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宋代禅宗《十牛圖頌》略說▪P5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的快樂,隨著“正思維”的産生,那就有了法喜,也就做到了“初調”。修行,就開始上路了。

  當然,“初調”這個階段,法喜總是時有時無,很不穩定。時常,還會懷疑自己,甚至懷疑佛法,也還會退心。沒別的辦法,這時候,就是要相信佛陀,要明白道理,再用道理來說服自己。

  ——直到如今,我越來越覺得,相信佛陀,相信佛經,相信曆代祖師,比相信自己的“思想”,呵呵,要牢靠地多咯。

  (叁)受製

  漸調漸伏息奔馳  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  牧童終日自忘疲

  【大意:牧童逐漸調順了牛的脾氣,它不再亂跑了;牧童牽著它跋山涉水,它也願意步步跟隨了。此時,牧童仍舊牢牢抓住缰繩,不敢有絲毫松懈;爲此,牧童很辛苦,但他任勞任怨。】

   略說:

  (對應于《廓庵禅師十牛圖頌》的:叁、見牛)

   修行人初步調順自己的“思維心”以後,六根就會逐漸收斂。這時,大家完全可以體會到“正思維”的好處,您會發現,修行勝過娛樂。因爲,念經等等修行的時候,自己的心最清醒,煩惱最少。

  但是,此時萬萬不可放松,因爲,“思維心”剛剛被馴服,它還在蠢蠢欲動;“正思維”的力量也還不夠強大,它還需要成長。

  所以,在“受製”這個階段,其要點就是堅持不懈,哎,把自己修學的法門,一以貫之。然後,修學的初步成果就會漸漸到來,您必然會時有所悟。

  所謂的“悟”,並不是啥稀奇事兒,不過就是比較透徹的體會而已,也叫做“悟解”。每一次悟解,都必然伴隨著更加明顯的法喜;那種心與法漸漸相應所帶來的歡欣,真是令人鼓舞啊!

  (四)回首

  日久功深時轉頭  癫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  猶把芒繩且系留

  【大意:隨著牧童調順牛的功力逐漸深入,這頭牛學會了善解人意,不用鞭撻,它也會不時回轉頭來看看主人,來體會一下主人的意圖;它的牛脾氣也不再癫狂,而越來越溫順了。但是,聰慧的牧童還不肯完全信任它;即便在休息的時候,也要把它的缰繩系在樹上。】

   略說:

  (對應于《廓庵禅師十牛圖頌》的:四、得牛)

  隨著修行人修學水平的提高,隨著“悟解”的逐漸深入,在佛陀教法的熏陶下,您會發現,自己的“思維心”已經基本調順,法義和道理,大體明白了。“六根”也不會再四處攀緣,您的身心,似乎都已經變得比較安詳。煩惱,也在減少。量變到了如此地步,質變,就要發生了。

  此時,您千萬不可得少而足。而必須要問問自己:到底啥叫做覺悟?到底啥叫做“佛”?

  當然,您似乎馬上就可以回答:佛者,覺也,如如不動也,不生不滅也。類似的道理,您都知道。

  ——但是,這個“覺”,這個“如如不動”,這個“不生不滅”,它到底在哪裏呢?

  ——這個問題自然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您,必須要徹底解決它。辦法只有一個:參。

  所謂的“參”,試過的人都知道,也就是“反觀”,往內心去觀察,去尋找。啥時候找到了,找明白了,那一刻,才叫做“回首”成功。

  ——這就是最初的“開悟”,最初的“明心見性”,當下找到了內心的“不生不滅”,遠非道理可以形容,難能可貴。

  但是,即便自己如此“開悟”了,初步覺悟了“自性空”,找到了內裏“覺性”之所在,知道它就是“思維心”的主人,名爲“心性”。乃是赤裸的“本來面目”,具備“不生不滅”、“如如不動”以及“明了”和“空”,等等特質。

  即便如此,您也不可以輕易“許可自己”,這就叫做“山童未肯全相許”,爲啥呢?因爲,最初的悟境,通常不夠透徹,也有可能出現偏差。所以,必須老老實實依據經論來對照觀察,來矯正自己的“悟境”,也進一步升華它。

  在反複觀察學習的基礎上,充分印證了自己的見地之後,才可以開始“見性學道”,從此,真正的“修行”開始了。

  如何修行呢?嘿嘿,要是這個都不明白,就不是真正的“悟道”。真正的“悟道”者很清楚,了生脫死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熟識那個“不生不滅”,安然于那個“如如不動”,隨時隨地,盡量不要失去那個本來之“覺”。

  這並不容易,因爲,無始以來的種種分別習性,必然會覆蓋您的“覺”與“如如不動”,而讓您一不小心,又陷入了“有生有滅”的“思維心”當中。所以,這個階段,還需要繼續使用自己以往的功夫,來穩固悟境。

  禅宗大德們所謂的“牧牛行”,開始了。

  (五)馴伏

   綠楊蔭下古溪邊  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  牧童歸去不須牽

  【大意:牧童牽著溫順的牛,走在古老的溪水邊;這時啊,即使他偶爾放開缰繩,牛也很聽話,習慣成自然也。于是,在那日暮時分,碧天白雲之下的芳草地上,牧童領著已經馴伏的牛,走上回家之路,連缰繩都不必牽了。】

   略說:

  (對應于《廓庵禅師十牛圖頌》的:五、牧牛,第一階段)

   曆經“回首”而“明心見性”的修行人,需要繼續做功夫,來消融生生世世的攀緣習氣,化解執著,放下分別。沿著自性古老的“覺性”之流,走上回歸“本覺”之路。

   漸漸地,所謂的“功夫”已經顯得有些多余,此時,念佛、持咒、誦經,甚至于觀心,等等法門,都不十分必要了。因爲,“思想心”已經被“馴伏”,它已經隨順于“覺性”了。這個階段,修行人大體做到了“分別一切法,不做分別想”,于是,可以開始行菩薩道,自利利他,和有緣衆生一同走向涅槃彼岸。

   當然,也可以往上進一步實修,求證法身,以期超凡入聖。具體如何,要看個人的願力,以及種種因緣。

  (六)無礙

  陸地安眠意自如  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  一曲升平樂有余

  【大意:牛已經完全馴伏,牧童走,它也跟著走;牧童停下來休息,它就在附近睡覺,完全不需要鞭子和缰繩了。于是啊,每到傍晚時分,牧童就會穩坐青松之下,吹一曲太平小調兒,牛兒就安靜地臥在旁邊,真是安樂有余呀。】

   略說:

  (對應于《廓庵禅師十牛圖頌》的:五、牧牛,第二階段)

   修行人自他兩利,善分別一切法,已經到達了“善惡無念,動靜無心”之境地。“心性”明了已經相當穩固,不會動搖了。

   此時,生活、工作與修行,乃至于利益衆生,等等,都基本沒有了障礙。縱然有業力顯現,也能做到“隨緣了舊業,不造新殃”。一切榮、辱、得、失,早已經抛之腦後,菩薩的心境,安穩而太平呀。

  (七)任運

  柳岸春波夕照中  淡煙芳草綠茸茸

  饑餐渴飲隨時過  石上山童睡正濃

  【大意:當牛完全“馴伏”之後,牧童牧牛已經到達了任運自在的境界。每到了夕陽西下之時,在那柳岸春波之畔,煙霞朦胧的草地上,牧童又度過了一個饑餐渴飲的日子,一切都是如此隨緣;此刻,他正在青石之上小睡呢。】

   略說:

  (對應于《廓庵禅師十牛圖頌》的:五、牧牛,第叁階段)

   “明心見性”的菩薩,行道已至“任運自在”之境地,此時,菩薩常在叁昧,完全沒有了“入定”與“出定”的差別,行住坐臥,處事無心。

   龐居士《悟道偈》所謂:“心境如如只個是,何慮菩提道不成”,正是如此妙境。此時,黑牛已經變成了白牛,修行人的業力已經清淨,一方面,隨緣受用如如自在之法樂;另一方面,也需要繼續發大心,隨力求證無上菩提,絕不可得少而足啊。

  (八)相忘

  白牛常在白雲中  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雲雲影白  白雲明月任西東

  【大意:自在的牧童和自在的牛,相伴在青天白雲之中;此刻,牧童已經沒有了牧牛之心,牛呢,也沒有了隨人之意。就這樣自然相伴,彼此互通;終于,一段相伴的因緣結束了,牛行野路,人踏歸途,各自坦然相忘,猶如那明月與白雲,一任東西去了。】

   略說:

  (對應于《廓庵禅師十牛圖頌》的:六、騎牛歸家)

   心境如如的菩薩,已達“理事無礙”之妙境,純一妙明真心,常在無爲淨土。此時,菩薩內觀心心無相,外現法法非真。真心與萬法相交融,難分彼此,已達無爲,將證聖果。這,才是究竟的歸家之路啊。

  “家”者,法身也,叁世諸佛同在之常寂光淨土也。

  ——猶可感歎者,如此之坦然“相忘”,真好。世間沒有不散的宴席,誰家也沒有不散的夫妻。父母子女,亦複如是。菩薩對于這個塵世,倘若還有一絲一毫牽挂的話,嘿嘿,憑啥超凡入聖呢。

  (九)獨照

  牛兒無處牧童閑  一片孤雲碧嶂間

  拍手高歌明月下  歸來猶有一重關

  【大意:和牛兒自在分手,坦然“相忘”之後,牧童已經無牛可牧,便悠閑地踏上歸途;好似一片白雲,穿梭在群山之間。終于,牧童踏上了故鄉的大地,他歡喜地拍手高歌于明月之下;只是啊,距離回家,還有最後一程呢。】

   略說:

  (對應于《廓庵禅師十牛圖頌》的:七、忘牛存人)

   “理事無礙”的菩薩,深達無爲,透徹心空,“我執”完全消盡,融化在了如如法性之中,而獨存清淨法身,名爲“獨照”。

   此時,菩薩登“初地”,其心遍照叁千大千世界,能于有緣國土示現作佛。這是《華嚴經》、《楞嚴經》等等大乘經典當中的“初地”菩薩,是真正的“見性成佛”。在《圓覺經》當中,屬于修行“叁觀初首方便”的初步成就,即:“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真正的初地菩薩,應當具備如此功德。

   其中,“百千世界”就是指叁千大千世界。菩薩的妙心,能夠覺照叁千大千世界,乃至于遍滿叁千大千世界,這才叫做初地菩薩,才是菩薩的初步成就,才稱之爲“大乘聖者”,名爲“菩薩摩诃薩”。

   每每聽到許多人,贊歎自己的老師,或者同修是地上菩薩,…

《宋代禅宗《十牛圖頌》略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