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本性問題,說性本善與性本惡,是從哇哇墮地時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惡行爲──業,他們沒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後的善惡行爲,他們也無從再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價值,所以說性善,荀子著眼在物性的轉變,所以說性惡,其實,他們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從這一點上說,佛教既非性善論,也非性惡論。因爲,佛教看衆生,是從無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終的目的達成──成佛,從當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論斷善惡;在衆生來說,善的佛性與惡的無明,根本就是難兄難弟,分割不開,有佛性的時候,就已有了無明,它們是一體的兩面,在生死,是無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從無明開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說我們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對,是惡,也是不對。若從當下的一生而言,善與惡,理性與物性,乃是與生俱來,投于善則善,投于惡則惡。(注十)
照這麼說來,佛教是同于揚雄的善惡混合論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張:無明煩惱,是可以逐漸降伏而分分斷除的,無明斷盡了佛性也就圓成了,這就叫做斷煩惱證菩提,了生死入涅槃。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煩惱是惡,佛性是善;一旦證了菩提,入了涅槃,根本也沒有善惡可言。善惡問題,僅是世間法中的觀念,出世法中,乃是無善無惡的。善別于惡,有善必有惡,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講惡,也不講善。其實善惡問題,縱是世間法中,也是沒有絕對的,正像毒藥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藥可以救人也可能殺人一樣。因此,聖位的佛菩薩,他們本身固然沒有善惡可言,他們看衆生也沒有善惡的區別,唯有如此,才能怨親平等而來普度衆生。善與惡,不過是凡夫衆生的自我執著而已。但這也不同于公孫子的無善無惡,因爲在現實世間的凡夫位上,人性並非沒有善惡,出世之後,才沒法加上善惡的名目。
正因爲佛教的善惡觀念,是沒有永恒性的,是要徹底廢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給佛教加上一個關于人性的甚麼論,那就只好勉強地叫做善惡解脫論吧。
注十:佛祖統紀卷叁十五(大正藏四十九冊叁叁六頁)司馬君實注揚雄之性善惡混,亦謂孟荀各得性之一面。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因爲,佛法雖只有一味,由于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佛經中說:“佛一圓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指的這一層意思,站在佛的立場看佛法,法法可通涅槃城,站在佛弟子的立場,那就各有各的專長的法門了,比如最有名的十叁位弟子,他們各有一種第一的特殊的性格,也各有他們的伴侶(雜阿含一六.四四七)。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征兆。
佛陀涅槃後的四五百年間,單是印度境內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個部派之多,他們往往僅是爲了一個很小的問題的爭執,動辄就結成一團,分成一派。
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統一教化的依准力量之際,馬鳴龍樹的般若空的大乘佛教,便在印度境內應運而興。
到了佛陀涅槃後約一千年之間,由于無著世親以至清辨護法的唯識有的思想擡頭,印度的大乘佛教,也就分成了空有二宗;稍後一些,由密宗的興起,又將大乘佛教分爲顯密二教,把空有二宗,歸入顯教一類。
這是印度佛教的大致情形。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最初沒有宗派的門戶之見,後來由于翻譯事業的逐漸鼎盛,佛典的大量譯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對于佛法的分類判攝,才有宗派的出現。
中國佛教的宗派,最先成立的是由于東晉時代鸠摩羅什譯介的叁論或四論宗,這是印度空宗的法脈,到嘉祥大師而集大成。同時依據小乘的成實論而有成實宗;依據小乘有部的俱舍論而有俱舍宗。依據涅槃經而成涅槃宗;依據十地論而成地論宗;依據攝大乘論而成攝論宗;由達摩西來,傳佛心印,而成禅宗;由唐代道宣專弘四分律,而成(南山)律宗;依據法華經的綜合與開發,至智者大師而成天臺宗;由玄奘大師西遊歸來,據唯識論而成法相宗;依華嚴經的綜合開發,至賢首大師而成華嚴宗;自慧遠大師倡蓮社專修持名念佛,至善導大師而成淨土宗;最後由于唐代開元年間,西域來了善無畏等叁位密教的高僧,譯傳了密部的經法,而成立了密宗。
這樣算下來,中國佛教,共有十叁宗之多了,其中除了成實與俱舍兩宗屬于小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
後來,由于各宗的相攝相抗,十叁宗僅剩下了十宗,涅槃宗歸入天臺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法相宗。現在且把大小乘各宗與空有的關系,列表如下:
┌─成實宗─────────空宗
│
┌─小乘─┤
│ │
│ └─俱舍宗─────────有宗
│
│
│ ┌─叁論宗(涅槃)─────空宗
佛教─┤ │
│ │ 天臺宗(攝論)─────空宗
│ │
│ │ 唯識宗(地論)─────空宗
│ │
│ │ 華嚴宗─────────有宗
└─大乘─┤
│ 南山宗─────────空宗.有宗
│
│ 淨土宗─────────有宗
│
│ 禅宗──────────空宗
│
└─密宗──────────空宗.有宗
從以上所介紹的宗派看來,可謂洋洋大觀,但自晚唐以下的中國佛教,小乘不受重視,叁論、唯識,已無人研究,密宗在中國只是昙花一現,唐武宗會昌五年的法難之後,密宗在中國消失,倒是流去了日本。中國的地理及社會背景,無法嚴格地要求戒律的遵行,所以律宗也是若存若殁地苟延殘喘而已;最盛的是禅宗,以致禅宗的六祖惠能之下,又分出了五家宗派,五家之中以臨濟及曹洞二派發展得最盛最久,今日的中國僧尼,幾乎全部是出于這兩家的法脈而來。至于講說教理方面,僅有天臺與華嚴勉強維持而已。到了宋明之際,中國出了幾位主張禅淨雙修的高僧如永明延壽(唐哀帝天佑二年至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所以晚近的中國佛教,除了念佛與參禅,參乎就沒有別的事情可做了。(注一一)
自清末民初以來,由于流落在日本的許多典籍,陸續地請回了中國,叁論、唯識、律宗、密宗等,在中國已有了複活的現象,只可惜中國佛教近數百年沒教育,不培植人才,這一複活的機運,能否開發出來,尚待努力之中!
除了中國,佛教在今日的世界各地,也都有著許多宗派。
南傳上座部的泰國佛教,分有大宗派及法宗派。
西藏的密教區,分爲黃教、紅教、白教、黑教等。
日本的佛教,大致上與中國相似,而以淨土真宗及日蓮宗爲日本佛教的特色。近人印順法師對日本佛教曾作如此評語:“日本式的佛教,不是佛教化的家庭,是家庭化的佛教。不是在家佛教,而是變了質的出家佛教。”(海潮音叁四卷七月號“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這就是日本佛教的特色。
最後,我要總結一句:佛教的分宗分派,是屬于支節的分門別類,而不是根本思想的左右出入。正因如此,不久的將來,當可見到統一的佛教,在世界上出現。
注十一:禅宗的五家七宗的派別,不是理論的,乃就吾人所禀自然之理解,對禅所發揮之態度而言耳。故性質溫和者其言和,性質烈者其言峻,因其發言之和峻,禅風因之而變,其禅風之相異,即禅之派別相異。故禅宗之派別在教理的區別上不若華嚴天臺之明皙也。
§唯識就是唯心嗎?
不。唯識論雖以精神爲主,但不否定物質,也不否定客觀的現象,如要否定,那就一空到底,連“識”也無從可唯了。
其實,若講哲學上的唯心論,除了唯物論,幾乎多可納入唯心論的範圍。比如培根、洛克、休谟等,算是主觀的唯心論,黑格爾算是客觀的唯心論,康得算是意志的唯心論,詹姆士算是經驗的唯心論,柏格森算是直覺的唯心論,羅素算是存疑的唯心論(這一唯心論的分類法見于太虛大師法相唯識學概論)。
總之,不論是那一種的唯心論,總要立出一個標本,作爲他們立論的基礎,有了一個標本的偶像,就難免不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存疑的唯心論是比較開明的,但他們不能指出一個究竟的歸路,仍不免令人有旁徨之感。
至于佛教的唯識論呢,雖講“叁界唯識”,叁界之內的萬事萬物,均由八識所變,一切的物象──器界,均是八識的相分──現行,但是並不否定自我而外的一切衆生,叁界唯識,是說叁界之內的一切現象,是由叁界的衆生各自的八識共同所變,也就是叁界衆生的共業所變,這裏所稱的八識,不僅是指的當下的心識,而是包括了無始以來的業力所薰的心識,由于業識的現行,便成了八識的相分,成了叁界的現象,成了我們所處的世界。我們的世界,物質是由同界所有衆生的八識所變,衆生的…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