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十善,便可以了;若能增受八戒乃至菩薩戒當然是最好的事。戒對于佛教徒的功能,好像戰場的防禦工事對于戍守士兵的功能。若不先把五戒十善持好,根本沒有佛教徒的氣質;如不持戒而修禅定,也會落入魔境。
禅定,是收心攝心而使心力不受外境動搖的工夫,這也是各種宗教共同著重的工夫,印度的各外道宗教都修定,中國道教的吐納以及西洋耶教的祈禱,也都是禅定工夫的一種。禅的功能,能使心念集中定于一境,唯有有了心定一境的工夫,才能體察到宗教價值的崇高偉大,才能得到身心方面的輕利安樂──絕非五欲之樂能夠相比。一旦有了這種心定一境的經驗之後,他的宗教信念也會加倍地上升,再要他不信也不可能。
但是,禅定的工夫並不是佛教獨有的,佛教獨有的是指導禅定並脫落禅定之貪著的智慧,因爲,禅定雖是不受外境動搖的內證工夫,一旦進入禅定,受到禅悅之樂,便容易貪戀禅悅之樂而不思離開禅定了。像這一類人,一旦色身死亡,神識便生禅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層次中,禅天分爲高下的八大等級,稱爲四禅八定,四禅八定都是叁界之內色界及無色界的天境,天的壽命雖長,卻未解脫生死,所以佛教只是把禅定當作修持的一種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所以中國的禅宗,雖然以禅爲宗,卻是重開悟而不重禅定。悟,就是智慧的開發,唯有開發了悟透諸法實相的智慧,才能解脫生死而出離叁界。
事實上,有關修持的問題,最好是親近大善知識,才能摸著門路,本文不能詳加介紹,只能略舉如上的大概而已。讀者如有興趣,不妨參閱另一篇拙作“怎樣修持解脫道”。(按:此文今收于“學佛知津”一書中──本社出版)
§佛教是主張苦行的宗教嗎?
當我們尚未解答這個問題之先,應該明白一下苦行兩字的定義。
一般所說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爲手段以解脫爲目的而言。從原則上說,這個觀念並沒有錯,若從出發點上說,卻大有區別:有的是盲目的自苦,有的是有理想的自苦,盲目的自苦,往往都是指的盲修瞎練,砂中榨油,既沒有理論的根據,也沒有一定的目的。有理想的自苦也有分別:一是迷信的,一是理性的;迷信的自苦是指以爲持了牛戒吃草、持了狗戒吃屎、持了魚戒浸水,便可在死後生天。理性的自苦也分兩種,一是以合理的修持方法,尋求自我解脫,一是利用可資自我解脫的身心,協助他人(衆生)解脫。
除了理性的自苦,其余均是外道的苦行。
近人有些認爲佛教不主張苦行,認爲佛教是主張苦樂中和的中道行者。當然,佛陀成佛,也是在他放棄了六年的苦行,把羸弱的身體調養複原之後(增含增上品之八)。不過我們必須明白:佛陀放棄的是盲目的苦行或是迷信的苦行,卻又強調理性的苦行。尋求自我解脫是小乘的苦行,協助他人(衆生)解脫是大乘的苦行。
因此,在長阿含經卷八中,有著這樣的敘述:
佛對尼俱陀梵志說:“汝所行者,皆爲卑陋:離服裸形,以手障蔽¨;¨;或食牛糞,或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果實……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坐床,或常蹲者¨;¨;或有臥荊棘者¨;¨;或有裸形臥牛糞上者,或一日叁浴,或有一夜叁浴,以無數衆苦,苦役此身!”像這樣的苦行,佛陀是極端反對的,因爲那是除了自討苦吃就毫無意義,既不能修身養生,又不能修心入定,更談不上修行而利益他人。
佛陀接著把佛教的苦行告訴了尼俱陀梵志:“彼苦行者,不自計念:我行如是;當得供養,恭敬禮事¨;¨;得供養已,心不貪著,曉了遠離,知出要法。¨;¨;聞他正義,歡喜印可¨;¨;不自稱譽,不毀他人¨;¨;不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貪取、嫉妒、邪見¨;¨;精勤不忘,好習禅定,多修智慧¨;¨;不爲貢高我慢自大¨;¨;常懷信義,修反複行,能持淨戒,勤受訓誨,常與善人而爲伴黨,積善不已¨;¨;不懷憎恨,不爲巧僞,不恃己見,不求人短,不懷邪見(不信因果爲邪見),亦無邊見(不是中道,便是邊見:相信靈魂永恒不變,或者不信死後另有境界),是爲苦行離垢法也。”
我們讀了這一節佛教的苦行法門,該會感到無限的親切,它的內容,無非是持戒、禅定、智慧等的解脫法,但也正是人間世的處世法。但這尚是屬于理性的求解脫的法門。到了大乘經中,更加鼓勵我們去大施大舍、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了,爲了救濟衆生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並且要發願生生世世救濟衆生而犧牲自己,乃至做到“叁千大千世界,無一微塵,不是菩薩舍身命處。”像這樣的菩薩行,能說不是大苦行嗎?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他必須檢束身心,刻苦自勵,待人要厚,自供要薄;唯有降低了物欲的生活,才能提高精神的領域,精勤于道業的修持,努力于事業的發展,貢獻于大衆的公益──發大願心,爲全體人類義務勞役,作一切衆生不請之友,乃至犧牲自己而救濟他人,這便是佛教的苦行。如果有人以不吃煙火食,不過人的生活,而以顯異出奇作標榜,那便不是佛教的苦行而是外道的苦行。
§六根清淨怎麼講?
“六根清淨”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們以爲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淨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的習氣,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便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六根不淨”的渲染文章!至于什麼叫做六根,甚麼又叫做六根清淨?他們是不想知道的。
其實,六根清淨四個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叁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于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爲十八界,十八界的叁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爲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爲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個比喻,那麼,六根是鏡子,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六識是判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
甚麼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爲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爲六根。
從六根所接觸的物件上說,稱爲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眼根所見的顔色和形色,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嘗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濕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爲“法”──漪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這些就被稱爲六塵。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産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爲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
那麼,爲什麼要稱爲六根清淨呢?
因爲六根是六識的工具,作善作惡,固然是出于六識的主張,造成善惡行爲的事實,卻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轉于生死輪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淨,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鎮,貪與鎮,是由無明──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鎮、癡”的叁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叁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稱爲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爲修理掉,稱爲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稱爲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
因爲,一個凡夫,除了進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淨,一旦到了六根清淨的程度,超凡入聖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勉強守住了六根,至于清淨二字,那是談不上的。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爲僧尼們只要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
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淨了,事實上,凡是貪逐于物境的受用,總是六根不淨,不論是看的、聽的、嗅的、吃的、穿…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