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禅並重
王建光
把修行和農業勞動結合起來,“默耕田地,力鋤葛藤”,“泥泥水水一年農”,不僅能砥勵心志,也是中國文化中的耕讀傳統在禅林中的體現。
早在道信和弘忍時,禅徒不僅通過勞動達到自給,同時也視運水搬柴無非佛事,舂米作飯正好參求,做到農禅並重。在一些禅宗燈錄中,諸如“看田回,上堂”或“師一日與僧觀稻次”之類的話經常見到。
農業生産和禅林經濟在禅師的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故而有禅師說“大衆盡心爲常住開田,山僧盡心爲大衆說禅”。也有那種聞知收入“四五百石麥,二叁千石稻”而欣喜萬分的禅師。一些禅師在耕作之余,還寫出詩文表達自己邊農邊禅、豐衣足食、自得其樂的心情:“掘地倦來眠一覺,鋤頭當枕勝珊瑚……開畬墾地閑消遣,佛法身心半點無,蘿葡收來爛熟蒸,曬幹香軟勝黃精。”
相反,對于那種不谙農事的寺主,長老則嚴加斥責,如:
祖問佛鑒:“舒州熟否?”對曰:“熟。”
祖曰:“太平熟否?”對曰:“熟。”
祖曰:“諸莊共收稻多少?”佛鑒籌慮間。祖正色厲聲曰:“汝濫爲一寺之主,事無巨細悉要究心。常住歲計,一衆所系,汝猶罔知。……汝不思常住物重如山乎?”
禅者並不是僅僅把勞動作爲一種謀生的手段,更是作爲觸類見道、直指本心的修行方式,實質上即是從勞動中悟修行,以修行促勞動。《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典籍不僅寫出了禅者田園生活的艱辛、純樸和快樂,還記載了禅者鬥禅談玄之精彩,表現了他們從現實的勞動中悟到的禅修真谛。如唐朝布袋和尚著名的一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正因爲禅宗師徒把禅修與勞動相結合,所以禅門中也才流傳著如“沩山摘茶”和“廬陵米價”等與勞動有關的“公案”或“話頭”。
在禅門中,還有爲數不少的規模很小的寺廟,其農業生産事實上即是個體生産。禅僧過著“刀耕火種就岩縛屋,一榻蕭然”的生活。滿足的是“疏泉墾荒爲田以自給,舂炊樵汲皆躬爲之”和“春墾半畝畦,秋收一擔粟”。當然,若遇自然災害,他們的生活可能比個體農民更爲簡單清苦,甚至其農業經濟就會破産。如下詩所言:“去年河伯大爲災,青秧蕩盡田如海,蝗蟲繼起勢遮天,掠地傷苗數千裏。……更加春雪大如拳,半月霏霏不肯止。……檀那(即施主)不至將誰倚,鐵板雖挂舊堂前,托缽空回烹白水,僧徒鳥散無可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