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明鏡論▪P18

  ..續本文上一頁肢難撐城郭之腹,夏月炎炎,冬日陰冷,碧水幹涸,綠樹朽枯……是誰將餓鬼衆生置于如此絕望的境地?真正的元凶就是我們自己的貪心,並沒有其他的作害者,這裏顯現的一切內身、外境的不悅意境界都是源于它的力量。

  看看外障餓鬼的遭遇:他們始終處在饑渴難耐的狀態中,四處尋覓食物,由于迷亂的顯現,有時看見遠方有茂盛的果樹林,于是滿懷希望地努力蹒跚前行,等到近前時,果樹已成一株株枯朽的焦木。諸如此類的情形時有發生,餓鬼的命運注定了他們無論怎樣曆盡艱辛尋找食物,總是徒勞無益,一無所獲。

  其實每個餓鬼時時都在渴求食物,但沒有福報的緣故,以這悭貪的業障永遠也不可能現前衣食豐足、所欲隨願的境界。否則,因果律即成錯亂,而這永無可能。所以要想超脫這個饑渴的餓鬼世界,只有向內淨除悭貪的業障,方有可能。想在外境上找出路,只是南轅北轍,必定無濟于事。

  在人間,貪欲者迷亂的心中同樣會浮現著種種美好的未來圖景,他們也因此而努力追求,爲了實現自己的欲望殚精竭力,然而當他們進入到現實的人生之中時,卻總是幻想破滅,希望變成失望。可歎世人不知一切安樂都由善業而來,如果沒有往昔福德的積累,則縱然是辛勤如山王,也難得點滴的受用。

  人的一生福報享受,多由宿業所定,豐約窮通,乃命中注定。縱似運用智謀得來,也是時運已至,並不是依此智謀而另有所獲。又貪心妄求,不但無益,且依此貪心惡業反而折福。所以孟子說:“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佛在世時有個薄福的婆羅門子,十二歲時,父母把他逐出家門,遂行乞食。一日來到袛桓。佛慈悲地爲他摩頂,頭發即落,袈裟著身。佛爲他取名爲羅旬踰。當時共有五部僧,每出分衛5,羅旬踰所在部往往空缽而返。佛敕比丘分食與他,這樣多次,目連心想:這樣比丘僧都不得食。佛知其意,便與舍利弗一起,使目連和羅旬踰一起,這樣各分爲一部。佛告目連:“我所在處,你不能來。”目連遂與羅旬踰同行,正欲所至,卻見佛與舍利弗恰好在門口,如是曆經五百億國,終不得食。

  目連暗想:“我于今日,定不得食。”此時羅旬踰饑餓至極,就在恒河邊停下來。目連即到佛所,佛缽中尚有余食,就給目連。目連說:“我現在饑餓至極,吞下須彌尚不飽腹,僅此少飯,怎能飽足?”佛告目連:“但食此飯,勿憂不足。”目連隨即吃飯,飯食已飽,缽中卻不見減。舍利弗當時挂念道:“羅旬踰現在仍未得食,一定非常饑苦。”于是白佛:“願乞余飯與羅旬踰。”佛即告言:“我並非吝惜此飯,但羅旬踰以宿業果報不應得食。你如不信,可以給他。”于是舍利弗拿飯給他,羅旬踰得後剛想進食,缽卻入地百丈。舍利弗以道力將缽找到還給羅旬踰,羅旬踰正欲進食,又不慎缽覆將飯撒于水中。這時羅旬踰還坐,定心自想:“我每次與比丘同去乞食,都只能空缽而返。佛賜飯給我,又缽覆飯撒,這都是往昔的罪報,應當承受。”此後羅旬踰思維,結解垢除,得羅漢道,隨即食土而般涅槃。

  羅旬踰在過去維衛佛時,常懷悭貪,不肯布施。一次正當吃飯,羅旬踰脫衣布地,恐怕飯粒掉落。有沙門經過其分衛,對羅旬踰說:“當以何相與?”羅旬踰便以手捧土給沙門,沙門祝願說:“如是愚癡,故當使你早得度脫。”從此久遠,輾轉生死,直至今日,凡是所在之處,都無從得食。今日得道,仍食土而涅槃。

  唐長慶初,新平尉裴璞已死,其外兄華元正客往隴右,路遇到武吏,騎從甚衆,原來是裴璞。華元驚喜道:“兄已離人世,何以仍膺武職?”璞答:“我任西川刷掠使,專門司管世間財産的盈縮,世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何況財産?陰司所籍,世人所獲均有限量,越限則被刷掠。刷掠的方式或自耗費,或遭橫事,或經商折本,或疾病消散,諸如此類都由我刷掠所管。世間農夫勤勞求粟,商人勤作獲財,士勤作得祿,其實只得本分所有,並不增本分所無,如不勤怠懶,連本分也會一並失去。今日你我相遇,也是前定,合計應得白金二斤,如過量給你,又當被掠,所以不敢厚待你。”說完隱沒不現。

  人道之中本已具足六道的境界,不過受報的輕重不同而已。且看下面人間餓鬼的悲慘遭遇。

  佛在世時,舍衛國有位難陀長者,巨富多財,擁有金銀珍寶、象馬車乘、奴婢仆使、服飾田業,均不可限量。一國之富也無過于此。但難陀雖然處身豪富卻無信心,悭貪嫉妒。難陀家門閉七重,他告訴守門人凡是來乞者一律不許入內。其家中庭的上方,安有鐵疏籠,惟恐飛鳥啄食谷米。又在四周壁牆下,以膠泥塗抹,防止老鼠穿穴,傷損財物。難陀膝下只有一子,叫栴檀香。臨死前,他囑咐兒子:“我病已無法治愈,我死後,所有的財寶不可浪費、損耗,莫給沙門與婆羅門。如有乞兒前來,一文也莫施舍。這些財物足供七世之用。”說完即氣絕身亡。此後,難陀投生在舍衛國一個旃陀羅的家中,生時即雙目失明。母親眼盲,生他時想:“如果是男兒,我今目盲,日後還靠我兒扶侍。”當聽到産兒眼盲時,盲母倍感悲傷,泣而說偈:“子盲我亦盲,二俱無兩目,遇此衰耗物,益我愁憂苦。”

  當盲兒養至八九歲能走路時,盲母交給他一根柱杖和一具食器,並說:“從今往後,你該獨立乞討爲生,不要再呆在家裏。母親與你一樣盲目,也靠乞討來濟余生。”盲兒從此離家乞討。一日,他來到栴檀香家的門外。當他立唱盲兒乞討時,守門人頓時嗔心火起,把他甩入深坑,結果左臂摔折。接著,又是一頓痛打,直打得盲兒頭破血流,所乞之食撒了一地。路旁有人看見,十分可憐他,就去告訴盲母。盲母得知後匍匐柱杖趕來,將盲兒抱于膝上,問兒:“你作何事,遭受此苦。”盲兒告母:“我剛才到栴檀香家乞食,遇上惡人將我擲坑痛打。”

  當時佛見此事,教誨阿難說:“災禍!災禍!難陀長者命終投生爲盲婦之子,生盲無目,看他昔日的家業,豪富無量,象馬七珍不可稱計,如今還能親自受用嗎?難陀長者因爲悭貪,今生受此盲報,從此命終將墮阿鼻地獄。”

  難陀長者是一個十足的守財奴,一毛不拔,悭吝成性。爲護己財,他用盡心機,嚴密防範,當然使得外賊不能損害自己,可惜他不知道心中另有個煩惱賊——悭貪,使自己由一代巨富轉世而淪爲極其貧賤盲兒,最終墮入阿鼻地獄。所以在這個世間,真正的怨敵是我們內心的叁毒煩惱!

  九 害心

  從前有一條蛇,頭尾相互诤競。尾對頭說:“我應爲大。”頭說:“我有耳能聽,有目能視,行時在前,所以我該稱大,你無此能。”尾說:“我令你去,你方能去。如我不去,以身體繞木叁匝,如此叁時不斷,你不能去覓食,必定會饑餓垂死。”頭對尾說:“請你放我,以你爲大。”尾聽其言,即時放之。頭又對尾說:“你既爲大,我隨你前行。”結果尾在前爬行,不過數步,即墮入大深坑而死。

  凡夫亦是如此,因爲俱生以來對自我的執著,且由此對金錢、美色、名聲、地位等執爲我所擁有,這樣妄執人我,心不平等,便産生了自愛、自利的私心。當他人、外物觸及自身的利益時,由于執我、自愛,便會損人護己,這就是害心産生的根源。由保護自我引生的一切害心惡行,爲時不遠必定會把自己推入痛苦的深淵。

  下面是幾則害心的現世報應。

  李士衡,奉使高麗,俞英任其佐助,士衡將所得的禮帛全數都委付于俞英。俞英恐船過海,風浪浸濕,就將士衡的行李全部放在船底,而將自己的行李蓋在其上。不料,途遇大風,舟人令減負載,俞英倉猝之中將自己的行李信手抛入海中。風定之後,俞英檢點行李,發現所棄都是己物,而士衡的行李因在船底,結果完好無失。

  宋李緒,主持永安軍。當時大盜方起,李緒恐怕禍及己身,就詭薦朋友範鉶代替自己。于是範鉶主持永安,李緒得以離任。後來範鉶舉家被盜殘害。不久,李緒調赴臨安,路逢寇賊,合家均遇難而亡。

  人生所曆之境往往安危難測,舍危就安本是人之常情,但在人我利益的關頭如果只知保護自己,而不惜危害他人,則殺機已經潛伏于心,由此害心可以無所不作。然而安危之機,如環周轉,到底凡情難測,所以本欲自趨保身之處卻往往反至于殺身險地。

  又執己愈深,心量愈狹,不甘人後,競爭心強。一旦他人勝過自己,便會生起難忍的嫉妒心,由此發展,害心即生,時刻欲置對方于不幸,以舒心頭壓抑之怨氣。

  宋宣奇英,性格險惡,鄰人造屋將成之際,宣因嫉妒,深夜前往其屋斷其柱腳。不料梁墜壓宣而死。

  昔日世尊,因地曾爲象王,心願弘遠,每以普慈拯濟衆生,誓願得佛,當度一切。象王率五百眷屬,時有二妻。一次象王于水中得一蓮花,色澤甚妙,就以花惠予嫡妻。嫡妻得花欣喜問道:“冰寒尤甚,如何能得此花?”當時小妻嫉妒難忍,發惡誓道:“我定要以重毒鸠殺你?”小妻因此結氣身殒,魂靈感化,爲四姓女。因她姿色超絕,聰慧博識,能仰觀天文、明時盛衰,被國王聘爲夫人。夫人來時即陳述治國之政,令王歡喜,故王每言辄從。一日夫人說:“我作夢看見六牙白象,心想要此象牙,以作珮玑。王如不依我,我即死在王前。”王見夫人憂郁不喜,即請議臣四人,令尋象牙。後議臣尋得一射師,言其先父曾見六牙白象,但路遠恐難得到。議臣聽後,知此人知之。王于是帶他到夫人面前,夫人說:“你一直前行叁千裏,入山約行兩日,即可到達象地,你可在道邊作坑,剃去須發,著沙門衣,如此埋伏于坑中射象,而後截取其牙二寸,攜之歸來。”

  射師奉命,來到象地,先即射中象王。見象師著法衣、持缽于坑中安住,象王低頭說:“和南道士,因爲何事要索我命。”象師答曰:“欲得你牙。”

  象王說:“我痛難忍,速取牙去,勿擾我心,令我生起惡念。我見念惡者,死入惡趣。而懷忍…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