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明鏡論▪P23

  ..續本文上一頁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

  爲了幫助弟子解脫世間塵境的束縛,使身心得以放下而趨向禅觀智慧,佛製頭陀7之行,其行即:(1)住阿蘭若(寂靜處);(2)常行乞食;(3)次第乞;(4)日中一食;(5)節量食;(6)過中(正午)不飲漿;(7)著糞掃衣;(8)但叁衣;(9)冢間坐;(10)樹下宿;(11)露地坐;(12)但坐不臥。出家行人依頭陀行可離欲出塵,抖擻身心專志向道。從此之後,叁衣一缽、露宿空桑、日中一食,便成爲解脫者清淨離欲生活的風範。而後代祖師立志行道,均遵奉佛教,自奉儉約,超脫物累,惟以道業爲重。

  佛鑒禅師談及先師行誼時說:“先師節儉,一缽囊一鞋袋,百綴千補,猶不忍舍棄。曾說:此二物相隨我出關,已十五年矣,豈肯中途棄之。時有泉南吾上座,送一褐布綴,自言此衣自海外得來,冬服則溫,夏服則涼。先師說:老僧寒有柴炭紙衾8,熱有松風水石,蓄此何爲。最終競謝而不受。”

  妙喜禅師說:“節儉放下,乃修身之基,入道之要。曆觀古人,鮮有不節儉放下者,年來衲子遊荊楚買毛褥,過浙右求紡絲,得不愧古人乎?”

  真淨禅師住持建安保甯寺時,王安石以素絹供養。禅師問侍者:“這是何物?”答曰:“紡絲羅。”真淨問:“何用?”侍僧答:“能作袈裟。”真淨指所穿布伽黎說:“我平常披此,他人見了也不會嫌惡。”即令送入庫司估賣供衆,其不事服飾如此。

  方會禅師初住楊歧山,老屋敗椽,僅蔽風雨,適臨冬暮,雪粒滿床,師終不以寒苦動其心。衲子中有志誠發心的,願化募爲師修造。會禅師不允,說:“我佛有言,時當減劫,高岸深谷,遷變不常,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汝等出家行道,做手腳未穩,已是四五十歲,豈有閑工夫,營事豐屋。”明日上堂,師曰:“楊歧乍住屋壁疏,滿床盡撒雪珍珠。縮卻項,暗嗟籲,翻憶古人樹下居。”

  如是絕意名利,放舍身心,自然心入于法,惟精惟一,與道日親。佛雲:“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道人平日離欲寂靜,萬緣放下,最終而能徹悟心源,生死自在,脫化如遊戲,亦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

  唐通慧,叁十出家,入太白山不帶糧,取給草果,渴則飲水,息則依樹,坐起禅思。經于五年,一次以木打塊,塊破形銷,廓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被,所穿麻鞋二十載未換,布納重縫,冬夏不易。

  後周行因,隱居于廬山佛手岩。每當夜闌之時,一鹿一山雉棲遲于石屋之側,溫馴如伴侶,人獸相處,殊無疑怖。行因平生不畜子弟,有鄰庵僧作師侍者。一日師對侍者說:“卷上簾,吾欲去!”簾方就鈎,因下床行數步,屹然立化。

  行因法師一生清氣逼人,臨終如是潇灑,心無一絲粘著,豈非亦得力于平時離欲之功夫?

  (九)慈悲心

  在這個充滿缺陷的世界中,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人們都身處在各種身心的疾苦之中。衆生隨著業力轉生爲人,有著俱生的報障,避免不了生死病死的痛苦,又由無常業力,難免天災人禍、子散妻離的降臨。面對衆生饑不得食、寒不得衣、少不得養、老不得安的困苦,我們應該發起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慈悲心,由此心推動,應盡己之心,竭己之力,矜孤恤寡,敬老憐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少者得養、老者得安。

  如是生起慈悲心利人濟世有何功德呢?

  無須說真實行持菩薩行,即使生起一念慈悲之心,功德亦不可思議。經雲:“生一慈憫心,較施諸衆勝。”《因緣品》雲:“每月千供施,連續百年者,不及慈衆生,十六分之一。”又雲:“每月千供施,連續百年者,不及憫衆生,十六分之一。”

  從前有母女二人渡河,爲水所溺,母親想如女兒能得救,我被水沖走也可以。其女也生如是之心。結果二人都因一念慈心而生天上。

  晉太元中,京兆人張崇,素奉佛法。苻堅兵敗之後,長安百姓有千余家,將南走歸晉,被鎮戍擒獲。當時欲將男子殺絕,而搶虜女人。張崇也被縛,手足被上鐐铐,下身埋于土中。次日將被人馳馬射擊,以供娛樂。崇自計必死,唯以至心念觀世音菩薩,夜半鐐铐忽自破,身體從土中湧出,遂乘夜潛逃,但腳已疼痛至極,乃複稱大士名,至心禮拜,以一石置于身前而發誓願:我欲過江東,向晉帝陳訴冤情,盡救今日所有遭虜的女人,如能滿願,此石當分爲二。祈禱完畢,投石于地,石果裂開。張崇至京師陳白此事,晉帝悉加撫慰,已被掠賣者,都贖買而歸。張崇一念慈悲,濟急救難,其心極其精誠,故能感應金石爲開。

  經稱八種福田,看病第一。阿底峽尊者說:“若對遠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邁的父母等慈愛行事,則與實修空性大悲藏相同。”昔日世尊親自服侍病比丘,以身垂範教育後世弟子。

  高庵禅師住雲居時,每聞衲子有病,則令送延壽堂,師乃咨嗟歎息,如病出于己身。師早晚親臨問候,以至親自煎藥煮食,每次給病人食前,先自嘗,如未嘗則不與。遇天稍寒,禅師撫病人背問:“衣不單薄?”遇時暑熱,即觀病人臉色說:“是不是太熱啊!”不幸不可救而死的,不問其衣缽有無,常住盡禮津送。

  四方智識之士,敬重高庵爲人之高妙。當師告退雲居過天臺時,衲子隨從而去的有五十多人,或有不能同去者,與師流淚告別。師盛德巍巍,足以感人如此。

  禅師見人病苦,如自身受,推己及人,一片慈心,關懷、照顧病人,每事躬親,無微不至,以一代祖師之風範,故能感得退後衲子景從及如子戀母依依不舍之真情。

  唐智寬,常誦維摩經和戒本,感得天神繞房。寬天性慈惠,歡喜瞻視病人。不論道俗及遠道近鄰,凡無人護理的,即將其擡到房中,躬自護理。有患腹癰的,膿不能出,寬即以口吮吸,病人因此而得痊愈。後來袅感作亂,借故逮捕寬大師,將其流放西蜀。發配之時,錢財衣帛一概不受,唯以一驢馱經。

  途中遇一僧寶,腳傷臥于道旁,寬即舍驢給他乘,自擔經籍。時逢歲儉,寬大師煮粥給他喝,又脫己衣給他穿,凡己厚用,或割或減,且滿懷悲憫,勸導他念佛。

  西藏朗日唐巴大師曾有名句“失敗虧損我取受,一切勝利奉獻他”,這種痛苦歸己、安樂施人的慈悲心,可以成就廣大的福德而淨化我執業障。世間善士能如是吃虧讓人者,必深積陰德,末後得以貴顯,也是因果一定之理。

  宋紹興中,廬陵周必大,監9臨安和劑局。當時不慎失火,火勢蔓延焚及民房,典守吏由此當論死罪。周即問吏:“假使失火是官之過失,應得何罪。”吏答:“不過革職而已。”必大遂自誣服罷官,吏得以免死。必大歸家,拜見父翁。翁因其官職被免,心中不快。時值大雪,童子在庭院打掃,忽憶起昨夜曾夢掃雪迎宰相,因而挽留而善待必大。後必大中博學宏辭科,曆官至宰相,封益國公。

  爲民官者,舊時稱爲“老爺”,即百姓父母官之意。既然身爲百姓父母,就應體察民間疾苦。父母唯其疾之憂,必定夙夜憂歎,心心念念惟願愛子得離病苦,甯願自己受苦,不願愛子有片刻不安。若爲官者能以萬民爲子,民有一疾,則必施以一救濟之法。如此盡心竭力,慈祥爲民,承其福澤,則人民幸甚,自己也將名垂青史,留芳百世。

  太倉黃建安,見蘇州松江兩郡,百姓困于浮稅,常自憂思。每日晨興禮佛,必定叩天禱告,祈求豁免兩郡浮糧。又不遺余力,呈示民情于當事,時人都笑其多事。庚寅午秋,建安患病,入冬病情加劇。至十一月晦10,已經數日水不沾唇,當夜五更,忽夢帝君傳其到丹陛,帝君示谕他說:“你數久當命終,因爲志誠懇切爲民減糧,所以延你壽算。”遂口授一教敕。經叁次傳誦,而後記憶。待建安睜眼驚視,才知身在床榻,而精神忽覺健旺,舊病頓若捐除。後建安謝絕世事,長齋學佛,又過數年,無疾而終。

  人間孤兒寡母,最爲孱弱可欺。見人無依無怙,如風中衰草,我們應有矜恤憫憐之心,盡力扶助,爲其排憂解難,送去溫暖。即使沒有力量。資衣給食,也當心存恻隱,善言寬慰。

  宋範文正公(範仲淹),主持越州,有孫居中攜家客居于此,後死于任中。孫家子幼家貧,難以歸回故裏。範公以自己的俸祿,爲孫家備船,且派下吏送孫家眷屬返鄉。臨行之時,範公作詩一絕,告訴下吏:“過關津11之時,但以吾詩示之。”詩雲:“十口相依泛巨川,來時暖熱去淒然,關津不用詢名氏,此是孤兒寡婦船。”由此孫家得以平安歸家。

  如是斷除害心,行持慈悲,則能給世界帶來溫暖,凡與自己接觸的人都會舒心悅意,得到慰籍。而慈悲的生起,也使自己處在純淨的歡喜之中。因爲慈悲施以無畏,使自心得安穩,于一切處都無所畏懼。《因緣品》雲:“何人無害心,憐憫衆有情,慈愛諸衆生,彼永不生怨。”此生命終,也將感受天界的大福報。如經雲:“慈心不損惱,無有害心者,不傷諸有情,彼士趨善趣。”

  (十)正見

  當相續中遣除了邪見,對因果生起了如理的正見,就會以正見來指導自己一切身語的行爲,謹慎細致地取舍善惡。如是恒時行持善業、斷除惡業,善業的習氣深植于相續,使我們生生世世之中,不會業際顛倒,正念分明,善心善語善行油然而發,對一分戒律也將極爲重視,內心恒時向往出家清淨之行,有視上師爲真佛的清淨心,恭敬善知識,對聞法欣樂歡喜,恒常生于正法興盛、善友雲集之地。由此正見將不會墮落惡趣,暫時轉于天界獲得吉祥圓滿的增上生,究竟往生清淨刹土,成就無上菩提。如經雲:“業及業異熟,誠信此二者,受持正見者,彼士趨善趣。”

  第六節 圓滿人身

  依叁世因果之理,我們知道生命不僅僅局限于一生,還有後世以及無盡的未來世。由于生命無始無終,現在不過是因緣聚會的一點,未來有無限的不可能性。遵循因果的正道,我們現在就能積…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