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信的佛教▪P14

  ..續本文上一頁胎作爲節製生育的手段。

  

  因此,應當考察節製生育的技術問題。

  

  佛教相信:中陰身(從死後到生前階段中的靈體)的進入母胎,是在父母和合的當時,見了父母和合的情態,便起顛倒想──愛父的入胎則爲女嬰,愛母的入胎則爲男嬰,並且執取父親射出的精子及母親的卵子爲“我”。比照“發生學”來推想,這個“我”的觀念,應該是在精子進入卵子之時才起作用,才是受孕,未必就是父母性交的當時。若今日的人工受孕,也不合這一解釋,故此僅作因緣的方便說明。

  

  那麼,如要節製生育,所應處理的階段,須在精子尚未進入卵子之前,否則即成墮胎的殺人罪。房事之前,先服避孕的藥物,或先在陰道或子宮內安置避孕具及藥物,使精子接觸不到卵子,或使精卵失去效能,這可能是道德的,但是確切地有把握不是殺死已經受孕的胎質才行,否則如果沒有更安全的方法,最好不要節製生育,若想節製生育,那就只有一個辦法,也是佛教最贊成的一個辦法──節欲。

  

  §佛教徒有國家觀念嗎?

  

  佛教是崇恩主義的宗教,父母、衆生、國家、叁寶,稱爲四恩,孝養父母、廣度衆生、愛護國家、恭敬叁寶,不是爲了求取什麼,完全是爲了報恩的動機。所以對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懷疑他的國家意識。

  

  佛陀釋迦世尊,成道之後,經常在外遊化,很少回到自己的故國迦毗羅衛,但當他晚年時代,舍衛國的青年國君琉璃大王,爲了報複迦毗羅衛國在他少年時代給他的侮辱,便發動大軍,誓言消滅迦毗羅衛的釋迦種族。這被佛陀知道了,便一個人在琉璃王的軍隊必定經過的道中,坐于一棵枯樹之下,任由烈日曝曬。琉璃王見了便問佛陀,何以不坐在有葉的樹蔭之下?佛的回答是很感人的:“親族之蔭故勝外人。”(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見品之二)

  

  就這樣,琉璃王進軍了叁次,叁次都見到佛陀坐在枯樹之下,所以也撤退了叁次。到第四次,佛陀知道這是釋迦族的共業,也是無法挽救的定業,雖然同情與惋惜,也是愛莫能助,琉璃王第四次進軍時,佛陀才放棄了挽救故國厄運的努力。

  

  在中國佛教史上,比如玄奘大師出國之後,曾爲中國的文化在印度留下了輝煌的成果,雖在印度受到了崇高的敬仰,但仍念念不忘返回祖國的懷抱;法顯大師在錫蘭時,有人供養他一面中國的白絹扇子,他在異地見到了祖國的東西,竟然激動得“淚下滿目”,這種熱愛祖國的情懷,實在也是佛教精神的流露。

  

  在唐朝的天寶年間,安祿山造反,因爲國庫的財政貧乏,就有神會大師出來,幫助郭子儀,大事籌募,以“香火錢”所得,接濟當時的軍需,終于平定了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明朝的開國之君朱洪武,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建立了漢人的政權,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民族英雄。但是誰也知道,明太祖不僅是正信的佛教徒,而且在他少年時代出過家。

  

  近代有一位宗仰法師,是中山先生的知友,他對國民革命,也曾付出了許多的貢獻。

  

  當然,若從佛教的理想社會而言,佛教決不是偏狹的帝國主義者,而是徹底的無政府主義或世界大同主義,乃至是無限的宇宙大同胞主義,因爲他愛全人類乃至愛一切的衆生。可是,民族主義乃是達到一宇宙大同胞主義的基礎,若要達成這一目的,必先要從熱愛他的國家民族做起,否則便無從生根。

  

  §佛教徒能夠參加軍政工作嗎?

  

  佛教,不是一個政治性的宗教,所以佛教徒們,不會有政治的欲望。

  

  但是,政治的原則是治理衆人的事,佛教徒既然也是衆人之一,自亦不能脫離了政治而生活。

  

  政治,應該分爲政權和治權,政權屬于人民,治權屬于政府。佛教徒,至少應該享有政權的權利,比如選舉、罷免、創製、複決等,佛教徒是必須參加的。近代中國高僧太虛大師,曾主張“問政不幹政”,這是值得重視的。僧尼的職責是修行與弘化,直接從事于治權的掌握與執行,那是不應該的;對于政權的過問,乃是切身利害的問題,所以是應該的。根據這個原則,僧尼當可參加各級代議士的投票與候選,以期能將佛教徒的意見貢獻給國家的建設。否則的話,即使佛教徒的權益,也將被人忽視了。這在釋迦世尊的當時,也常以寶貴的意見,貢獻給國王與大臣。當然,如果是爲了急求出離叁界而出家的人,縱然是政權的權利也可放棄,無奈在今後的社會卻又必是“任是深山最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的局面!

  

  至于在家的佛教徒們,從事軍政的實際工作,乃是應當的。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熱忱的在家佛教徒,應當要向各方面的各階層去貢獻出自己。

  

  不過,根據佛製的戒律,僧尼可向軍人說法,但絕對不可參加軍中工作,如果國法強製僧尼入營,那便等于勒令僧尼返俗!目前我國政府的兵役法令,對于佛教的僧人,尚無通融的規定。這是由于中國佛教徒的不自爭氣,雖有一個教會,內部缺少組織,僧人不限資格,對于政府也不提出明確的計畫與懇切的要求。這個問題在泰國,早已不是問題,他們有一套非常優良的法令,僧人不服兵役,也不能利用僧人的身分來逃避兵役。在美國,耶和華見證派的基督徒,要求免除服兵役,教友派的基督徒,也反對服兵役,現在他們都已獲得了兵役法的保護,而以軍中牧師及有全國重要性的平民服務,來代替兵役。(世界書局出版的美國的宗教)

  

  §佛教是和平主義的宗教嗎?

  

  從佛教的本質上說,從佛教的史實上說,佛教確是世界各宗教中最最愛好和平的宗教。

  

  佛教主張慈悲主義,能給予他人乃至一切衆生之樂稱爲慈,能拔濟他人乃至一切衆生之苦稱爲悲,在慈悲主義的實踐下,不會見到可鎮可恨的人,只有見到可憐可憫的人。所以,在佛教徒的觀念中,戰爭是最最殘忍的事,甯可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貢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感化強暴,來贏取和平,也不願以牙還牙以暴抑暴地從事戰爭。在佛教史上,佛教徒們常常遭受到異教或政治的迫害,除了從容殉教,從未有過暴力的反抗。比如佛陀時代,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受到舍衛國琉璃王的侵滅之時,當時迦毗羅衛的統治者是佛陀的堂弟摩诃男,是虔誠的佛教徒。以當時釋迦族人的武功來說,不但可以抵抗一陣,根本可以打敗琉璃王的,但他們不願流了他人的血,他們沒有抵抗,便把城門打開,向琉璃王投降了,但是,琉璃王並不因釋迦族的投降而就赦免釋迦族人的生命。在這情形之下,摩诃男便向琉璃王要求,讓他潛到水底去,當他未出水面之前,任由釋迦族人逃亡,待他出水之後,再把未及逃走的釋迦族人集體屠殺。琉璃王答允了,但是,摩诃男潛入水底之後,再也不出來了,看看釋迦族人都要逃光了,派人下水察看,發現摩诃男把頭發系緊在水底的樹根上,早已淹死了。爲了所信的宗教,爲了守持不殺生的和平主義,釋迦族人甯可投降被殺;爲了挽救族人的生命,摩诃男甯可自沈水底而壯烈地犧牲。終于也大大地感動了琉璃王,停止了他的屠殺計畫(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見品之二)。這則故事,很可以說明佛教是和平主義的宗教。

  

  雖然,在佛經之中,也有說到以金剛怒目的精神,摧毀邪魔惡怪的勢力,但那畢竟是屬于精神界的修持工夫,而不是現象界的實力表現。

  

  不過,菩薩爲了適應各類衆生的根性及各種環境的需要,化現的姿態是可以活用的,比如華嚴經善財童子的五十叁參之中,就有從事于烽火戰爭及嚴刑峻法的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叁十叁應化身中,也現有大將軍身。在瑜伽菩薩戒本之中也說,菩薩如果見有惡賊爲了貪劫財物而要殺很多的人,或者有人要殺已證聖果的大小乘聖人,菩薩爲了不使那個殺人者因了殺死多人或聖人而墮無間地獄,甯可自己先把他殺了,讓自己墮地獄──這種出于悲憫之心而非出于貪心及鎮心的殺人,佛教是許可的。

  

  §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嗎?

  

  這是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問題,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揚雄主張人性是善惡混合,公孫子主張人性無善無惡。究竟那一個的主張較對?大致上,後人喜歡靠在孟子的一邊,因爲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統思想。

  

  因此,也可以說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佛說“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這是主張佛教性善論的根據。

  

  事實上,佛教雖可說是性善論,也可說是性惡論,佛教的本質,卻是既不屬于性善論,也不屬于性惡論。

  

  衆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論;衆生皆由于無始以來的無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這是性惡論。因爲,性善論者可以防惡而還歸于善,性惡論者則可以去惡而成其善;兩者觀點不同,目的卻是一樣。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適其所適。

  

  若從根本上說,儒家的性善論也好,性惡論也好,他們都是僅僅討論當下一生…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知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