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信的佛教▪P12

  ..續本文上一頁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淨。因爲除了男女及錢財等的問題,都不容易覺察出來,淨與不淨,也就很少有人細心地注意它了。

  

  根據中國天臺宗的判斷,六根清淨位,便是五十二個菩薩階位最初十階的十信位,要斷見思二惑──相當唯識宗的分別煩惱與分別所知的二障,這應該是從普通(外)凡夫進入賢位(內)凡夫的階段。

  

  又據法華經及涅槃經中說,能得六根清淨,便可六根互用,所謂六根互用,那是說,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備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見色,也能聞聲、嗅香、嘗味等,耳能聞聲,也能見色、嗅香、嘗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樣。

  

  六根清淨了,就能六根互用,這在一般的讀者看來,難免會說這是神乎其神的

  

  神話。事實上,我們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爲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製住了,也就是說,我們利用六根而執取六塵,六塵充塞了六根,障礙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塵的奴才,也習慣地成了六塵的應聲蟲,色塵來了,眼根應付,聲塵來了,耳根應付,香塵來了,鼻根應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樣。

  

  如果不是這樣,如果六根不執六塵,六根不受六塵的支配與誘惑,那麼,六根就從六塵之中得到了解脫,解脫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這個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淨的六根,因爲自由的六根雖然仍與六塵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塵的引誘而造生死的染汙之業,所以稱爲六根清淨。

  

  說得明白一些,所謂六根清淨,不是沒有了六根,而是我們的生理官能,不再隨著外境的幻象而轉,這就叫做一塵不染──但這絕不是等閑的工夫所能辦到的事。

  

  爲了便于讀者的記憶,再將六識、六根、六塵的名目,抄錄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叁、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再從六識

  

  的記憶保存中顯現出來,發動六根貪取六塵,就這樣交互回還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

  

  ,六根清淨的目的,便在斷絕並超越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四大皆空怎麼講?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個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爲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四大的觀念,也不是佛教發明的,這是人類對于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比如中國書經所記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說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希臘古哲學家恩比多克裏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氣、水、土、火”爲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

  

  總之,不論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僅限于此而膠著于此,那麼,發展的結果,便是唯物論者,所以,這些思想,也是唯物論的先驅。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爲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嶽土地屬于地大,海洋河川屬于水大,陽光炎熱屬于火大,空間氣流屬于風大。如把它們化爲人體生理的,比如毛發骨肉屬于地大,血液分泌屬于水大,體溫屬于火大,呼吸屬于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于地大,濕潤屬于水大,溫暖屬于火大,流動屬于風大。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于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論者以四大爲宇宙的根源,佛教則絕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佛教所講的四大,也有小乘與大乘的不同。從大體上說,小乘佛教所說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質現象的基本因緣,稱爲四大種,意思是說,地、水、火、風,是形成一切物質現象的種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調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諧,便會欣欣向榮,四大矛盾,便會歸于毀滅,物理現象是如此,生理現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稱爲“四大違和”。小乘佛教觀察四大種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們這個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爲實在的我,不因執取色身爲我而造種種生死之業,一旦把我看空,便會進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輪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說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態的現象,是假非實,是幻非實,對于物象的形成而言,僅是增上緣而非根本法,雖也承認四大爲物象的種子,但不以爲四大是物象的真實面貌;小乘佛教因爲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雖把物象看空,仍以爲四大的極微質──“法”是實有的。不過,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論,而是多元論,因爲佛教的空不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蘊;四大,只是五蘊中的一蘊而已。

  

  甚麼又叫做五蘊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識,前一屬于物質界,後四屬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蘊。

  

  關于五蘊的內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紹,因爲五蘊是個很大的題目,我們只能在此說一句:五蘊是叁界之內的生死法,空去五蘊,才能超出叁界的生死之外。同時,我們由于五蘊的提出,證明佛教不是只講四大皆空,而是要進一步講五蘊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並不以四大爲主,而是以識蘊爲主,至于受、想、行的叁蘊,也是識蘊的陪襯,乃是用來顯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廣而且大的。所以,佛教不僅不是唯物論者,倒是唯識論者。

  

  §佛教徒是不孝順父母的嗎?

  

  的確,我國有些人士,喜歡如此地批評佛教,因爲他們見到佛教的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樣地所謂“敦倫”,他們在偏狹的家族觀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認爲出家是大不孝的行爲。“不孝有叁無後爲大”(孟子),雖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直到現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學者,批評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實,佛教對于孝順父母的教訓,在大小乘的經律之中,可謂多得不勝枚舉,只要多看幾部佛經,就會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極端崇孝的。比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說不能盡。”所以說:“經于一劫,每日叁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又說:“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增含卷十一以供養父母准同一生補處的大菩薩。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個故事:當時佛的一位羅漢弟子,名叫畢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貧窮,想以衣食供養,但又不敢,所以請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們開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于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增含卷十一也有類似的教訓。又在中阿含鞞婆陵耆經中說:有一位迦葉佛時的貧苦工人,叫做難提波羅,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實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爲了奉養他雙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甯可做陶器來維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實上,佛教的修持,雖以出世離欲的出家生活爲可貴,但也不並強製人來出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規定,父母不允許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貧窮而無人奉養時,出了家的兒女,仍應盡心奉養,否則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說:

  

  “假令出家,于父母處,應須供給。”這豈能說佛教是反孝的?當然,如果思想偏狹而複幼稚的人們,一定要說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無話可說了──說也難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養育各自的子女,已經很少能夠孝養各自的父母了。這也許就是迷信“無後爲大”的結果罷!

  

  至于佛教所講孝道的觀念,實在不是迷信“無後爲大”的人們所能了解。佛教以爲人在生死流轉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過去未來的無量生死之中,也有無量無數的父母,孝養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濟過去未來的父母。在菩薩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梵網經),所以菩薩道的實行者,廣度衆生,等于孝敬父母。當然,佛教不像被孟子批評的墨者那樣──視人之父若己父是無父也。佛教是從現生的父母爲主而推及過去未來的叁世父母。所以佛教對于廣度衆生,是報父母之恩的擴大,那叫做報衆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衆生的。所以,作爲一個佛教徒,首先要孝養父母,然後再去布施放生及供養叁寶。

  

  世俗的習慣,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歡樂吃喝一番,…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知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