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信的佛教▪P4

  ..續本文上一頁┤離嗔恚─慈悲├─意叁業┘

  │  │

  └離邪見─正見┘

  

  

  總之,佛教對于戒的要求是諸惡莫作與衆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會、國家、人類,乃至一切有情衆生的事,都要在這五戒十善的範圍之內,盡量不作,否則,就要盡量去作。作了惡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過,佛教是開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爲,雖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無心犯戒,雖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結果縱然沒有破戒,還是有罪;如果女人遭受了惡人的強暴,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樂,雖被奸汙了,也不算犯戒,仍然是清淨。犯戒,一定要心、境、事叁者的相應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

  

  §信仰佛教必須吃素嗎?

  

  不。素食雖是佛教鼓勵的事,但卻並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爲慈悲一切有情衆生的原故,所以在南傳地區的佛教國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堅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們不親自殺生。

  

  因爲,五戒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信佛之後,如能實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難,不吃素也不要緊,但是不可再去親自屠殺,也不可指揮他人屠殺了。買了屠死的魚肉回家,那是無妨的。

  

  §佛教對于煙酒賭博的看法怎樣?

  

  佛教的戒律中並無戒煙的規定,甚至爲了防止熱帶性的疾病,佛陀也准許比丘吸煙,但爲了風俗及威儀的理由,中國佛教徒一向是不主張吸煙的。不過,有害身心的麻醉品及刺激品,佛教禁止,所以酒是五戒之一,飲酒的本身並非罪惡,酒精的刺激,使人在飲酒之後,卻可能引起罪惡的行爲。根據這一觀點類推,佛教也不容許染上鴉片及海洛英等的不良嗜好。至于賭博,根本是勞神喪財與敗家喪志的東西,故在佛經中嚴格禁止(長阿含善生經),同時,賭博的本身即是一種欺詐的行爲,甚至因此而能犯殺人、竊盜、誹謗、惡口等罪,所以佛教是嚴禁賭博的。

  

  §信仰佛教必須出家嗎?

  

  不。佛教的宗旨雖在解脫生死,出家雖是解脫生死的最佳途徑,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實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夠解脫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脫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脫道爲依歸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叁果,叁果雖未出叁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後上生色界淨居天,再證四果阿羅漢,就入解脫之境了。所以在家人證到叁果,也就相近于解脫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觀點來說,爲了化度衆生,菩薩隨類應現,到處化身,經常是化現在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薩中,除了地藏彌勒之外,多數是現的在家相。印度的維摩居士及勝蔓夫人,都能代佛說法,但他們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菩薩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住持佛教教團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揚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內倫理製度的理由。說得明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體上說,出家的重要;從作用上說,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卻不是必須出家。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級?

  

  從本質上說,佛教是主張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權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層次上說,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由于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種等級,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受了叁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稱爲近事;受持八戒或住于寺院的在家男女,稱爲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稱爲沙彌及沙彌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的出家男女,稱爲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彌尼至比丘尼之間的必經階段,爲時兩年,目的是在察驗女子的曾否懷孕,以及能否習慣于出家的生活而設。

  

  至于受了菩薩戒的人,不在等級之中,任一等級乃至異類的傍生,也可受持菩薩戒的。

  

  §怎樣成爲一個佛教徒呢?

  

  基督教的新舊各種教派,無不重視洗禮,經過洗禮之後,才算是合格的基督徒。這與印度外道以爲在“聖河”中沐浴即可除除罪惡的迷信行爲相似。(注一)

  

  不過,若要加入正信的佛教,成爲佛教的教徒,必須經過“叁皈”的儀式,這一儀式的重要性,也像國王的加冕、總統的就職、以及黨員的入黨等,是打內心表現出來的一種效忠的宣誓、一種懇切的承諾、一種渴仰的祈求、一種生命的新生、一種虔誠的皈投,所以這在佛教看得極其重要。否則的話,縱然信佛拜佛,也不是合格的正科生,而是沒有注冊的旁聽生,這對于信仰心理的堅定與否,具有很大的作用。

  

  叁皈的儀式,是請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證,並且教授叁皈的內容,那就是:

  

  我某某,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叁遍)我某某,皈依佛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我某某,皈依法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我某某,皈依僧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衆。

  

  叁皈的儀式,簡單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叁寶、依仰叁寶,獲取聖潔而堅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揚佛法的出家人,從這叁大物件的皈依,可以得到現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來的解脫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無上至寶,所以稱爲叁寶,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稱爲皈依叁寶。

  

  注一:增一阿含卷六利養品:有一婆羅門勸佛至孫陀羅江側沐浴除罪,佛以不與取、殺生、妄語、心等告之洗罪。

  

  §佛教爲什麼要信仰叁寶?

  

  是的,這是佛教最特殊的內容。其他的神教,或者唯信上帝(如猶太教及回教等),或者信仰聖父聖子聖靈(如基督教),或者加上聖母的崇拜(如天主教)。佛教,因爲是無神論的宗教,所以不把佛陀當做神道來崇拜,也不以爲佛是獨一無二的,更不以爲佛陀能夠創造萬物或赦免人類的罪惡。佛教看佛陀,如同學生看老師,老師能教導學生,能使學生改變氣質、充實知能、修養身心,卻不能代爲學習,也不能代替升學。

  

  因此,佛教的信仰是純理性的,也是純倫理的。佛教對于佛陀的崇拜,相同于子女對于父母的孝敬,是出于報恩的情懷。一個正信的佛教徒,決不會是爲了避禍致福而崇拜佛陀,佛陀的願力雖能藉著祈禱的心力感應而産生神迹,但那主要的還是祈禱者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定業現前,縱然祈禱,佛陀也是無能相助。若能依照佛所說的正法而行──如布施、持戒、忍辱、努力、修定、習慧等的行爲,便可以改變往昔的業力,或者重罪輕報,或者輕罪消除──因爲業力的現行受報,也像種子的發芽生長,需靠助緣的促成,同樣一粒種子,遇到陽光、空氣、水、土、肥料、以及人工的培植,必然長得快長得大,相反地,如果缺少這些助緣,乃至沒有這些助緣,種子便會長得緩慢減弱乃至根本不能發芽了。佛教看善惡因果的造作與受報,也同這個道理一樣。所以佛陀的崇高偉大,不是由于造物與赦罪(根本無人可赦他人之罪──一神教的赦罪觀念,是由神權獨裁的混合産物),而是由于佛所親證的解脫之法,並且將此解脫之法說了出來,供給大家去如法修行,修行之後,便可解脫,乃至可跟佛陀一樣,使得大家都能成佛。

  

  因此,佛教徒們,往往不願自稱爲佛教徒,甯可自稱爲叁寶弟子。因爲,佛教的發明者雖是佛陀,佛教所重視的,與其說是佛,倒不如說是法;佛不能代人解脫,法能夠使人自行解脫。崇拜佛陀,是爲崇拜佛陀修證說法的恩德,佛陀經過叁大無數劫的長期修行菩薩道的結果,親證了解脫之法,親證之後,便毫不保留地給我們奉獻了出來,所以,這一恩德的崇高偉大,要比世間一切恩德的總和更加崇高偉大到千百萬倍──何止千百萬倍?簡直是無法比喻也不可思議。

  

  但是,佛法的流布,必須仰賴佛的幹部,那就是僧。僧有菩薩僧(如文殊、彌勒、觀音、地藏等),有聲聞僧(如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的羅漢),有凡夫僧(如一切持戒清淨自修正法並能說法度衆的比丘及比丘尼)。由于僧能把佛陀的正覺解脫之法,傳流傳布傳授給了我們,爲了法的理由,所以僧的恩德也是無量。

  

  弘揚佛法,不限出家人,在家的佛子同樣可以。住持佛法,則非出家的佛子不可。所謂住持佛法,是指代表佛法、象征佛法、並守持佛法而住于世間的意思。比如一般人同樣見到一個佛弟子,見到出家的,就會連想到佛教,見到在家的,就不會産生佛教的印象(除非自行表白,但也不能逢人便說自己是佛教徒的)。

  

  所以,佛法的發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衆。正因如此,佛教尊稱佛法僧爲叁寶,主要的是有離苦得樂的法寶,法寶是由佛陀所證…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知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