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第叁章 世間果報
當新生命呱呱墜地、降生人間之時,善良、天真的人們總會祝福嬰兒的一生吉祥如意,嬰兒的母親更是對自己的骨肉傾注了無限的希望,甚至在孩子尚未誕生時就已爲他由裏到外、從小到老設計了一生的美好前景。然而幻想終究只是幻想,事事並非盡如人意,如果缺少叁世因果的遠程觀察,一般人在幻想重重破滅之後,少有不陷入失落、消沈之中的。于是有些人會怨天尤人,對這個世界充滿仇恨,以铤而走險來抗拒命運的“不公”;有些人一蹶不振,安于宿命而不圖奮發……
如果我們能夠停下追逐外物的匆匆腳步,聆聽諸佛菩薩的教言,認真思維因與果的關系,就會知道隨著業識的投胎,每個新生命都攜帶著過去世所有的業而來到今世。這些業幾乎決定著有情此生的一切:從內在的心理個性、生理狀況,直到外在生存的環境。過去世的業會在今世逐漸顯現出它的果報,即異熟果、等流果與增上果。如果今世沒有造重善或者重惡的現法受業,那麼今世所顯現的人生遭遇,幾乎都是由過去世的業感召而來。當然這一生的花開花落、雲卷雲舒便只能按著既定的時序次第顯現。懂得這些之後,對于人生我們不會有太多的狂想和失落感,能安于命運而不怨尤,會冷靜地分析導致今世缺陷的原因,從而斷惡行善,爲今生與來世的幸福創下生機。
以下依次分析世間的果報。
第一節 異熟果
根據經論的開示,造上品的殺生等十惡業,每一種業都將感生于地獄之中,造中品十惡業,每一種業會感生于餓鬼之中,造下品十惡業,會感生于旁生之中。
無論十不善業中的哪一種,如因嗔心而造,會墮于地獄中;如因貪心而造,會墮入餓鬼道;如因癡心而造,會轉爲旁生。
在十善業方面,行持下品善業會轉生于人間,行持中品善業會轉生于欲界天,在行持善業的基礎上如修四禅八定,會轉生于色界、無色界。
第二節 等流果
一 同行等流果
我們可以觀察:同一父母、同一家庭環境,但孩子卻性格各異:有的仁慈,有的殘忍,有的堅強,有的懦弱,有的開放,有的保守……這些個性在幼年時期、接受教育之前,就已經開始顯現。在興趣愛好、舉止言行方面也無不如此。是誰賦予每個幼兒與生俱來的個性呢?
佛在《百業經》中說:“因爲行持不善業的串習力,會延續于後世,也會依不善的業,而轉生作不善者。”當然,若行持善業,結果是相反的。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延續著過去世的習氣,習氣堅固難移的就稱爲性格。所以一舉一動、一念一行都不會無緣無故地産生,都是在以往業習的推動之下而作的。比如:牛呞比丘常作牛呞,乃因多世作牛,從牛轉生而來,所以今生仍有此習氣;一比丘雖已得漏盡通,但卻常自照鏡,因他多世作過淫女,從淫女轉生而來;目犍連雖已得神通,仍然常常戲跳,也因前世作過猕猴,從猕猴中轉生而來。
所以,如果前世是以殺生爲業的人,今世也喜歡殺生;如果前世是以不與取爲業的人,今世也喜歡偷盜……這都是由前世造惡業的串習力在今世顯現的同行等流果。再看動物世界,鹞鷹喜歡殺生,老鼠喜歡偷盜,惡狼凶殘,蛇蠍狠毒,鴛鴦淫重,豬牛癡鈍……動物各異的習性也是各自前世造惡業所帶來的。反之,善業所感召的同行等流果則是生生世世喜歡行善,並且善根不斷增長。
《百業經》中有一則公案:
一日,世尊到城中化緣。有位施主供養叫“拉達”的美食,不遠處的婆羅門子見後,飛跑到世尊前祈求:“給我吧!”世尊略作思索後對他說:“你先說“我不要”,然後我再給你。”婆羅門子迫不及待地照說後得到了世尊慈悲賜予的“拉達”。一旁的給孤獨長者見狀,立即勸婆羅門子:“世尊圓滿一切功德,施主供養世尊的食物,凡夫不能受用,假若你將“拉達”還給世尊,我可給你五百嘎夏巴涅3。”貪心的婆羅門子聞言喜出望外,馬上將“拉達”還于世尊,高高興興地到長者家中取了五百嘎夏巴涅。
回到精舍後,諸比丘請問:“世尊,以何因緣此婆羅門子貪心甚重,見諸食物都說“給我!給我!”?爲何世尊初時不給,令說“我不要”後再給?唯願開示。”
世尊告諸比丘:“此婆羅門子貪心甚重,千百世中無論見到什麼食物都說“給我吧!”,從未說過“我不要”。今天,以此因緣,讓他說一句“我不要”,將來山王如來出世時,他將以此善根于山王如來教法下出家,證得阿羅漢果。”
婆羅門子一次又一次地說“給我!給我!”,這種索取的心理和行爲一直不斷地重複,延續了好幾百世。在這一世,佛陀慈悲善巧地在他的識田中播下一顆善根種子,這種子只能在遙遠的未來成熟而轉化他的貪求心態。如果沒有佛陀的善巧度化,在無對治力的情況下,他的行爲只會隨著原有的習性一次次地重演,除了要長久地感受貪心所帶來的貧賤果報之外,不可能無緣無故就擺脫惡行等流的束縛。無數次串習只會引發日益堅固的惡性等流習氣,他的靈性將被這惡業的僵化慣性所埋沒。
在炮烙地獄中,有一幕這樣的情景:衆生由于強烈的淫欲習氣,看見地獄中的火柱都是美女。于是,情不自禁地緊抱柱子,熾燃的火焰將他們焚燒得昏死過去,但複蘇之後,仍見柱子爲美女,又奮不顧身前去擁抱,而後又昏厥在地,如是反複感受巨大的痛苦。
迷亂的惡習如此強烈,地獄衆生已經完全喪失了覺知,只有任憑習氣的擺布連續不斷地沖動,愚癡冥頑的可憐衆生何時才能迷途知返,截斷這惡性等流的循環之索呢?
不象惡道衆生只能被動地受業力的支配,我們已得人身,具有覺悟的能力,具有難得的聞思修行機緣,這時該好好反觀內照!自己的心理、行爲是不是也象婆羅門子和地獄淫欲衆生那樣,一直在反複加強著過去已形成的某種行爲習慣?如果此時惡行的等流習氣現前,我們不應再隨宿業繼續流轉,而應痛下鉗錘、逆流而轉,將過去的惡習扭轉過來,轉惡行等流爲善行等流。相反,如果善行等流習氣現前,就應隨喜自己,使善的等流不斷增上、堅固、發展。
二 感受等流果
站在山巅高聲一呼,山谷之中自然回聲響應。只要余音未盡,回響就不會斷絕。報應之理也是如此,在業還未消盡之時相續必感受現報、後報以及余報。如造殺生之業,剝切脔截、炮熬蚶蛎,飛鷹走狗射獵衆生,就會墮落在屠裂斤割地獄之中,因爲殺生的重業在地獄中窮年極劫備受劇苦。受苦完畢,又墮在畜牲中,作豬馬牛羊驢騾魚鳥,爲人所殺,不得壽終,還須以身肉償還殺債。在畜牲道中,又須曆經千生萬死。憑著微善,一朝得脫畜道而獲人身,由殺業未盡又有住胎而墮、出生即亡,或者十歲、二十歲就夭折而死的。這短命的惡報就是殺生的感受等流果。
依此類推,造作十惡業中的任一種,在叁惡道中受盡痛苦而脫身爲人時,因余業未盡,還需感受此種惡業的等流果報。佛經論典如是開示了十惡業的感受等流果:因爲殺生,感得多病、短壽;因爲不與取,感得資財匮乏且與怨敵共用;因爲邪淫,感得眷屬不調、妻不貞潔;因爲妄語,感得常遭誹謗、受人欺诳;因爲離間語,感得眷屬不和、眷屬鄙惡;因爲粗惡語,感得聞違意聲、語成爭端;因爲绮語,感得語不尊嚴、辯才不定;因爲貪欲,感得貪欲熾盛、貪不厭足;因爲嗔恚,感得損害于他或遭他害;因爲邪見,感得見解惡鄙、谄诳爲性。
相反,過去世的十善業會給今生帶來幸福圓滿。十善業的感受等流果是:
斷除殺生,長壽無病;斷除不與取,受用具足、無有盜敵;斷除邪淫,夫妻美滿、怨敵寡少;斷除妄語,衆人稱贊、心具仁慈;斷除離間語,眷屬敬愛;斷除惡語,常聽悅耳之語;斷除绮語,言語有力;斷除貪心,常滿心願;斷除害心,遠離損惱;斷除邪見,相續生起善妙之見。
第叁節 增上果
據說古代仁王執政時,天下百姓普皆行善,便有風調雨順、日月清明之瑞相。而到衆生惡業深重、天下大亂之時,往往流星飛殒、江河泛濫、饑馑災荒、瘟疫流行。人心即是天心,人與自然不可分割,本來就有著難以分離的密切關系。人類所造的共業直接決定著外在環境的狀況。生存的環境不會離開我們所造的業而另有其獨立存在的自性,它確實只是我們每個人所造的業共同疊加起來而在外部形成的結果。
曾經有位藏地的大成就者,在安住于深秘境界之時,通過手中的脈相即能得知何時將有日食的出現。當時許多人不信,最終他的預言完全得以證實,沒有絲毫的差錯。密乘時輪金剛密續中將世界歸納爲密時輪、內時輪、外時輪叁種,密時輪決定了內時輪,而內時輪決定著外時輪的運轉。真正有成就的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境界改變星際的運行,可使太陽定位于虛空之中。
現在就來看看我們的業是如何決定我們的生存環境的。
摧殘生機的殺傷業力反過來使得感生的自然環境中,所有的飲食、花果等都少有光澤和生命力,所結果實難以養人,反而促生疾病。由此因緣,生存于其中的無量有情都未盡壽量中道夭折。肆意掠奪、欺詐、竊取的不與取惡業會導致自然界植物果實鮮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土地上生長的莊稼常常遭受霜雹旱澇的侵襲,再加上蟲害,等待我們的只有饑馑的荒年。欲海橫流、邪淫增盛,不清淨的染汙業恰如其分地製造了泥糞臭穢、風雨惡劣、塵埃遍布的外在環境。妄語業則使得農作、行船種種的事業都不會興盛廣大,與人也不能和諧共處,人與人之間常常互相欺騙,多諸怖畏恐懼因緣。離間語破壞和合,導致人心的矛盾,這種業反過來使得大地高下不平、丘坑間隔、凹凸難行。而粗惡語出語不柔、唇槍舌劍,傷害人心,由此感生之地瓦石沙礫,粗澀難觸,而且所在之處枯槁幹涸,無有池沼河流,幹地鹵田,丘陵坑險,充滿了怖畏恐懼的因緣。绮語遭致的果報,則是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果,時不結實,未…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