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大的錯誤,以爲人死之後的靈魂就是鬼,靈魂與鬼,在中國民間的信仰中,乃是一個糾纏不清分割不開的大問題。更可笑的,由于鬼類有些小神通,又以爲靈魂是“叁魂六魄”組成的集合體了。
其實,鬼是六道衆生之一,正像我們人類也是六道衆生之一一樣,生爲人,固然有生有死,生爲鬼,同樣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況人死之後不一定就生爲鬼,這在下一節中另予說明。
而于靈魂,中國民間的傳說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間,用靈魂作爲橋梁,生是靈魂的投胎,死是靈魂脫離了肉體,把靈魂與肉體的關系,看同房子與屋主一樣,老房子壞了,搬進新的房子,房子經常在汰舊換新地搬進搬出,住房子的人,卻是永恒不變地來來去去。這也就是說,人是靈魂套上了肉體的東西,肉體可以換了又換,靈魂是一成不變的,以爲靈魂就是我們生死之流中的主體。
事實上,正信的佛教,並不接受這一套靈魂的觀念,因爲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站在“生滅無常”的立足點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滅無常的,物質界是如此,精神界亦複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會發生“成而不變”的錯覺,若用精密的儀器去看任何事物,無不都在刹那變化之中,易經所說的“生生”,其實在生生的背後,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變變或化化。
物質界的物理現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現象,那就更容易覺察出來了,因爲心理現象的産生,就是由于精神的變動而來。心理現象的變動,促成了我人行爲的或善或惡,善惡的行爲,又會反轉身來影響到心理現象的傾向,我們的前程遠景,便是靠著這種心理促成行爲,行爲影響心理的循環作用而定。
那末試問:靈魂的不變性,靈魂的永恒性,那是可能的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說死後沒有固定的靈魂,縱然活著的時候,我們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刹那不停地變了又變而變變不已之中。照這樣說,佛教既不相信靈魂,那末,佛教所說六道輪回與超凡入聖的本體,究竟又是甚麼呢?
這就是佛教特殊優勝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價值,卻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價值。
佛教主張“因緣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質界是因緣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緣生法。因緣聚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滅,大至一個星球一個天體乃至整個的宇宙,小至一莖小草一粒微塵一個原子,無一不是假藉了內因與外緣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與緣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從根本上看,是空無一物的。這在研究物理化學的科學家們,可以給我們正確而正面的答案。
至于精神界呢?佛教雖不承認靈魂的觀念,但決不是唯物論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個“識”字作爲命名,小乘佛教只講六個識,是以第六識作爲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大乘佛教增加兩識,共有八識,是以第八識作爲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我們把小乘的放在一邊,單介紹大乘的八識。
大乘佛教的八個識,前六識同小乘的名稱一樣,只是將小乘第六識的功用更加詳實的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識與第八識。
實際上,八個識的主體只有一個,由于功用的劃分而給了它們八個名字,因爲前七識的爲善爲惡,都會把賬目記在第八識的名下;第八識是一切業種業因的倉庫,這個倉庫的總管是第七識,搬進搬出是第六識,製造作業是前五識。
這樣說來,第八識的功能,是在儲藏,但不等于只進不出的守財奴。不斷地由外面藏進去,也不斷地從裏面搬出來,藏進去的是行爲影響心理而印入心田,稱爲業因或種子,搬出來的是心理促成行爲而感受行爲,稱爲業果或現行。就這樣進而出,出而進,種子而現行,現行而種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轉生到二期叁期乃至無數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現世今生的因果對流,到無數過去和未來世的因果回還,都不出于這一種子而現行與現行而種子的律則,因此而構成了生命的連貫與生死的相續。
正因爲種子與現行的經常乃至刹那不息地進進出出,所以第八識的本質,也在經常乃至刹那不息地變動不已,不要說這一生的第八識的質量與前後生是不同的,即使前一念到後一念也就不同了,正由于念念生滅念念不同,我們才會有浮沈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識的存在,便是存在于這一刹那變動的業因與業果的連續之間,除了業因與業果的變動連續,也就沒有第八識的本質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連續而有,離了相續不斷的水性,也就沒有潮流可求了。佛教教人修持解脫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斷這一因果相續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識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進去什麼,也不拿出來什麼,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稱爲“轉(煩惱)識成(清淨)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可見佛教的第八識,並不等于永恒的靈魂,如果迷信有個永恒的靈魂,那麼超凡入聖的解脫生死,也就成爲不可能了。佛教在觀念上否認有靈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識,唯有否定了由煩惱無明接連而假現的第八識之後,才是徹底的解脫。不過,第八識被否定之後,並非等于沒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體的顯照,而不是無明煩惱的纏繞不清。
§佛教崇拜神鬼嗎?
很明顯的,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叁寶,絕不崇拜神鬼,但是,正信的佛教並不否認神鬼的存在,因爲神鬼也是六道輪回的兩大流類。所以,佛教所說的神不是神教所說的上帝,佛教所說的鬼,也不是神教所說的魔鬼。佛教所說的神也是凡界的衆生,佛教所說的魔是在欲界的第六天,所以佛教的魔是魔、鬼是鬼。佛教的魔,也有四種:天魔、五蘊魔、煩惱魔、死魔,除了天魔,其余叁魔也都出于各人自我的生理及心理。
佛教的神,通常是在天與鬼之間,大福的鬼便是神,天的扈從往往是神。鬼有多財鬼、少財鬼、餓鬼,多財大福鬼,雖在鬼道,也享天福,民間一般所崇拜的神,多半就是大福的鬼。神有天神、空神、地神,又可分天神、畜神、鬼神,民間一般所崇拜的牛鬼蛇神、草木精靈、山川等神,多是地神、畜神和鬼神。在佛經中通常提到的是八部鬼神,那就是:天神、龍神、夜叉(飛空鬼)神、乾闼婆(天音樂)神、阿修羅(悲天)神、迦樓羅(金翅鳥)神、緊那羅(天歌唱)神、摩侯羅迦(大蟒)神。這八部鬼神,有善的也有惡的,善的通常是受佛教的感化而來爲佛教作護法的。因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崇拜神鬼,僅對神鬼保持若幹程度的禮遇,假如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崇拜了神鬼,在原則上是有罪的。同時,善神都會自動地護持皈依了叁寶的人,故也不敢接受叁寶弟子的崇拜;正因爲有了善神的護持,惡神惡鬼也不敢作弄或侵犯已經皈依了叁寶的佛教信徒。
轉載注:“摩侯羅迦”的“侯”應爲左“目”右“侯”
§佛教徒相信祈禱的功能嗎?
是的,佛教深信祈禱的功能。事實上,從靈驗的程度及靈驗的比例上考察,佛教遠比其他神教的祈禱功能,更顯著、更有力、更可靠。
祈禱的原理,是以祈禱者的心力──由強烈的信念所産生的一種超自然的精神統一的定力,去感應被祈禱者(如諸佛菩薩)的大悲願力,自己的定力與佛菩薩的願力相應相接,便會産生一種不可思議的神力,那就是祈禱所得的經驗或靈驗。在大乘佛教的中國地區,祈禱觀音菩薩的靈驗,最爲卓著。再說,一個虔敬的叁寶弟子,本來就有善神的護持,只要信念堅強,若遇到特發的變故,雖不臨時祈禱,也會逢凶化吉。因爲祈禱的功能,是由堅強的信念中産生,所以,凡是信念堅強的人,也就等于時刻都在祈禱的功能之中。
不過,佛教雖然深信祈禱的功能,但也並不強調祈禱的萬能。比如佛教徒生了病,祈禱是要緊的,如果病人有自信的把握,能夠憑他虔誠的祈禱,便可感應痊愈。所以,說法聞法也能醫病(增一阿含卷六及雜阿含卷五等);如果病人沒有自信和把握,也缺乏祈禱的經驗(是指效驗),那就應該延醫診治了,所以,雖在釋迦世尊的當時,比丘們患了病,通常也多用醫藥治療。(注四)
因此,一般相信:佛法,主要是醫衆生生死的心病;醫藥,能治血肉之軀的身病。有了病痛,祈禱是應該的,診療也是必須的──這是正信佛教徒的見解。
注四:“佛如醫王,能治一切諸煩惱病,能救一切生死大苦。”(華嚴經入法界品叁十九之十六)
§佛教是主張焚燒紙庫錫箔的嗎?
不,佛教中沒有這一項迷信的規定。
中國人用紙錢焚燒的習俗,是自漢朝以後開始,比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嶼說:“漢以來,喪葬瘗錢,後世以紙寓錢爲鬼事。”這是說從漢朝開始,人死之後,喪葬之時,要用錢幣與死人同葬。因爲中國自古以來,都以爲人死之後便是鬼,所以說文解字也說“人所歸爲鬼”,人死既爲鬼,擬想鬼的世界也同人間一樣,只是陰陽…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