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明鏡論▪P3

  ..續本文上一頁于曠野之中。當時舍利弗以天眼看見此狗,攣躃在地,饑餓困笃,奄奄一息。尊者隨即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得食之後,立即飛臨,慈心哀切地將所得之食喂與狗吃。漸漸地病狗的身體得以恢複,它內心歡喜,變得踴躍異常。這時舍利弗就爲它說法,不久狗便命終,轉生爲人。後來,阿難問佛:這狗往昔造何惡業,導致今生墮落爲狗。佛告阿難:過去迦葉佛時,有衆比丘聚會一處,其中一年少比丘音聲清雅,梵呗唱贊十分善巧,人皆愛聽。另一老比丘,音聲濁鈍,不能經呗,每每出聲自娛自樂,但此老比丘,實是沙門功德圓滿具足的聖者羅漢。當時年少的妙音比丘,見老沙門音聲濁鈍,自恃傲慢,就呵斥道:“長老出聲真象狗吠。”等他罵完,老比丘便喝道:“你認識我嗎?”年少比丘回答:“怎麼不認識?你不就是迦葉佛時的比丘嗎?”上座點醒他:“我已成就阿羅漢道。沙門儀式,悉皆具足!”年少比丘一聞此言,頓時心驚毛豎、惶恐自責,隨即近前忏悔過失。當時老比丘接受了他的忏悔。因爲這一惡口的罪業,年少比丘在此後的五百世中,常受狗身,飽嘗痛苦。

  昔日迦葉佛時,有僧修定,因厭聞沙彌誦經,罵其似蛙聲,後來感得五百世爲蛙。又色都佛時,有一樵夫,自念貧困,于是積資買一金錢,蓋在盛滿水的瓶上,持以供佛,後來感得生生世世手握金錢,用之不盡,直到釋迦佛時,出家也不須乞食,人稱爲金錢比丘,後證阿羅漢果。又釋迦佛時,有一富人,其家産一象,便溺皆成金,富可敵國,有人問佛,佛說此人在色都佛時,因爲敬佛,在佛像上將佛所騎的象,塗以黃金,所以感得此報。

  通過這些因果的事實,我們知道果報酬因並不是想象的那樣等量還報,往往會增至許多倍來酬還。不象播一粒種收獲上百斤果實那樣的增倍,內心的造因感果更加希奇,一把泥沙的供養所得的是君臨天下的輪王之報,一句惡語所感的是五百世墮落狗身的漫長痛苦,所以心的變現能力要遠勝過外種生長的能力。《集法句》雲:“雖作微小惡,後世感大怖,能有大損害,如毒入腹中;雖作小福業,後世感大樂,能成大義利,如谷實成熟。”由此我們應知微細的善惡業,如影隨形,將會出生廣大的苦樂。因而對于微小的善業也應勵力行持,勿以善小而不爲;對于微小的惡業,也應勵力斷除,勿以惡小而爲之。

  四 未作不遇

  俗話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豆絕對不會長瓜。如是因才感得如是之果。如果沒有修集能感苦樂的正因之業,就決不可能感受相應的苦樂果報。

  我們想要秋收果實,必須在春天播下它的種子,中間細心護理:澆灌、施肥,加上自然方面的助緣: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這樣因緣具足,時節一到自然就能收獲成熟圓滿的果實。如果上述的必要條件不夠圓滿或者不能具足,那麼結果必有相應的缺陷,或者不可能産生。

  世上的一切所求,都不可能憑空從天而降,自有它産生的因和緣。所以真正明白因果規律的人,就會按照因果的規律來積極地創造自己的命運。人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理想,但如果不主動地種下正因、積聚順緣,那所謂的理想都將成爲空想而幻滅。不論是希求那方面的成就,都必須首先明白成功的因與緣,然後隨順因緣,腳踏實地付諸實踐,方才有成功的可能。比如要做一位名醫,首應發行醫濟世的大心,然後依止高明具德的老師,依教奉行,學習老師的醫德與醫術,另一方面潛心研究醫典、積極投入實踐,主動爲自己創造條件,自然會成爲名醫。出世間的學佛修道要想得到成就,同樣需要具備因緣,先要真實發大菩提心,然後如法依止上師,勤積福慧二種資糧,這樣有一份因地的行持就會成就一分果地的功德。倘若心高如天,行爲下劣如地,妄想得到修行的受用,豈不似緣木求魚、水中撈月一般毫無結果?宇宙的因果律至公至正,他從來不會偏袒一方、厚此薄彼,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降罪或賜福予人。人只有順應緣起的規律,但自默默耕耘,天道好還,當有加倍得報的一日。

  五 已作不失

  佛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我們已造作的善與不善的業,必定會感受苦樂的果報,善惡的業力不會因爲時空的轉換,而無緣無故地減弱或者消失。雖然業力的成熟有快慢的不同,有的現前感受,有的需要經曆漫長的時劫,等到因緣聚合才會受果,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沒有任何一種業會被時間、水、火等外法所毀滅。就象智悲光尊者所比喻的那樣:“高空飛翔金翅鳥,雖暫不見身影現,然與其身無離合,因緣聚合定現前。”所以我們所造的一切善惡業,雖然暫時沒有顯現果報,但這些最終不可能不降臨到自己的頭上。一旦業力成熟,即使是斷除業障的聖者也要感受自己的業果,何況我們凡夫?

  曾有一日,佛在精舍正爲弟子說法,突然徑直走來一位孕婦,指著佛陀說道:“沙門!你害人不淺!你讓我懷孕又將我抛棄,我到處找你都找不著,原來你在這裏逍遙享福,現在你說你如何安置我?”

  其實這女子並未真的懷孕,她受外道的指使,將臉盆捆在肚子上,僞裝有孕在身,企圖誹謗佛陀。當然她的伎倆最終還是被佛弟子發現了。

  在場的弟子詫異非常,心中不禁疑惑:爲何解脫的聖者如佛陀仍會遭受果報?當時舍利弗就代爲問佛,是何因緣致使此女誹謗佛陀?佛告衆弟子:“久遠以前,在一王城中,有一賢女名“善幻女”,她對修行人非常恭敬,時常予以供養,尤其是對“無勝”和“常觀”兩位法師。無勝法師修持精進、德行高尚,頗受大衆敬重,而常觀法師,世俗習氣卻很深重。雖然善幻女每日都以同等供品供養,但在態度上難免有凡夫的分別,對無勝法師她有更多的恭敬。日子一久,常觀法師心裏不平衡,不禁生起強烈的嫉妒之火,逢人便說善幻女一定與無勝法師有私通,雖然表面上是同樣的供品,私下卻對無勝法師另有厚意。當時雖有人勸告,但他仍然不斷地造謠誹謗。

  “那位常觀法師就是我的前身,因爲惡意誹謗有德的修行人,曾經遭受無數千年地獄猛火燒身的苦報。雖然現在我已得解脫,但余報未盡,所以今生還要遭到同樣惡意的誹謗!”

  所以即使是圓滿成就的佛陀,也示現因往昔的誹謗,在曆經久遠劫後,仍然絲毫不爽地感受惡業的報應。

  又昔日有人想出家,阿羅漢觀其八萬劫內無此善根,故不許可,後佛言其在八萬劫前,曾于山中遇虎,驚慌攀樹,並失聲叫了一聲“南無佛”,以此善根而得出家、證果。

  所以,食少金剛亦決不消,一聲“南無佛”,這八萬劫前無意所造之善因,在因緣成熟之際,也自然現出它的果報。

  我們往昔所造的一切惡業,如果沒有以對治力忏悔,那麼在今生與來世乃至千萬劫後終將感受其苦果,在未成熟之前,絕不可能自動消失。反之,往昔一切的善根如果未被邪見、嗔心等摧毀,也必將次第成熟樂果。

  第叁節 心是業之源

  一 萬行之源

  每個人所造的業不外乎身體的造作、語言的交流、思想的活動這叁個方面。而身口一切的行爲又都是受著一念的驅使去造作的。離開了這現前的一念心,身口如同無情之物,怎麼會有行住坐臥、出言吐語的活動呢?所以身口是造業的工具,意識才是造業的作者。就象樵夫用斧頭砍柴,我們一般只會說是樵夫砍柴而不會說是斧頭砍柴一樣。

  一個人餓了想充饑,就會設法去購買食物、淘洗、生火、烹饪,最後享用飲食,其間所作的身口行爲都由這充饑飽腹的動機所驅使。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無不是起意之後而行動的。想去買菜,立即起身出門;欲吃新鮮蔬菜,就去菜場;欲去菜場,就循著路線行走;爲了省錢,又與菜農討價還價……如此等等,整個過程中有不可計數的動機指揮著身口進行不可計數的行動。個人如此,一個群體的活動也不例外。比如一個公司全體員工都有獲取利潤的相同動機,所以上至公司總裁製定決策、安排事宜,中至各部門各施其職,或技術開發,或經營推銷,或後勤供給,下至每個人的日常工作,都受著這共同心願的推動而運行。個人是社會的一分子,社會的業是個體業的綜合,既然身口意由心驅動,所以人心實際是世界的軸心,是人心推動了整個世界的運轉。

  再放眼觀察整個宇宙的一切器情萬物,則全是這現前一念心所流現。經雲:“罪福二輪,苦樂二果,皆叁業所造,一心所感。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獄業;悭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癡暗蔽,即畜牲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夫心淨則香臺寶樹,淨刹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禀質。非從天降,豈屬地生?只在最初一念所致。離卻心源,更無別體。”

  二 禍福之根

  上述身口意一切業都源于一念,而這一念心動機的差別決定著業的本質是善、是惡,還是無記。

  如有叁人都去繞塔,一位是爲了憶念佛的功德,另一位是想趁機竊取塔中的寶物,第叁位是盲目地隨著人群轉繞。他們叁位都作了繞塔的身業,而這身業本來是中性的,沒有善惡的自性,它之所以成爲善、惡、好、壞,全是人心使然。上面叁人因爲行爲的動機有賢善、惡劣、無記叁種,所以他們所造的業就成爲善業、惡業、無記業。

  又如,爲了教育孩子,糾正其缺點,父母會嚴厲地呵斥孩子,但這是發自內心的慈悲,希望他好,所以是善業;相反有人爲了謀求自己的私利,以恭敬的言行討好上司,以期達到自己的目的,因爲是自私的動機,所以這些行爲反而是惡業。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說:“樹根爲藥芽亦藥,根爲毒芽何用說,唯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所以從貪嗔癡所引生的一切身語意行爲都是不善業;而從無貪無嗔無癡所生的一切行爲都是善業。

  既然一切安樂與痛苦,都由善…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