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明鏡論▪P24

  ..續本文上一頁極地種因,創造自己的未來。既然如是因必生如是果,那麼只需現在種下圓滿的善因,將來必定會産生圓滿的樂果,創造未來的主動權就在自己的手中。我們不應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應放遠未來,看看如何前進,才能更加徑捷地證取圓滿的果位。

  人身是修行的所依,人身是否圓滿決定著修行的速度與成果。因爲宿世種因不夠圓滿,有著種種缺陷,甚至夾雜了許多惡因,所以我們今生雖得人身,卻有著先天的不足,雖然也在菩提道上發心起行,因爲人身的功德沒有圓滿,在自身業障和外在違緣的幹擾下,使得修行進步緩慢甚至中途退轉。這就象要度越波濤洶湧的海洋,航船的質料、性能至關重要,它決定著航行的順利與否。在航行中必然有著前進的阻力,如果航船的動力不足、部件質量不合格等等,有著自身的缺陷,加上風浪等外在的違緣,便會導致航行延滯或者中道停止甚至船毀人亡的後果。所以不要急于求成,在准備工作沒有圓滿就緒之前,就倉促貿然起航,這樣欲速不達,反而延緩了到達彼岸的時間。我們應當著眼于種因,使因地圓滿,因圓必定果滿,這是必然的道理。古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漁船與巨輪同樣在海上航行,速度卻有天壤之別,如以巨輪運載,必能速達彼岸。所以當務之急,應是創造圓滿的人身之器。

  由前因果之理可知,如果能斷十不善業,必定可得善妙所依的人身,但僅此尚不夠,不能算是修道最殊勝的身器,所以還需更上一步,努力成就圓具德相、堪修一切種智的圓滿人身。如以此爲依,則修道的進步非余可比。而要得圓滿的人身,不僅需要斷惡,還需在斷惡的基礎上勵力修持相應的殊勝善業。

  以下從異熟功德、異熟果報、八因叁緣叁個方面來分析圓滿人身。

  一 圓滿人身的異熟功德

  此中分八:

  1、壽量圓滿:由宿世引業,感得長壽且能如引安住。

  2、形色圓滿:由于形體、容色的善妙,容貌殊妙;由于六根的健全無缺,衆所樂見;由于縱橫比例協調,形量端嚴。

  3、族姓圓滿:即生于世間敬重、共同稱贊的高貴種姓中。

  4、自在圓滿:具有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有大僚屬。

  5、言信、威肅圓滿:凡有言教,爲衆人所信奉。由于身語不欺于人,所以人皆信任,且于一切诤訟斷證,堪爲公正之量。

  6、大勢名稱圓滿:具有廣大的名聲、極美的稱譽,即對于慷慨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的品德,由德之感召,成爲大衆所供養之處。

  7、丈夫性:指成就男根。

  8、大力具足:指由宿世福業之力,色身少病或全無病,于現法緣能起大勇悍。

  二 圓滿人身之異熟果報

  如前人身的每一圓滿之相,能相應地出生殊勝的果報:

  1、因爲壽量圓滿,長久住世,所以依靠自利利他之行,在長時間內,就能積集增長無量的善根。

  2、因爲形色圓滿,相貌端嚴,所以大衆見生歡喜,內心鹹共歸仰,聽從教授。

  3、因爲族姓圓滿,出身高貴,所以凡有勸教,衆人都會無違奉行。

  4、因爲自在圓滿,故能以布施來攝受有情,令其根器成熟,堪爲所化。

  5、因爲言信威肅圓滿,語不欺诳,人都信受,故能通過愛語、利行、同事,有能力攝受有情,速令成熟。

  6、由具大勢名稱圓滿,所以他人的一切事業常能作其助伴,由此使有情生感恩圖報之心,樂從其教。

  7、因丈夫之性,堪爲一切殊勝功德之器:即由欲樂勤勇,堪爲一切事業之器;由智慧廣博,堪爲思擇所知之器;依丈夫性,在大衆之中心無所畏,且與一切有情同行、交談、受用,或住屏處,都無嫌礙。

  8、因爲大力具足,故能擔荷自利他利之事業,都無疲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叁、圓滿人身之異熟因緣

  爲了現前上述八種德相、獲取殊勝果利,必須從現時起精進成辦八因叁緣。

  (一)八因

  1、壽量圓滿之因:對于有情生命不作傷害,且遠離傷害的意樂。如雲:“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衆生,則當得長壽。承事諸病人,善施醫與藥,不以扶杖等,害衆生無病。”

  2、形色圓滿之因:應惠施燈等光明以及鮮淨衣物。又雲:“由依止無嗔,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當感妙同分。”

  3、族姓圓滿之因:應摧伏傲慢之心,在尊長等恭敬對境的面前,勤作禮拜等;又對他人常行恭敬,自處卑下,猶如仆使。如此能感尊貴的果報。

  4、自在圓滿之因:當人前來求乞衣食等物之人,應常行惠施。即使不來求乞,也應主動作饒益;又對困苦之人以及功德田,何者缺乏資具,即應前往供施。

  5、言信威肅圓滿之因:勵修口業,斷除四種不善之語。如能不說妄語,不粗口罵人,不挑撥是非,不說無義語,自然言論日趨威肅。

  6、具大勢名稱之因:應發宏願,自己于後世能修種種功德。且對叁寶、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常修供養。

  7、具丈夫性之因:應欣樂大丈夫身所有的功德,厭棄婦女之身,深見女身的過患;對樂女身者,遮止其欲樂,對將失男根者,令其得以脫免。

  8、大力具足之因:他人不能作時,應主動代人作,可共同合力成辦時,應主動作其助伴;此外須惠施飲食。如此能感大力具足。

  (二)叁緣

  由以上八因能感得八種異熟果,但得果之後不一定能依此而入于善道,或有反以此而造惡的,爲了防止以八果來造惡,所以應再發願,加上圓滿的叁緣,即在相續意樂、身口加行以及對境方面都能清淨、圓滿,這樣始能感得殊勝的異熟。

  1、心清淨

  觀待自己有二:指修每一因所有的善根,都回向于無上菩提而不希求人天異熟果報;又意樂至誠猛厲而修諸因,即以純厚意、決定意猛厲修善。。

  觀待他人有二:見行同法者(即自行施,他亦行施,爲同法者),對于上中下叁品,斷除嫉妒、比較、輕毀,勤修隨喜。假如不能如此而行,亦應日日多次觀察他人所作之事,見賢思齊。

  2、加行清淨

  觀待自己:指對于八因,長時間內不間斷、殷重而作。

  觀待他人:對未受正行的人贊美令受,對己受行的人贊美令喜,恒時如此不間斷,安住不捨。(他人未修八因,贊歎引導他修;他人已修,贊歎使其增上。)

  3、田清淨

  由以上兩種意樂加行,能出生衆多微妙果,故對境等同妙田。

  

  第四章 苦集滅道

  如果世間的人天安樂是永恒、究竟的安樂,那我們就沒有必要出離這個世間,去尋求真正的解脫。象夏日盛開的鮮花只是一時的絢麗,轉眼即變枯萎一樣,一切世間的安樂都只是短暫的顯現,並不久長。因爲叁有世間的一切生命都是在業和煩惱的推動之下,毫無自在地流轉,所以縱然得生人天善趣,也只是有漏善業福德力的暫時住持,其力量終究有限,一旦勢力窮盡,必然福極禍生,仍需隨著往昔罪業的現行而下墮。永嘉大師《證道歌》雲:“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經中說,這就象人從懸崖上墜下,在未落地之前,雖然沒有現前墜落的痛苦,但其最終的結果惟以痛苦而告終。所以暫時住于人天善趣,如同坐在欲燃的積薪之上一般,不久必定燒身。經上又說這是叁世冤,因第一世行善修福,第二世得到人天福報,待福報享盡第叁世即墮惡道。所以與造惡者直接墮落相比,不過晚一步而已。

  既然世間的本性惟有痛苦,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止息痛苦得到真正永恒的安樂呢?

  當年悉達多太子雖然極享人間的榮華富貴,若不出家,可成轉輪聖王,王于四天下,但當太子出遊四門,見到了人間生老病死的現相,而且這四大苦又是每一個生命無法逃避而必須要一一經曆的,如果人生是圓滿的話,爲什麼還會有這些痛苦?它從何而來?太子因而生起了厭世之心,決志出離,求無上道。當悉達多太子覺悟了生命的實相,止息了一切痛苦後,便來到鹿野苑,爲五比丘轉四谛*輪。從此之後,一條通向解脫的光明大道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佛在初轉*輪時,告訴我們:“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爲了增強我們的信心,佛以親證的境界爲我們印證,佛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第一節 安立四谛的次第

  佛陀安立苦集滅道四谛的次第有著甚深的密意。四谛之中,苦爲世間之果,集爲世間之因,滅爲出世間之果,道爲出世間之因。

  或有問曰:既然集爲因,苦爲果,爲何集在苦之後?

  答:因爲如果我們不認識這個叁有世間的真相惟是痛苦,就會顛倒地將世間所謂的圓滿執著爲安樂,既然是安樂,何必要出離,這樣就不能發起真正希求解脫的心。出離心的根本既然斷絕,如何能趨向解脫?所以首先要揭示世間真實是苦,無有安樂,將世間痛苦的面目再再地揭示出來,才能觸動內心,因而最初先談苦谛。

  此後,自見墮于苦海之中,則于苦海之中希求出離,便見此苦必須息滅。然而如果不能認識痛苦産生的根源,不在因上止息,痛苦終究不會息滅。所以接下來就要尋找痛苦之因,故于苦後宣說集谛。

  尋本溯源,我們知道痛苦由業産生,而業又是以貪嗔癡煩惱而發起,煩惱的根本乃是我執,這樣便明白了集谛。

  既知集谛,若見我執亦能息滅,就會欣慕寂滅我執的解脫境界,因而誓願現證息滅痛苦的滅谛,故于集後宣說滅谛。

  又有問曰:既然了知世間是苦,則應苦後直接宣說滅苦之滅谛,爲何苦後必須宣說集谛。

  答:因爲爾時雖有求解脫之心,但仍未明了衆苦之因,沒有見到苦因定能遮止,所以對于解脫,不能定執爲所應得,定當證滅。

  既欲求證滅谛,則應尋求以何方法,如何進趨,如是自然趨向道谛。所以道谛最後宣說。

  在《寶性論》中以比喻說明了四谛的關系:如同生病時要知道自…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