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度作用的。
不過,超度的功用,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度只是一種次要的力量,而不是主要的力量。所以修善的主要時間是在各人的生前,若在死後,由活人超度死人,雖以修善的功德回向給死人,地藏經中說,死人也僅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其余的六分,乃屬活人所得。
同時,正信的佛教,對于超度的方式,跟民間習俗的信仰,也頗有出入。所謂超度,乃是超生樂土而度脫苦趣的意思,是仗著家屬親友們爲其所修善業力量的感應,並不是僧尼誦經的本身有著超度的功能,乃是藉著超度者的善業及誦經者的修持而起的感應。(注叁)
因此,正信的佛教,超度工作的主體不是僧尼,而是亡者的家屬。亡者的家屬,若能在亡者臨終之際將亡者心愛的東西,供奉叁寶,施舍貧窮,並且使得亡者明白代他作了如此的功德,那對亡者的死後,有著很大的幫助。那是由于一念的善業感應,以及臨終之際的心境安慰,所以他的業識也將感生善處。這是物以類聚的原理,不能說是迷信。若于亡者死後,兒女家屬以懇切虔敬之心,齋僧布施,作大善業,以其殷勤的孝心,也可感應亡者的超生,但此已經不如在亡者未死之前所作的受用大了。唯其孝心至誠,如地藏救母那樣的發大悲願,願爲救母而生生世世救度苦海的衆生,憑這偉大的願力,尚可感通亡者,減少乃至滅除亡者的罪業,這不是無理的迷信,而是由于大孝心及大願心的感通,使得超度者的心力願力,化入感通了被超度者的業力,乃至彼此連通一氣,所以能夠超度。所以,在正信的佛教,死人的家屬,若要薦拔亡者,乃是供養叁寶及布施貧窮,並不一定要求僧尼誦經,僧尼接受布施供養,僅爲齋供者祝願而已;因僧尼誦經是日常的恒課,誦經是一種修持,也是爲求明白修持的方法,目的不是超度亡者,施主供僧的功德,是由于成就了僧尼的修持生活而來,不是由于計工折價的誦經而來。佛教中雖有指示以誦經來超度亡者,那是希望各人親自誦經,萬一自己不會誦經,或以爲自己誦的太少,才請出家人代誦。其實,僧尼是爲佛法的住世及化世而設,不是專爲超度亡靈而設。誦經的功德,是由于信仰佛法並修持佛法而來,所以並不限于僧尼才可誦經,更不是一定要在人死之後,才來誦經。
再說,超度的期限,最好是在死了七七四十九日之前;因爲佛教相信,就凡夫而言,除了福業特別大的人,死後立即上生六欲天,定業深的人,死後立即上生禅定天,罪業特別重的人,死後立即墮地獄,至于一般的人,死了之後尚有四十九日的緩沖期間,等待業緣的成熟,再決定輪回的去向。在這期間,如有男女家屬以供養叁寶及齋僧布施的功德爲之回向超度,亡者便會由于善業功德的感應而得到超生的幫助,促成生于善道如人間天上之因緣的成熟。過了四十九日之後,已經隨著亡者自己的業力而去投生,那時再作超度的功德,只能增加他的福力,或減少他的苦難,但已不能改變他已經投生的處所了。
不過也有例外,如果是枉死,或者死得淒慘,由于怨結不解,他們縱然已經化生鬼道,還會在人間作祟,這就是通常傳聞的“鬧鬼”。這樣的情形,需要誦經超度(向其說法使其知所去處),佛力引薦往生善道。佛教通常稱鬼道衆生爲“餓生”或“餓鬼”,所以往往用密法的咒力加持,變食施食的口及蒙山,對于平安鬼類的作祟,有特別顯著的效驗,這種功能的佛事,對于其他的宗教──神教而言,他們簡直沒有辦法。
當然,以上是就佛教本身的立場而說,事實上,向來請僧尼做佛事的中國人,未必就是佛教徒,甚至是不折不扣的儒者,如近人唐君毅先生,他是著名的新儒學者,但他母親去世之後,仍到香港的寺院中做佛事,並把靈位供在佛寺中,他因自歎他的哲學,在這一方面用不上力,所以仍抱著「祀如在”的儒家觀念,尋求“慎終追遠”的安慰。像這樣的例子,可謂極多,如要他們完全照著佛教的觀念來做,恐怕不易,所以這是中國佛教必須求一解決途徑的一大課題。
注叁:佛祖統紀卷十五有朋法師傳:“湖人薛氏婦早喪不得脫,其家齋千僧誦金剛般若,請(朋)師演說經旨。婦憑語曰:“謝翁婆一卷經今得解脫。”翁問:“千僧同誦,何言一卷?”答曰:“朋法師所誦者,蓋師誦時不接世語,兼解義爲勝也。”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給他人嗎?
佛教確切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回向給他人。
所謂回向,就是從自己的方面,回轉朝向他人的方面,這是屬于心力的感應,這在上面一節中已經大略說過。這是由于自己的心力通過諸佛菩薩的願力而達于所要回向的對方;這像天空的太陽光通過反射物(如鏡或金屬體)的折射,便可使戶外的太陽光照射到室內的黑暗處,室內的黑暗處,雖未直接曝曬到太陽,卻已接受了回向而來的太陽光。
同時,雖把功德回向給他人,自己的功德仍然絲毫不損,這在佛經中有一個比喻:一盞燈,可以點燃許多燈,這盞燈雖然點了許多盞燈,卻不會因了點燃其他的燈而就減弱了自身的燈光。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每做一樁功德,都會發願回向給一切的衆生,這也正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
§佛教相信輪回是確實的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經解脫生死(如小乘的阿羅漢)或已經自主生死(如大乘的聖位菩薩)的聖者之外,一切的衆生,都不能不受輪回的限製。
所謂輪回,實際上是上下浮沈的生死流轉,並不真的像輪子一般地回環。輪回的範圍共有六大流類,佛教稱爲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羅(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僧團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稱爲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爲上中下叁品,感生天、人、修羅的叁道,十惡五逆分爲下中上叁品,感生傍生、鬼、地獄的叁道。作善業,生于上叁道,作惡業,生于下叁道。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稱爲輪回生死。
不過佛教特別相信,衆生的生死範圍雖有六道,衆生的善惡業因的造作,則以人道爲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業並兼受報的雙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報的單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報,無暇另造新業,下叁道只有感受苦報,沒有分別善惡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樂,也能分別何善何惡。佛教主張業力的造作薰習,在于心識的感受,如若無暇分辨或無能分辨,縱然造業,也不能成爲業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別重視人生善惡的行爲責任。
正因爲造作業力的主因是在人間,所以上升下墮之後的衆生,都還有下墮上升的機會,不是一次上升永遠上升,一次下墮永遠下墮。
人間衆生的造作業因,是有善有惡的,是有輕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種種的業,或善或惡,或少或多,或輕或重。因此受報的機會,也有先後的差別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結束之後,朝向輪回的目標,有著叁種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隨重:一生之中,善業比惡業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業比人業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惡業比善業重,便先生于惡道,惡道的地獄業比傍生業重,便先生于地獄道,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第二是隨習: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惡,但在生平有一種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之後,便隨著習氣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處所,所以,修善學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叁是隨念:這是在臨命終時的心念決定,臨終之時,如果心念惡劣,比如恐怖、焦慮、貪戀、鎮惱等等,那就很難不墮惡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張人在臨死或新死之時,家屬不可哭,應該代他布施修福,並且使他知道,同時宣說他一生所作的善業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並且大家朗誦佛號,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淨土;若無重大的惡業,這種臨死的心念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墮,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應了諸佛菩薩的願力,往生佛國的淨土──這是佛教主張臨終助念佛號的主要原因。
民間的信仰,以爲人死之後即是鬼,這在佛教的輪回觀中是不能成立的,因爲鬼道只是六道輪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後,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
§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如果相信了靈魂的實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錯,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論者,往住都會相信人人都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晚近歐美倡行的“靈智學會”,他們研究的物件,也就是靈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屬于靈魂信仰的一類,以爲人的作善作惡,死後的靈魂,便會受著上帝或閻王的審判,好者上天堂,壞者下地獄。
在中國的民間,對于靈魂的迷信,更是根深蒂固,並且還有一個…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