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行腳禅參大自然(陳章波)

  行腳禅參大自然

  來源:《黑熊能入定嗎?》

  作者:陳章波

  禅修,簡單的講就是自我洗腦:從觀念的建構到不斷地聯系,最後內化變成習慣都是腦的重塑。

  俚語或成語透露了國人在變與不變之間的抉擇,像“船到橋頭自然直”是以不變應萬變;“窮則變,變則通”、“危機就是轉機”,是感覺到了困境或危機,所以要變。變了,就有機會。“知恥近于勇”,是感覺到恥辱,所以要改變來洗刷,改變要勇氣才能落實,所以“近于勇”;而“周處除叁害”就確實地付諸行動,所以是一個勇者。綜合說,行爲改變是生活的常軌,要先覺察,再勇敢地去實行。

  人類是從樹上走到草原而演化出來的,能夠兩腳平衡地著地,空出兩只手,做出很多中動作,促成了腦的發展。國人用“真人其息及踵”來表示走路的極致,是說走很遠的路,采獲很多事物的能人,走路的時候氣息能夠到達腳跟阿氏腱的地方。我們的腳前面叁分之一的地方有一窩稱爲湧泉,當腳掌松得很徹底,湧泉接觸到地面時,會有一股像泉水湧上來的壓力感。比較東方和西方的鞋子,可以發現我國的鞋子是平底的,西方的鞋子有個腳後跟,這個腳後跟的功能是讓身體略爲前傾,重心移到湧泉,卻壓擠到腳跟的阿氏腱,所以哦阻路時氣息就沒辦法到達腳跟。

  戶外禅的走路及方法

  了解這些,就可以體會到行戶外禅時要如何走路。第一是全身肌肉放松,讓重量掉到湧泉。第二是應用重量掉到地面所産生的地面反作用力來運動身體,這時體內液體會受到撞擊,也就是氣功的成因及功效,所以太極拳叫做“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第叁是身體要挺直,腰平直放松,臀部下墜,坐骨不晃動,只有大股骨的球狀關節來擺動大腿,走路時腳掌要平貼地、要松開手臂,讓它自然擺動,胸部、腹部放松。當你以湧泉爲使力點,全身所有的韌帶都松的,上半身文風不動,這種走法就像是腳趾頭在撥水一樣,感覺上像鴨子劃水,全身輕飄飄。這時候走路就非常地有效率,你的身體會很健康。

  最後是要輕便平底而且軟硬適中的鞋子,鞋底要有紋路,防滑;鞋底太軟,踩到凸凹不平的地方,腳會痛;穿太硬的鞋,像皮革的鞋底,又無法讓足踝、腳掌有運動的機會。我國的功夫鞋就是很好的鞋子。戶外禅要走在泥土步道上,泥土有一點點彈性,有點吸附的能力,這樣走起路來就會全身酥透,所有骨頭之間的韌帶都舒展開來。

  在做戶外禅的時候,要放松心情,愉快、閑暇,輕松地走著。走到一個程度,肌肉開始疲勞、不再用力,這時肌肉不再牽扯韌帶,韌帶也因而得以松了,走到後來全身都松透了。所以規劃戶外禅的時候,一定要安排相當程度的走路活動。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腦內藝術館》,作者塞莫•薩基是科學家,從視覺腦的生理作用來分析藝術作品。藝術家在點、線、顔料、筆觸上面做了各種嘗試與錯誤之後,讓自己腦神經得到最大的興奮;因爲這種興奮是全人類都感受得到的,當你欣賞他們的作品時,你的神經也受到刺激,你也得到那樣的美感。感應美學的基本成分,像顔色、形狀、動作的神經細胞,在視覺腦各有其定位,常常可以各自獨立運作,也就是說我們的視覺腦有很多獨立而且平行運作的單元。

  

  超越本能的行腳

  當我們行戶外禅,觀賞大自然時,實際上就是在訓練視覺,在刺激興奮腦子裏那些美學元素的神經元。你越接近大自然,腦子就越能夠感受美的所在,對大自然就會更加的喜悅,也願意常常到大自然去欣賞、去享有,更進而師法大自然之道,爲了讓大家享受而去愛護它。這樣的原理事實上可以用在聽覺等所有外在環境的刺激;連你的腦內意識的思維也是可以循這個原理建構的。

  整個戶外禅是融合了眼看四方、耳聽八方、用心行走……,心要緣于外或守于內?這是層級問題,先外再內,終于默照。戶外禅最有利于天人合一、無我、大地觀的建構,最終能慈悲于萬物。

  散步、漫步,人的本能;經行、行腳,卻是超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