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明鏡論▪P25

  ..續本文上一頁己在病中,才會渴望病愈的健康,又應找到病因,才知治療應從何處下手,既知病因,就要生起信心,定要得到康複的安樂;由此發心,會積極主動地依止醫藥。此喻說明了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的安立之理。

  在四谛*輪中,佛陀扼要地將一切生死流轉與生死還滅的道理總攝無余,一切世間生死流轉的因果攝于苦集二谛之中,一切出世間出離生死的因果攝于滅道二谛之中。所以四谛總攝染淨兩重因果,是修行之總綱。故應隨順佛語依次第而趨入。

  如果我們不能真實思維苦谛,深刻地洞察到世間的痛苦真相,那麼厭離心無由生起,求解脫只成一句空話,凡是所思所行仍將成爲集谛。如果我們沒有善加思維集谛,不能明確生死的根本乃是惑業,這就好象射箭沒有瞄准鹄的,不論發射多少都成徒勞無益。如是所行不是能得解脫的安樂正道,卻妄自爲是,南轅北轍,如何能得解脫之果?

  第二節 苦谛

  以出世聖者的智慧來觀照,在整個叁有輪回的境界裏,不論是超升于梵天,還是墮落于地獄,或者轉生爲人,爲業力所支配的生命無法避免輪回的痛苦。在生命流轉的過程中,每一刻每一處都與行苦相伴隨,因爲這種痛苦的本性在名言之中真實不虛地存在,所以把它叫做苦谛。

  我們從人道開始再延展到六道一切生命的境界,深深地觀察有情生命的苦樂真相。

  一 人生之苦

  (一)生苦

  上一世死亡之後,即受中陰之形,隨引業牽引,見父母交合之境,一念染心便投入母胎。從此需要感受胎獄十月的痛苦。這是一個無比穢濁、惡臭、黑暗、逼迫的環境,母體充滿了無量的不淨之物,在胎兒的周圍同居著成千上萬的蟲類,流淌著便利、清腦、腦膜髓等汙穢體液,胎兒處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在月月之中,靠母體所出諸血相得以滋養。母親飲食的時候,用牙咀嚼咽下,所吞之食上爲腦膜所纏裹,下以口穢津液浸爛,猶如嘔吐物,就是如此食味,從母腹中入自臍孔而爲滋養。

  在胎兒的生長過程中,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叁七日如凝酥,四七日如肉團,五七日如五皰成就,巧風吹其身體,六情開張。當此肢體和分支等諸根已圓滿具足的時候,胎兒開始時時感受著如地獄一般難忍的痛苦。母親喝一杯熱水,灌其身體,如同置身于沸騰的镬湯中一般。母親喝一杯冷水,如同浸入寒冷切身的冰湖。母飽之時,壓迫身體痛不可言。母饑之時,腹中了了,亦如倒懸痛苦無量。母行之時,如被狂風席卷般痛苦。

  十月期滿,出胎之時,由先業異熟生風,吹足向上,令頭向下,兩手縮屈,整個身體都被二骨輪逼迫,在極其粗猛難忍的苦受之中,全身通體變得青瘀,如同初瘡一般,不能觸著,身中一切根都痛楚難受,極穢胎垢遍粘其身。又由幹渴,使得唇、喉以及心髒全都枯燥。如是胎兒産前需要感受難忍的逼迫痛苦。此後由因緣增上,宿業異熟生風吹促,至極艱辛,方才産出。

  出胎之後,嬰兒皮膚極其細嫩,如放墊子之上,則如落到荊棘叢中一般痛苦;剝脫背上的胎膜時,猶如活活剝皮一般痛苦;擦拭身上的不淨物時,猶如用荊棘的鞭子抽打一般痛苦;母親抱在懷裏的時候,猶如鹞鷹叼捉雛雞一樣痛苦;放在睡床上時,猶如沈溺于糞尿之中。所以嬰兒剛一出世,即呱呱失聲大哭,哭訴著有情生命誕生的苦難。

  出生之後,我們踏上了此生的旅程,身心刹那刹那都在變易遷流之中,不曾止息。人就好象風中漂泊的旅客,隨著業風的吹刮,東奔西走,如是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盡此一生全在業力的支配之下毫無自由。雖然我們自以爲能主宰命運,能按自己的意願來生活,其實仔細觀察這一生,有幾分幾秒自己作得了主張?這業報感得的血肉之軀,不食則餓,不飲則渴,不衣則寒,不睡則困。而這生滅不已的分別心如同瀑流奔瀉一般,有幾人能夠調伏、控製它?所以投生在這叁界之中,我們身心一切的行動,都是在業和煩惱的粗猛牽引之下,沒有任何自主地被動流轉。業惑如同馬夫,身心如同馬車,在馬夫的牽引之下,馬車不由自主地向前奔去。

  我們初生便帶有過去世的惡習,由于煩惱惡習隨逐,由惡習更複取惡,我們無法自主,心想向善卻不能入善,心想離惡卻反而入惡,而且一經遇緣煩惱頓生。這就象是有病在身,爲病所牽製,一切不能隨心所欲一樣,我們生來即是惡習重病纏身之人,沒有心力安住于善法,這是俱生而來難免的一種痛苦。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唯吾有身,假吾無身,吾有何患?”因爲有此業報之身,所以依之會增長老、病、死等無量的痛苦。一切有爲法都避免不了生、住、異、滅的變化,由有漏法的本性,誕生必有老死,這個四大假合的色身在經曆了健康美好的青春之後必然要感受身心衰竭的老病之苦。青年時代,精力充沛,渾身散發著活力,這時少年不知愁滋味,縱情聲色,放縱欲望,虛耗精神,冷熱失度,不知將養,由此種下病根。人過中年之後往往百病叢生,這時方知身命危脆,並非堅物,但已逝水不返,青春不再,惟有日漸一日地陷入難忍的老朽之苦中,直至精神枯竭而邁向死亡。

  又因爲有生,我們攜帶著過去世一切的煩惱種子而來,幼年天真幼稚,情窦未開,一旦發育成熟,接觸這外境色聲香味等欲塵之時,內在蟄伏的煩惱如幹柴遇火般一誘即發。在沒有對治力的情況下,注定了我們面臨貪境嗔境癡境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將湧現猛厲的叁毒煩惱,隨其所轉,我們的身心猶如飛蛾撲火一般追逐外境。因爲煩惱隨時隨地都會遇緣興起,逼惱身心,所以一個凡夫人終其一生,都伴隨著煩惱,在身心苦惱、煩亂的狀態中,難得有片刻的安甯。

  而一切生的最後結局,惟以死亡而告終。每個人來到人間,赤條條地來,也將赤條條地去。生時痛苦號哭,死時也將在劇苦之中含淚而別。

  (二)老苦

  天近黃昏,日暮途窮,油燈漸滅,微光暗淡。當衰老降臨的時候,人生品嘗的只有痛苦。從生理到心理,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心髒的每一次跳動都喪失了生命的活力。一切的青春美色都一去不複返,有的只是滿臉的斑斑皺紋、蒼白似雪的鬓發、如弓一般的彎腰駝背,人老花黃,人見人厭,沒有任何可愛的地方。

  同時,六根一切的感受、思維功能逐漸衰退。老眼昏花,雖是近前之物也看不清楚;雙耳聾殘,即使大聲說話,也無反應,顛顛倒倒,將此聽成彼,將彼聽成此;而記憶力的衰退,使得眼前發生的事情轉身即忘;舌根減弱,品嘗不出食物的味道;體溫失調,衣服稍微有些單薄,便會覺得寒冷。

  精力衰退的老人成了這個世間一道隆冬的景象:他們坐的時候,如袋斷索一般撲通坐下。而要站起,又如拔樹一般艱難。語言遲鈍,吞吐不清。行步緩慢,老態龍鍾。米拉日巴尊者曾經這樣描述道:“拔出木樁之起式,悄捉小鳥之走式,重物落地之坐式,倘若具足此叁時,祖母示顯憤怒母;身苦沈重褴褛衣,口食冷水渾濁食,睡處四層皮墊褥,倘若具足此叁時,人狗踐踏似證士。”

  相對于熱情似火正縱情享受生活的青年,老人是這個世界的被遺棄者。他們美味無法消化,各種欲妙的生活沒有能力參與,所以只能退出世界的舞臺,毫無生趣地蜷縮于冰冷陰暗的角落度著難捱的時光。死亡的信號時時處處都在發出,處在朝不保夕的生命違緣之中,老人對于死亡的將至充滿了恐懼。

  藏地大德迦瑪瓦曾經說過:“衰老漸漸地降臨,所以還稍可忍受。假如在一時之中老苦頓然至身,實在沒有能忍的方便。”

  (叁)病苦

  此身本是四大和合的本性,四大一旦不調,就會生出種種疾病。經雲:“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地大不調,舉身沈重;水大不調,舉身胮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掘強,百節苦痛,猶被杖楚。”

  病裏方知身是苦。一旦疾病降臨,我們的色身如同鳥雀被石擊中一般,體力完全喪失,只能臥于病榻,氣力虛竭,行走坐臥都須他人扶侍。病魔摧殘著我們的身心,使得身肉消瘦,皮膚幹枯,同時在難忍的病痛折磨下,心生憂苦,情緒反複,動辄發怒,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十分擔心死亡的降臨。夜晚並不比白天好過,只能在輾轉反側中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不能受用悅意境界,佳肴美食入口無味。爲了治病,不得不飽受針灸、刀割等苦,又須強服難以下咽的藥物。

  倘若患上艾滋病、霍亂等絕症,則被隔離人群,飽受他人的歧視,內心充滿了孤獨、苦悶和絕望,只有眼睜睜地看著病魔吞噬自己的生命。

  《廣大遊戲經》雲:“多百種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衆生,惟願速說苦出離。譬如冬季大風雪,草木林藥奪光榮。如是病奪衆生榮,衰損諸根及色力,令盡財谷及大藏,病常輕蔑諸衆生,作諸損惱嗔諸愛,周遍炎熱如空日。”

  (四)死苦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死意味著與這個世界作徹底的訣別。當無常到來的時刻,我們告別此生,改形易身,變現中陰,此世的一切都將隱沒不現。我們孤獨地來,也將孤獨地去,帶不走今世的一針一線,只能兩手空空隨業而去。生前慘淡經營、操勞一生所獲的財物,朝夕相處相濡以沫的親友乃至于這具賴以生存的身體,都將遺留在今世的人間。彌留之際,親友眷屬坐于床前左右,他們的憂悲哭泣,只能加深自己對生的無比眷戀,雖然心中難舍難割,但也只有帶著對生的無比眷戀與對死別的恐懼憂傷孑然一身前往後世。

  死意味著假合之身的徹底瓦解。在奄奄一息之際,身體的四大內收,呼吸窘迫、肢體顫抖、意識迷亂、眼睛翻白,此時神識轉入中陰。風遊氣息,火滅身冷,先前活生生的身軀變成一具僵直的屍體。

  (五)愛別離苦

  人生受著因緣的驅使,聚會與分離皆有一定。一旦因轉緣變,便會有人事的變遷。至親好友之間,不論怎樣地戀慕情深、如同手足,但當無常到來之時,仍…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