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由地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一個東西——蟲洞,甚至告訴我們蟲洞無處不在,我們在座的各位也是無數個蟲洞,在我們的身體外、身體內,我們這個物理空間有很多的蟲洞,蟲洞的效應就是可以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就像科幻片,人鑽到一個時間隧道——時間隧道就是蟲洞原理。
大自然裏的蟲洞是很小很小的,小到我們人連一個汗毛都進不去,因此人就沒有辦法超越時間和空間。然而,現在科學家們就通過蟲洞原理,用人工造一個大的蟲洞,人就可以進入,而超越時間和空間,甚至可以鎖定頻率,可以指向性的,回歸到一千年前或者可以指定到未來的一千年後。這個科幻的理論基礎就是因爲發現了蟲洞現象,蟲洞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
反過來說,科學家就想通過科學的方式來獲得自由,擺脫時間和空間的束縛,請問我們佛陀是不是也是這樣的一個目標啊?是的,所以叫我們解脫,解脫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大家每一個人都會念“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什麼意思呢?阿彌陀佛是印度話,中國話的意思就是無量光無量壽,這是古代的翻譯,用現代語言來解讀“無量光”,“無量光”的“光”是代表空間,就是空間沒有邊際,更深入的解釋是空間沒有障礙;“無量壽”的“壽”是代表時間, “無量壽”就是時間沒有邊際,時間沒有障礙。生命一旦達到時間沒有障礙,空間沒有障礙,就進入到了生命的最高級狀態。
我們現在騎自行車、開車、坐地鐵、乘飛機也是爲了克服空間的問題,說明我們空間有障礙,那我們解決障礙的方法就是使用交通工具。如果現在教你一個知識,通過修行而達到,用更高級的一種工具——無量光無量壽。如果我們現在非常熟練地掌握了蟲洞技術,那可以在此時此刻此地進入蟲洞,一刹那間在這個地方消失又出現在你家裏了,請問這樣好不好?資源問題有沒有解決?這樣就沒有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了。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比如你現在要去美國,你只要進入蟲洞,你此地消失然後又馬上在美國出現了,這樣就不用坐十幾個小時的飛機了
你知道飛機每年向大氣層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嗎?我們現在坐車坐飛機都有罪惡感哪,我們把這個五十億年形成的地球在我們這幾代人的手裏破壞掉了,曾經純淨的空氣、純淨的大氣層,被二氧化碳都汙染掉了,這都是有數據記載的。如果那個時候,經過蟲洞的原理,我們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就真的能實現無量光無量壽,超越時間,超越空間。請問我們人能不能超越?人是可以的。因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我們的佛性本身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的。但是我們就是習慣于低級生命的生活狀態,我們忘掉了我們人還有這個潛力,就像我們忘掉了我們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有百分之一百的腦細胞,盡管我們有百分之百的腦細胞,但實際上我們這一輩子只使用了百分之二,從生到死,剩余的百分之九十八根本都沒用過,人死之後,在火葬場裏全部都燒掉了。請問這是不是人生最大的浪費?是的,我們可以通過學佛解決這個最大的浪費。這就是爲什麼佛教存在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意義。
知“道”重德有賢善 舍本逐末世迷亂
現在整個世界是能源危機的一個時代,很多的戰爭也都是因爲爭奪能源。這就說明我們的生命處在一個低級的生活狀態裏,低級的生活狀態會給我們人類自身帶來種種的危機。當我們進入到高級的生命狀態時,這些緊迫與危機就蕩然無存了。因此,當我們的腦細胞開發到百分之五,我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跟我們的腦細胞在百分之二的狀態下完全不一樣的,思維方式不同,人生觀、世界觀也就改變了。
現在我們人類就走進了一種誤區,我們全力想在物質世界中有所作爲,想要獲得。其實,這是錯誤的,這叫舍本求末。再比如說現在我們大家都追求美麗,實在是長得不漂亮的人就去整容。相貌是什麼決定的?相貌是由心靈決定的。但是我們現在是不想改變心靈只想改變外表,就算整容整出了一張西施的臉,卻懷著一顆夜叉的心,這樣的人你會喜歡她嗎?肯定不會吧。反過來說,一個人有一顆非常美麗的心,別人會不愛她嗎?再進一步說,她有一個很美的心靈,她的相貌會不好嗎?但是現在我們人忘掉這一點了,我們一直都追求外在的,追求物質上的,一直在舍本逐末,結果是心迷失于物質,我們人類心迷失于物質這個現象已經很久了。
在老子寫《道德經》的時候就已經講到了,其中有一句話說:“不道久矣。”我們中國話還保持著這樣一句話“你知道嗎”,請問你真的知“道”嗎?還是我們只知道豆腐很好吃,今天的午餐很好吃,這個“知道”的“道”——是 “大道”啊。孔夫子雲:“朝聞道暮死猶可。”你的生命當中有了這個光輝燦爛的“道”,你已經超越了死亡的恐怖、恐懼了,甚至連死亡的溝坎、鴻澗也沒有辦法阻斷你生命的意義了。
我們無論任何人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就是因爲不知“道”啊。如果你一旦知“道”了,死亡也沒有辦法阻礙你啊。所以我們皈依佛教,“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我們中國人還保持著“你知道嗎”這句話。但是我們現在十幾億中國人還有近百分之九十九的不知“道”,——不知“道”爲何物。
“道”是什麼?天地萬物皆由“道”所生,我們的生命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分子,如果你了解“道”,那你不但會對你的生命産生敬畏,也會對天地萬物産生敬畏。因爲在“道”的面前,我們跟螞蟻跟蚊子都是平等的,你是這個世界的一朵花,這些花也是這個世界當中的一個生命體啊。這時候你就會珍惜你的存在,珍惜你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
有了“道”才會有“德”啊;普天之下,現在我們不知“道”了,就沒有“德”了嘛。“德”是用,“道”是體。不知道“道”,生命當中産生不了“德”的製約,這個“德”是“道”的一個自覺的表現、顯現,“道”是理,“德”是“事”、是“用”,所以我們的先人還是知“道”的、懂得“道”的。雖然那時老子提出了我們這個社會“不道久矣”,說知“道”的人不多了,但是畢竟在社會當中還是有那麼多人在追尋著“道”,去理解“道”,去修正“道”,去體驗“道”的存在。
我們佛教現在這些人還是人類裏面去追尋“道”、理解“道”、體驗“道”、傳播“道”,用“道”來拯救這個社會人類的一群人,所以我們穿著祖先的衣服,剃著光頭。爲什麼要剃光頭呢?剃光頭就是說放下自己的牽挂,我們佛教有一句話說“不爲自己求安樂”;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剃發這就代表放棄了我們自己自私自利的小團體,“圓頂方袍”,圓頂代表頭頂著天,腳踩著地,我們出家人要立于天地之間,爲天地萬物服務,爲這個世界服務,是一個職業的義工群體。
現在我們人類還有這種現象,這是值得慶幸的地方。我們大家還是心中有佛的,還會來研究這麼一個生命主題。特別今天我們在首都北京來研究這個主題,所探討的內容貫穿了我們華夏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華,貫穿了我們數千年的前輩當中的精英們曾服務的那個“道統”。這才知道,故宮養心殿雍正皇帝所撰的一副對聯:“唯以一人治天下,豈爲天下奉一人。” 意思是,國家雖然是靠一個人治理,怎麼能讓天下人的都來供奉我一個人呢
皇帝代表了一種“道”來服務天下,所以皇帝稱自己是“孤家寡人”,因爲他是道德的象征。反過來說,他如果不道德,那這個“孤家寡人”倒下來也會很簡單。所以,過去的統治者扮演著一個很危險的角色,他必須視道德爲己任。一旦失去道德,古人雲“無道昏君”,意即沒有道德的君王,是誰都可以將其推翻的。所以清朝時期,八旗子弟,一旗只有一萬人,那八萬人就可以把中國統治了,並且實現了大統一。老百姓是這樣子社會製度的受益者,即使改朝換代,對老百姓來說也只不過是年號和朝代換了,是“有德者居之”的。
我曾經去保定的時候,看到管七個省的直隸總督府,保定的直隸總督府是很值得參觀的,影響清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與這座省府衙門有著直接聯系,可謂“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它也是中國惟一保存完好的一座清代省級衙署。走進儀門就能看到醒目的公生明牌坊。牌坊的背後書寫:“爾奉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封建王朝就告誡各級官員:公而生明,廉而生威;官員的俸祿都是由民脂民膏而來,欺虐民意天理不容。總督升堂理事,擡眼能見此箴,以示儆戒,來提醒官員們每時每刻都要爲百姓做事。
我們的老祖先爲我們中國創立了一種非常有效的社會製度,所以道家的“無爲而治”在中國數千年的統治製度中都表現了出來,不是說誰在管誰,而是“頭上叁尺有神靈”,每個人都能做自我人格的完善者。你自我人格完善了,你就是佛,你就是神。所以中國的民間信仰裏面供奉著各種各樣的神,不是當官的才被供起來,魯班是個木匠也被當成神、當成祖師爺,被供起來,甚至叁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神,行行可以出狀元,所以你不必心裏不平,只要定在你人格的格子裏好好奮鬥,都會有出頭之日的。沒有人扼殺你的佛性,只要你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圓滿,你就是佛。
這個生命內在境界的升華,不是外在的、強迫來的。離苦得樂是每個生命的內在的主觀要求,每一個生命都想離苦得樂,所以佛教就給予什麼是苦什麼是樂,怎麼樣離苦怎麼樣得樂的方法。佛教沒有強迫,佛教是講道理,聽不聽由你,做不做由你,做得好不好由你。我們的存在,是給大家做示範,時時地鞭策大家,佛教徒本身就是一種示範。如在文革之後,九華山又出了幾尊肉身,包括比丘、比丘尼,女的也能修成就,出肉身的。不但是出家人,在家人也可以出肉身的,河北香河的“香河老人”就是這樣,她是一個佛教徒,學佛吃素整整五十年,叁十八歲吃素到八十八歲去世,並且老人還說她在叁十八歲之前也是不吃牛肉的。
爲什麼不吃牛肉呢?按我們中國老年人老祖宗的傳統是不吃牛肉的,所以我們傳統文化裏說,一個人如果不吃牛肉,福祿壽叁神跟他同在,會保護他。反之,一旦你這個人吃牛肉,福祿壽都會離開你。因爲你這個人連最基本的感恩心都沒有,我們中國傳統上是一個農業國家,最主要的農耕工具就是牛。牛耕地負重養活了我們人,它一輩子都在爲我們服務,我們反過來還要殺了它吃了它,我們良心何忍啊。
我們每個人都喝過牛奶,那牛是不是我們奶媽?你喝過它的奶,反過來還要吃它的肉,這合理不合理?不合理啊,所以吃牛肉不好的。香河老人說她盡管叁十八歲之前沒有吃素但是從來沒有吃過牛肉,甚至在文革之後,吃大鍋飯時期,由于她平時人緣比較好,村裏也爲她保留了她平時吃素的小鍋。
去年我親自去拜訪過了,她的兒孫爲我作介紹。她住的老房子還在,她的肉身就放在她的老房子裏面,老人文革時期吃素的小鍋還在,她當時還偷偷地燒香供著觀音菩薩,中央電視臺也曾采訪過他們,但是他們采訪的切入點不會放在這些佛教方面的。中央電視臺在科學探索頻道上做了她的專題片——《人體不腐之謎——香河老人》。但是在這個片子當中,從來都沒有提過老人的佛教信仰,都是從醫學的角度看她爲什麼不腐爛。爲什麼不腐爛呢?結果研究不出來。
現在這個老人家的身體作爲中國人體科學研究會的一個實驗對象,還繼續在研究,今年已經是第十九個年頭了。這說明我們的醫學也好、科學也好在佛教面前還是很幼稚的,佛教裏面的人都修成正果了,在科學領域的人還不知道所以然。所以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知道不能迷信現代科學,因爲現代科學還沒有完整。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愛因斯坦說的。愛因斯坦說現在的物理學還沒有完整,希望你們還要繼續探索下去。
請問佛教還需不需要發展?有沒有我比我師父厲害?我師父有沒有比佛厲害?沒有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佛的那些思想,佛的那些理論,我們做都做不到,想都想不通,更別說去超越了。我出家到現在還在慢慢想呢,佛講的這個義理與經典,有的時候能明白一點,但是很多還是不明白的。
佛教智慧無瑕疵 擇善棄惡求真谛
科學發展到二十一世紀了,科學沒有一點辦法證明佛教是錯的,一點破綻都找不到。中國有一句話叫“言多必失”,但同時又知道佛教經典浩如煙海,佛說了那麼多話,卻找不到任何“失”的。不管是從自然科學還是從社會科學,從各個權威的角度去找的話,佛哪句話講錯了,你是找不到的。愛因斯坦說過:隨著當今科學的發展而發展的只有佛教,科學的發展能逐步證明佛教是正確的。科學之父都這麼崇拜佛教,給了佛教這樣的定語,而現在我們這些享受在現代科技下的人對佛教沒有一點尊敬是不對的。佛教是非常完美的,它是從終點來看問題的。
中國科技大學前校長朱清時,在2009年3 月8日發表的《物理學步入禅境:緣起性空》宣傳佛教的演講中,認爲當代物理學弦理論就是佛教的緣起性空的觀點,他說:“當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我們佛教,你翻開經典,如大譯師鸠摩羅什也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佛教已經兩千六百年了。當科學家努力攀登科學高峰時,發現佛教早有定論寫好了,那我們何必要走這樣的彎路呢?
作爲我們佛教徒,我們要直接地受益于佛教的智慧,我們的生命要趕快地以佛教的准則來生活,我們要選擇天堂抛棄地獄,我們要選擇善抛棄惡,戒惡修善。要把戒惡修善變成一個自覺的行爲,變成我們生命的必需的選擇,根本無需別人的監督,甚至在外面不允許你的情況下,壓迫你的情況下,你還是會有堅定的毅力來選擇這條路。像我們師父這一輩的人曾經備受壓迫,被要求不准信佛,被逼迫說佛教是迷信,但是師父閉口不說,牙被打掉也不說。那些人跟師父辯論,辯論不過師父,就辱罵師父是迷信大王,就更加批鬥他整他。你有了這樣堅定的信念之後,就變成了一種自覺的行爲,像玄奘法師求取真理的這種精神一樣,困難當然不能夠阻礙他。
所以學習佛法之後,就把戒惡修善變成一種發自內心的動力,變成我們人生的一種信念、信條,一個人戒惡修善了,他的自我生命淨化了,他的家庭也就和睦了,社會自然也會和諧了。所以這種思想在造福個人的同時就在造福整個人類,這是不可分割的。當個人受益的時候,自然這個社會也在受益。
《華夏五千年文明精華之探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