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执持才能得到小许的休息,于是站起来,向佛叩头忏悔说:『我身中有这五贼,牵我入三恶道中,受极大苦,愿佛怜悯我,受我忏悔。』佛说:『这是你自己的心口所为,怨不得谁。』长者说:『我从今日之后,改往修来,奉持三皈及五戒法,并持六斋,奉三长斋,烧香散华,悬幡盖供事三宝,从今以后,不敢再犯破皈戒法。』佛说:『很好,你今次再受三皈五戒,切莫再破戒犯法了,若犯三次,五官、辅王小臣、都录监司、五帝使者等,便会把你的罪记录下来,所以,我常劝人严持皈戒,自然有鬼神护助,诸天欢喜,十方无量诸佛菩萨及阿罗汉都共同称叹,得福无量,临命终时,佛会分身来迎接,不会令持戒的男女堕恶道中。」
所谓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信心难发今已发,戒行难持定要持,修行重要是坚固不退。
《法句譬喻经》说有七比丘入山学道,十二年中不能得道,感觉学道甚难,虽然已经毁形执节,不避寒苦,终身乞食,受辱难堪,最后仍是罪衍难除,与其殒命山中,不如回家修立门户,娶妻养子,好好干一番事业,令心乐意安。于是七人即起座出山,佛知他们得度因缘成熟,即化作沙门,来到谷口见七比丘。化人问:「你们在山学道,为甚么出来呢?」七人答说:「学道勤苦,罪根难拔,分卫乞食,受辱难堪。又此山中无供养的人,多年来我们恒守俭约,修诸苦行,仍是道不可得。现在想还家,发展事业,赚大钱后,老了才再求道。」化沙门说:「止,止。你们听我说。人命无常,旦不保夕,学道虽然难,但前苦后乐。居家更难,无数亿劫以来,不休不止在受苦,你们现在想得到永远的快乐,不遭受任何患难,回家不是办法,犹如治病服毒,只有令病有增无减。三界有形之事物,都是忧恼的,唯有信戒,不放逸,精进得道,众苦才能消灭。」化沙门说毕,即现佛身相,光像巍巍,再为说偈。七比丘见佛身相,及闻偈后,五体投地,稽首佛足,摄心悔过,作礼而去。再返回山中,精进修行,日夕思维佛所说的话,终得阿罗汉道。
(八)五戒的启示
(甲) 供养六方
世尊为了要我们先做好人,故拟订善生这人物,为在家弟子说《善生经》,藉此说明拜六方求生天,不如先尽为人之责任。
经中,佛对善生说:「善男子,在家菩萨若欲受持优婆塞戒,先当次第供养东南西北上下六方。东方即是父母,除应供给父母生活所需外,还要恭敬、礼拜、赞叹、尊重。南方即是师长,除应供养师长外,还要尊重、赞叹、恭敬、礼拜,早起晚卧,接受师长教化。西方即是妻子,除供给妻子生活必需物质外,更要在适当时候送妻子庄严之服饰衣物。北方即是善知识,是好朋友,当朋友有需要时,要尽力帮助他,更要恭敬、软言、礼拜、赞叹他。下方是奴婢,对待奴婢,除供给他衣服饮食医药外,更不要打骂他。上方即是沙门婆罗门等,对待修行人,除供养饮食卧具医药外,于饥馑时能救济,闻恶能遮止,不讥他过,更要礼拜、恭敬、尊重、赞叹,因出家人能给我们五种利益,一教令生信,二教生智慧,三教令行施,四教令持戒,五教令多闻。
佛说供养六方之人,得增长财命,得受持优婆塞戒。
无上菩提之本
──三皈五戒(四十二)
(乙) 誓守佛戒
(1)道不可失,德不可离
人生在世时短,身后路长。此身在六道中流转无数,若以骸骨累算,高如须弥山,而世世受生,都是常怀忧苦,不得自在。而然,一切皆自作自受,无可怨尤。为善生天,为恶堕深渊,乃不变之定律。如为人时,孝顺父母,信义待人,修行十善,死后得生天上;若积德为善,受持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来生可再得为人,享福寿之报,或生公候贵族之家;若杀伐酷虐,生为恶人,纵然前生有大福德,能享现前之乐,后来亦必招凶衰,死堕地狱;如盗窃欺人,欠人钱财不还,死后当为奴婢牛马,或作大猪,屠割剥其身躯,秤卖偿还给人;若为人悭贪,不肯布施,死为饿鬼,不得衣食,再得为人,变为乞丐,叩头求食,都是前生贪残之故。
佛眼观见众生,在六道中辗转受苦,故以经道劝人,人当信经所说,修善守戒,发誓死不犯恶,不失于道,不离于德,自然五戒得根。
祖师誓死不犯戒之斑烈公案,累累现前,人死而复生,如蚕浑沌,茧中穿丝出飞,便变形易壳,改变身体,但其神依然,而五戒便由此而得根了。
(2)宁受毒打,护吞珠鹅
《毘婆沙论》载,有一比丘次第乞食,来到珠师的门前,珠师正为国王穿珠,见比丘来,欢喜入内取食供养,比丘穿着红色的衣服,在日光照耀下,令旁边的珠亦现红色,这时有一只鹅亦在旁边,见珠红色以为是肉,于是把珠吞下,比丘来不及阻止,珠师拿食物给比丘后,比丘谢辞而去。及后,珠师发觉少了一珠,以为是比丘偷了,于是擒比丘回来,并责问他出家之人,为何作偷盗无廉耻之事,比丘矢口否认偷珠,珠师愤怒非常,严刑拷打比丘,定要他交出王珠,比丘被打鲜血涂地,吞珠之鹅过来唼血,珠师因为愤怒的缘故,又以杖打鹅,鹅因此而死。比丘见鹅已死,对珠师说出鹅吞珠之真相,珠师剖开鹅腹,果然见珠在鹅腹内,不禁悲喜惭耻,忙向比丘忏罪认错,并问比丘何不早说,比丘说:「我受禁戒,宁舍身命不伤蚁卵,若先告诉你,你必定杀鹅,不护众生,岂名持戒?」
比丘宁愿遭受毒打都誓护众生,我们既受五戒,又如何能杀生呢?
(3)宁受系缚,不伤草叶
《福盖正行所集经》卷十二中,佛说有二位比丘,住在偏远的阿兰若自修,无德而自称有德。有一天,二比丘跟随商人入海寻宝,忽然波涛汹涌,遇非时而起的暴恶黑风,大家都非常害怕。实时,水族中的摩竭鱼及大小鱼等,都惊慌地交横往返,并把船舫碰坏,船上各人惊惶失措,纷扰悲号,有些人沉溺在水中,亦有些抓着浮板在逃命。那时的老比丘,亦堕入水中,知道自己年老力衰,命不能保,于是解开浮囊,送给他的同伴。同伴得到浮囊,只顾取珍宝摩尼珠等,亦因此而丧命。佛说此名为不清净持戒。
同经中,有一比丘行脚时,被贼打劫,衣物尽被劫夺,贼匪之中,有一人曾经出家,知道佛门规矩,于是对其余匪徒说:「我们把草系缚在这比丘身上,他要护戒,便不敢妄动。」众匪徒劫掠后便逃去。比丘思念佛所制戒,一切草叶,不得挽绝。于是,伏在道侧,不敢稍动。那时,刚巧国王打猎经过,比丘遥见,以为是裸形外道,因我慢而不起来。国王见有人伏在路边而不让路,即命人往盘诘,后来知道是比丘为护净戒,不伤草叶,甚为赞叹,于是命人拿走草叶,释放比丘,并供给饮食及衣服,佛说此名为清净持戒。
佛戒中,草木都不能伤折,何况是杀害生命?受五戒后,要坚实护持,才是真正受戒,才名为清净持戒。
《无上菩提之本──三皈五戒(第二十八~第四十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