了就是佛。在印度,或者說印度附近,以蓮花生大士爲代表,出生在水中蓮花之內,來了就有大神通,繼承諸多法脈,廣興密教,並傳教至西藏。在中國,典型的代表是五代時期的“布袋和尚”,以七、八歲男童之身形,背一個大布袋,數九寒天坐在浮冰之上,順水漂流而來,名爲:契此,被養父收留,後來出家,一生足迹遍大江南北,廣結衆生佛緣。其他還有不少,都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彌勒等等諸大菩薩的神通變化身。)
當然,第七“忘牛存人”之後,我執已盡,歸于法身,到達“見性成佛”的菩薩們,也就是地上菩薩,所謂的“菩薩摩诃薩”,都可以在今生當中,隨緣示現後面的幾種功德,只是,隨著各自緣分的不同,事業大小自然會有差別。
其中,事業廣大者,例如:六祖惠能大師,以及近代的虛雲老和尚,等等,攝受衆生極多;而證道以後,並未顯現出較大事業的,例如:永嘉禅師等等;甚至還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高僧大德,或許,他們也證道了,只是由于弘法的因緣不具備,反而不爲人知,這也很正常。
總之,在宋代《廓庵禅師十牛圖頌》當中,第四“得牛”最爲關鍵,是初步的“明心見性”,具備了大乘“智慧眼”,爲末法時代難得的“明眼善知識”。而後,第七“忘牛存人”則是證道之關鍵,悟入不思議妙境,得證法身。其後,則入無爲,隨緣顯現利益衆生的種種功德,難以述說。
以上是宋代《廓庵禅師十牛圖頌》的簡要介紹,下面繼續介紹另一個版本的《牧牛圖》——普明寺的《普明禅師牧牛圖頌》。
四、普明寺《普明禅師牧牛圖頌》略說
遺教經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則牧牛之說所自起也。
普明寺牧牛圖頌序
咄!盡大地是普明一頭牛,何處更有佛與衆生!毫厘不隔,本是如如。若道此牛有黑有白,有雄有雌,有饑有飽,便是一體分別成二。世尊初生,指天指地,周行目顧,犯人苗稼不少;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吃他水草良多。叁玄要、四料揀、五位君臣、九十六圓相……受盡牽製鞭策,乃至拈椎豎拂,行棒行喝,種種機用。皮毛脫落,四足潛蹤,許大一頭牛,不知逃向那裏去了。到這裏地,重關已破,且道向上還有事麼?以拂子打圓相雲:火裏木牛耕白雪,雲中石馬舞春風。會麼?不會,請看牧牛頌並諸方次韻語句,畢竟還有優劣也無。
(以上是原圖序文,原樣錄出,供大家參考)
普明寺《牧牛圖》及頌
(一)未牧
猙獰頭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 誰知步步犯佳苗
【大意:牧童面對自己的牛,發現它野慣了,面目猙獰不肯聽話,任意東奔西走,使回家的路越來越遠。眼瞅著,天空橫過一片黑雲,就要下暴雨了;可是,牛還在戀戀不舍地貪吃禾苗呢。】
略說:
(對應于《廓庵禅師十牛圖頌》的:一、尋牛)
“牧童”比喻修行人,“未牧”比喻尚未開始修行,“牛”比喻修行人的“六根”。此時,人的“六根”總是不由自主地攀緣“六塵”,無知而造業,可謂是前路茫茫,一片黑暗。牛身全黑,比喻業海迷茫,生生世世,難有出頭之日。在佛經當中,用“白業”代表善業,用“黑業”代表惡業;或者,用“白業”代表清淨,用“黑業”代表染汙。
最可悲的是,芸芸衆生因爲無知造業,而招感了數不清的煩惱,以及數不清的痛苦與災難。那真是怎一個“苦”字了得呀。
佛菩薩都是從那裏過來的,無論修行的成就有多大,只要回頭看一下那裏,誰的心裏會不流淚呢?誰會不起大慈大悲之心呢!觀音菩薩,就是這麼來的。
“未牧”這個階段,是修行的開始,最根本的,是要認識到“苦”。或許,那需要一顆敏銳的心。要麼,就需要學習經論,在學習當中,逐漸去認識。認識到了“人生是苦”,乃至于“叁界是苦”,出離心也就油然而生了,菩提心也就自然發起了。
所謂“菩提心”,就是求證“如來正覺”之心,也就是求證真理之心。不僅僅自己求證,還要幫助一切衆生,一同去求證,一同超出苦海。只有這樣的人,才有可能獲得覺悟。
——在這個茫茫塵世,有多少這樣的人呢?無論別人如何,我們自己,一定要算一個才行。否則,豈不白來了這人間一遭?
(二)初調
我有芒繩蓦鼻穿 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 猶得山童盡力牽
【大意:牧童拿出草繩,猛然把牛鼻子穿起來,抓在手裏,開始要調順這頭牛;一旦它不聽話,亂跑的話,就使勁抽它幾鞭子。可是,這頭牛頑劣的野性一時還難以調順;還需要牧童使勁牽住牛鼻子,把它拉回正路。】
略說:
(對應于《廓庵禅師十牛圖頌》的:二、見迹)
修行人有了求證“如來正覺”之心,就好比牧童明白了自己的方向——和牛一起回家。因此,他首先要來調教這頭牛。
咱大家呢,也同樣要給自己找個修行之路,找個用功方法,才好調順自己的“六根”。選哪個方法呢?
——這是個大問題,這叫做“擇法”。
參考《虛雲老和尚年譜》的開示,以及曆代大德的經驗,那就是:上輩子幹哪一行,這輩子,您還接著幹那一行,比較容易成就。哎,參禅的接著參禅,學教的接著學教,念佛的接著念佛,持咒的接著持咒,觀心的繼續觀心,等等。
您要是不明白自己過去世幹哪一行的,該咋辦呢?那就問問自己:喜歡哪個?就幹那個。別猶豫,幹脆下手,不行,將來再調整嘛。總之,一切修學,都功不唐捐。
——實在選擇不出來,咋辦呢?
那就老老實實念經,聽從佛陀的教導,慢慢聞思修,法一入心,自己就會明白的,就有主意了。而不要四處去問,那是在浪費自己和別人的寶貴時間。
初步“擇法”之後,或者,開始念經之後,就要堅持實踐,把自己“六根”當中,那個攀緣慣了,散亂慣了,分別並執著慣了的“牛性”——“思維心”及其習性,給它約束起來,讓它集中精力,能夠享受當前修行的快樂。
——您的思維心,暫時說來,它就是六根的主人,一旦它開始學會享受…
《宋代禅宗《十牛圖頌》略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