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執持才能得到小許的休息,于是站起來,向佛叩頭忏悔說:『我身中有這五賊,牽我入叁惡道中,受極大苦,願佛憐憫我,受我忏悔。』佛說:『這是你自己的心口所爲,怨不得誰。』長者說:『我從今日之後,改往修來,奉持叁皈及五戒法,並持六齋,奉叁長齋,燒香散華,懸幡蓋供事叁寶,從今以後,不敢再犯破皈戒法。』佛說:『很好,你今次再受叁皈五戒,切莫再破戒犯法了,若犯叁次,五官、輔王小臣、都錄監司、五帝使者等,便會把你的罪記錄下來,所以,我常勸人嚴持皈戒,自然有鬼神護助,諸天歡喜,十方無量諸佛菩薩及阿羅漢都共同稱歎,得福無量,臨命終時,佛會分身來迎接,不會令持戒的男女墮惡道中。」
所謂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信心難發今已發,戒行難持定要持,修行重要是堅固不退。
《法句譬喻經》說有七比丘入山學道,十二年中不能得道,感覺學道甚難,雖然已經毀形執節,不避寒苦,終身乞食,受辱難堪,最後仍是罪衍難除,與其殒命山中,不如回家修立門戶,娶妻養子,好好幹一番事業,令心樂意安。于是七人即起座出山,佛知他們得度因緣成熟,即化作沙門,來到谷口見七比丘。化人問:「你們在山學道,爲甚麼出來呢?」七人答說:「學道勤苦,罪根難拔,分衛乞食,受辱難堪。又此山中無供養的人,多年來我們恒守儉約,修諸苦行,仍是道不可得。現在想還家,發展事業,賺大錢後,老了才再求道。」化沙門說:「止,止。你們聽我說。人命無常,旦不保夕,學道雖然難,但前苦後樂。居家更難,無數億劫以來,不休不止在受苦,你們現在想得到永遠的快樂,不遭受任何患難,回家不是辦法,猶如治病服毒,只有令病有增無減。叁界有形之事物,都是憂惱的,唯有信戒,不放逸,精進得道,衆苦才能消滅。」化沙門說畢,即現佛身相,光像巍巍,再爲說偈。七比丘見佛身相,及聞偈後,五體投地,稽首佛足,攝心悔過,作禮而去。再返回山中,精進修行,日夕思維佛所說的話,終得阿羅漢道。
(八)五戒的啓示
(甲) 供養六方
世尊爲了要我們先做好人,故擬訂善生這人物,爲在家弟子說《善生經》,藉此說明拜六方求生天,不如先盡爲人之責任。
經中,佛對善生說:「善男子,在家菩薩若欲受持優婆塞戒,先當次第供養東南西北上下六方。東方即是父母,除應供給父母生活所需外,還要恭敬、禮拜、贊歎、尊重。南方即是師長,除應供養師長外,還要尊重、贊歎、恭敬、禮拜,早起晚臥,接受師長教化。西方即是妻子,除供給妻子生活必需物質外,更要在適當時候送妻子莊嚴之服飾衣物。北方即是善知識,是好朋友,當朋友有需要時,要盡力幫助他,更要恭敬、軟言、禮拜、贊歎他。下方是奴婢,對待奴婢,除供給他衣服飲食醫藥外,更不要打罵他。上方即是沙門婆羅門等,對待修行人,除供養飲食臥具醫藥外,于饑馑時能救濟,聞惡能遮止,不譏他過,更要禮拜、恭敬、尊重、贊歎,因出家人能給我們五種利益,一教令生信,二教生智慧,叁教令行施,四教令持戒,五教令多聞。
佛說供養六方之人,得增長財命,得受持優婆塞戒。
無上菩提之本
──叁皈五戒(四十二)
(乙) 誓守佛戒
(1)道不可失,德不可離
人生在世時短,身後路長。此身在六道中流轉無數,若以骸骨累算,高如須彌山,而世世受生,都是常懷憂苦,不得自在。而然,一切皆自作自受,無可怨尤。爲善生天,爲惡墮深淵,乃不變之定律。如爲人時,孝順父母,信義待人,修行十善,死後得生天上;若積德爲善,受持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來生可再得爲人,享福壽之報,或生公候貴族之家;若殺伐酷虐,生爲惡人,縱然前生有大福德,能享現前之樂,後來亦必招凶衰,死墮地獄;如盜竊欺人,欠人錢財不還,死後當爲奴婢牛馬,或作大豬,屠割剝其身軀,秤賣償還給人;若爲人悭貪,不肯布施,死爲餓鬼,不得衣食,再得爲人,變爲乞丐,叩頭求食,都是前生貪殘之故。
佛眼觀見衆生,在六道中輾轉受苦,故以經道勸人,人當信經所說,修善守戒,發誓死不犯惡,不失于道,不離于德,自然五戒得根。
祖師誓死不犯戒之斑烈公案,累累現前,人死而複生,如蠶渾沌,繭中穿絲出飛,便變形易殼,改變身體,但其神依然,而五戒便由此而得根了。
(2)甯受毒打,護吞珠鵝
《毘婆沙論》載,有一比丘次第乞食,來到珠師的門前,珠師正爲國王穿珠,見比丘來,歡喜入內取食供養,比丘穿著紅色的衣服,在日光照耀下,令旁邊的珠亦現紅色,這時有一只鵝亦在旁邊,見珠紅色以爲是肉,于是把珠吞下,比丘來不及阻止,珠師拿食物給比丘後,比丘謝辭而去。及後,珠師發覺少了一珠,以爲是比丘偷了,于是擒比丘回來,並責問他出家之人,爲何作偷盜無廉恥之事,比丘矢口否認偷珠,珠師憤怒非常,嚴刑拷打比丘,定要他交出王珠,比丘被打鮮血塗地,吞珠之鵝過來唼血,珠師因爲憤怒的緣故,又以杖打鵝,鵝因此而死。比丘見鵝已死,對珠師說出鵝吞珠之真相,珠師剖開鵝腹,果然見珠在鵝腹內,不禁悲喜慚恥,忙向比丘忏罪認錯,並問比丘何不早說,比丘說:「我受禁戒,甯舍身命不傷蟻卵,若先告訴你,你必定殺鵝,不護衆生,豈名持戒?」
比丘甯願遭受毒打都誓護衆生,我們既受五戒,又如何能殺生呢?
(3)甯受系縛,不傷草葉
《福蓋正行所集經》卷十二中,佛說有二位比丘,住在偏遠的阿蘭若自修,無德而自稱有德。有一天,二比丘跟隨商人入海尋寶,忽然波濤洶湧,遇非時而起的暴惡黑風,大家都非常害怕。實時,水族中的摩竭魚及大小魚等,都驚慌地交橫往返,並把船舫碰壞,船上各人驚惶失措,紛擾悲號,有些人沈溺在水中,亦有些抓著浮板在逃命。那時的老比丘,亦墮入水中,知道自己年老力衰,命不能保,于是解開浮囊,送給他的同伴。同伴得到浮囊,只顧取珍寶摩尼珠等,亦因此而喪命。佛說此名爲不清淨持戒。
同經中,有一比丘行腳時,被賊打劫,衣物盡被劫奪,賊匪之中,有一人曾經出家,知道佛門規矩,于是對其余匪徒說:「我們把草系縛在這比丘身上,他要護戒,便不敢妄動。」衆匪徒劫掠後便逃去。比丘思念佛所製戒,一切草葉,不得挽絕。于是,伏在道側,不敢稍動。那時,剛巧國王打獵經過,比丘遙見,以爲是裸形外道,因我慢而不起來。國王見有人伏在路邊而不讓路,即命人往盤诘,後來知道是比丘爲護淨戒,不傷草葉,甚爲贊歎,于是命人拿走草葉,釋放比丘,並供給飲食及衣服,佛說此名爲清淨持戒。
佛戒中,草木都不能傷折,何況是殺害生命?受五戒後,要堅實護持,才是真正受戒,才名爲清淨持戒。
《無上菩提之本──叁皈五戒(第二十八~第四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