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無量。地獄罪畢,投生爲梵志女,懷孕滿月之時,和丈夫回娘家,途中臨産,宿于樹下。不料丈夫被毒蛇咬死,婦人悲痛迷悶,待天已初曉,婦人手牽大兒、懷抱小兒哭著繼續前行。途中被大河所阻,沒有渡船,于是留下大兒,先送小兒到對岸,然後入水來接大兒。兒見母來赴水抱母,不幸被水沖走。婦人又回來抱小兒,卻見兒被狼叼去,血肉淋漓。婦人悲痛,肝腸寸斷。後于途中又遇一人,是父母的相識,婦人向他訴說自己的苦難,並問父母平安與否。對方說:“近日你父母家失火,全家都死于火災。”後婦人又嫁人,不久懷孕。一日將産,丈夫飲酒歸來,婦正分娩,無人開門,丈夫破門而入,喪心病狂,將婦毒打,又將産兒放入鍋中煮,強逼婦人吞食,婦人被逼無奈,強吞一口,當即痛入心肝,因此棄夫遠逃。到波羅奈國時,在一樹下歇息,遇一喪妻不久之人,遂與他結爲夫妻。才過數日,夫又命喪黃泉。依當地的國法,如果丈夫生時,夫妻相愛,夫死之後妻要爲夫殉葬,婦難免此難,又被活埋。恰逢群賊前來盜墓,因而得以生還。婦人自想:宿世造何罪業,竟如是連遭奇禍。聽說釋迦如來正在祗桓中,即往佛所,求哀出家。由于過去曾供養辟支佛飲食,發願修行,所以值遇佛陀,得證羅漢果位。
五 惡口
惡口的異熟果報是墮落叁惡趣中。
往昔佛在世時,尊者滿足去餓鬼界,當時看見一個餓鬼,形貌醜陋,令人汗毛豎立。這鬼的身體騰出熾燃火焰,並且口出蛆蟲,膿血流溢,臭氣熏天。有時口出火焰長達數十丈,有時眼、耳、鼻以及身體肢節放出火焰,長達數十丈,唇口垂倒,猶如野豬,身體縱廣達一由旬。他手自抓,舉聲嚎哭,馳走東西。滿足見此情景,問道:“你先前造何罪業,如今受此劇苦?”餓鬼回答:“我昔日出家,貪戀執著房屋,悭貪不舍,倚仗自己出身于豪門望族,常常出言惡臭,如見持戒精進比丘,往往惡口辱罵,所以受此報應。我今悔悟,甯以利刀自割己舌,長劫受苦,也不一日辱罵汙謗精進比丘。尊者如返閻浮提地,當以我今日的身形苦狀告誡比丘,善護口業,莫妄出言,見持戒人,應當宣揚功德。自我受此餓鬼身形以來,已曆經數千萬載,常受此苦,此後命終當入地獄。”說完之後嚎哭倒地,如大山崩,天翻地覆。這是由惡口的罪業感召的異熟果報。
惡口的等流果則是:從叁惡趣中脫生爲人後,常常聽到不悅意的惡罵聲,而且恒時心情煩躁,常遭衆人欺辱、擔驚受怕、心不自在,常遇惡友。同行等流果是生生世世喜歡口出惡語。
須菩提尊者出生于一個婆羅門的家庭。長大後,智慧顯露、聰明過人,但卻性情惡劣,見到人與畜生時,每每出口惡罵,這個習氣一直無法改掉,以至于父母親戚都很討厭他,不願與他接觸。後來須菩提舍家來到林中修行,在寂靜的山林中,看見鳥獸乃至風吹草動,他也心生嗔恚,始終沒有歡喜的心情。當時有位山神對他說:“你今日爲何舍家來此山林之中,既不修善有何利益?徒勞自苦而已。現有佛陀在祗桓中,有大福德,能教衆生修善斷惡,現今如去彼處,必能除你的嗔毒。”須菩提聽信此語,蒙山神之助,他被攜至佛陀前,求哀忏悔,聽聞佛法,最終豁然而悟,證得了初果。之後,由僧衆勸請,佛陀說起了他的宿世因緣。
賢劫迦葉佛出世時,佛的教法中有一比丘,常行勸化,一萬年中處處供養諸比丘僧。後來僧有少緣,竟不隨從,此比丘便出口惡罵:“你們像毒龍一樣狠心。”以此惡業,五百生中墮爲毒龍,內心常含嗔毒,觸擾衆生。如今雖然得生爲人,但因宿習未除,所以遇境觸緣,複生嗔心。
這是因惡語業的串習力,使他生生世世都喜歡說惡語的同行等流果。
在舍衛城境內,曾有一頭老野牛,它去飲水時陷入淤泥裏。舍利子尊者見後將它拽出,用手把它身上的泥擦得幹幹淨淨並爲它宣說了叁句法語,之後便離開了。老牛在對尊者生起信心之中死去了,後于舍衛城轉生爲一婆羅門子。因業力所感,他生來體態如牛,且長有兩個咽喉,還能反刍食物。長大後出家,最終證得了阿羅漢果。他即是所稱的“牛主尊者”。往昔迦葉佛時,他曾是一位博通叁藏的出家僧人。一次,看到一位年邁的比丘在慢慢悠悠地進餐,他就說:“你像老牛反刍一樣。”後來他得知老比丘是具功德者(聖者),便誠心忏悔,以忏悔力而沒有墮入地獄。但是,以其惡語等流果他在五百世中轉生爲牛,如今成爲最後有者時也是體態如牛。
與此類似的例子有:
曾有一位通達叁藏的比丘以博學多才而自居,他對其他比丘說:“你們就像牧童一樣。”因而于五百世中轉生爲牧童。
又有一位年青比丘看見一位老比丘跳過水溝的滑稽樣子,隨口便說:“你剛才的樣子真像猴子。”因而于五百世中連續轉生爲猴子。
又從前,有位長者妻,自懷孕後,身體臭穢,人們都不願接近她。懷胎期滿,生下一兒,連骨骸立,瘦弱憔悴,令人不敢目睹,而且身體沾有糞便。他長大以後,不願住在家裏,卻貪嗜糞穢不肯舍離。父母親友都深感厭惡,甚至不願見他。後來他被逐出家門,遊浪在外,常常吞食糞穢。人們見到他這種怪異的舉動,就叫他嚪婆羅。後來遇佛出家,證得羅漢果。
此生他顯現這樣豬狗般的下劣行爲,究竟宿世造了什麼惡業呢?
原來,久遠以前拘留孫佛出世時,他出家爲寺主,有數位檀越洗浴衆僧,完畢後又以香油塗身。在衆僧中有位羅漢,寺主見他,嗔心即起,口出惡言說:“你一個出家人以香油塗身,這和用人糞塗身有什麼兩樣。”羅漢聽後對他生起憐憫心,于是在他面前顯現各種神通。寺主見後,當即忏悔罪業。因爲惡口的業力,他在五百世中,身常臭穢,人都不願接近。又因曾經出家,且向羅漢忏悔,所以今生遇佛出家、得證聖果。
綜上所述之案例,可知惡業酬報來得驚人的准確,不會有一絲一毫的錯亂、空耗。罵人如老牛反刍,自身即于五百世中墮爲牛身;諷人以人糞塗身,自身亦五百世身常臭穢。如是種種惡口傷人,造業者自身非但得不到絲毫的便宜,反而變本加厲,需要加倍地感受苦果。
《四分律》中有一則頗有意味的公案:
往古時期,得刹屍羅國有位婆羅門,對所養的牛非常愛護,刮刷摩擦,精心護養。當時國中有一長者驅牛行走在城市的街道上,一路自唱自言:“誰有力牛願與我牛共駕百車比試高低,我與他賭金千兩。”婆羅門家的牛聽到吆喝聲,心想:主人晝夜精心喂養我,爲我刮刷摩擦。我應竭盡己力,贏取這千兩金來報答主人的恩德。之後,牛對婆羅門說:“您知道嗎?國中有位長者,今天宣言誰有牛願與其牛駕百車而賽,可賭金千兩。您可前往他家,說有牛可以比試。”婆羅門聽後即去長者家如是而說。于是兩人驅牛正式駕車比賽,時有多人在場觀看。婆羅門在衆人面前對牛說:“禿角!可牽!”牛聽到汙辱它的話,當即感到羞恥,不願出力競爭,于是長者牛獲勝,婆羅門輸金千兩。賽後婆羅門對牛說:“我這樣晝夜精心飼養你,以爲你會爲我盡力,勝過彼牛,沒想到你對我的報答是讓我輸金千兩。”牛很委屈,解釋說:“你在人前羞辱我,說“禿角可牽”,使我臉面丟盡,所以我不願奮力競賽。你如能改變態度,不以惡名形容我的醜相,可去對長者說:“能否再與我牛比試一場?這次可出二千兩金。””婆羅門對牛說:“這回莫再讓我輸金。”牛說:“你不可再羞辱我,要于人前贊歎我,說我好牽,端嚴,好角。”于是婆羅門又與長者再次比試,這次賽前,婆羅門在人前贊歎牛說:“我牛好牽,端嚴,好角。”牛一聽此語,精神振奮,結果競賽得勝,婆羅門贏二千兩金。
從這則公案可知,畜生亦有自尊心,受辱罵時尚感羞恥,不願盡力,何況人與人之間,如受惡語中傷,豈能不因心靈受到打擊而滋生報複之心?所以從衆生相處互感的報應來看,正如孟子所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反之亦然,罵人者人恒罵之,損人者人恒損之。這是由惡口傷人的業力必然回應而來的感受等流果。所以即便是旁生,如果我們能夠慈悲愛護它們,它們也會懂得報恩,如果以惡語傷害它們,它們也會伺機報複,即使當時力弱無法報複,但此怨恨之氣始終蘊在心田,若無對治,在未來世也必定會暴發出來。
與前述同理,在嚴厲的對境面前說粗語,果報極其慘重。這裏嚴厲的對境包括佛像、佛塔、佛菩薩、上師、僧衆、比丘、沙彌、父母等。
波斯匿王,引兵過祗桓時,聽到一比丘誦經,音聲甚妙。王頂禮白佛:“願能見誦經僧,施予十萬錢。”佛說:“當先給錢,然後可見。因王如果先見,絕對不會施錢。”于是波斯匿王先施錢,後見比丘。當他看見比丘容貌醜陋、異常矮小時,果然生起後悔之心。王問佛是何因緣,佛告訴他:“在迦葉佛涅槃之後,當時有王,起建一座塔廟,安排四臣督工,其中一人懈怠不勤。國王就責備他,結果他心裏憤憤不平,埋怨道:“這麼大的佛塔,幾時可以建成。”因爲對佛塔說怨言,他五百世中都轉生爲侏儒,身材極其矮小。工程完畢以後,他隨施一寶鈴挂于塔上,以此因緣,感得五百世音聲微妙。”
從前一人對著一尊斷指的佛像說“斷指佛”,沒想到他立即自指斷落。這樣的公案還有很多。所以我們不應對佛塔、佛像肆無忌憚地指手劃腳,看見佛像時,不能說佛像不莊嚴,只能說畫師的技藝有差別,否則會感受悲慘的苦果。
以下是對僧衆惡口辱罵的果報。
佛在世時,王舍城有位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長者妻懷胎十月,臨産之時,胎兒卻始終不肯出生。不久,其妻又有身孕,十月後生下一兒,而先懷子仍然住在右肋。這樣接連生下九子後,先懷子仍不肯出。後來長者妻生了重病,用各種湯藥來治療,都無起色,最終醫治無效而死。親人眷屬將她的遺體擡到墳間,請來大醫師耆婆破腹,結果取出一小兒,身體雖小,須…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