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死不已!
現在爲便于增加印象起見,再將十二因緣配合苦集二谛的叁世因果關系,列表如下:
┌無明
因←─過去世──集谛┤
└行
┌識
├名色
果←─現在世──苦谛┼六入
├觸
└受
┌愛
因←─現在世──集谛┼取
└有
┌生
果←─未來世──苦谛┤
└老死
(叁)叁法印是什麼?
這是說明宇宙人生之現象及本體的叁條定律。在沒有介紹這叁條定律之前,先要介紹五蘊法。所謂五蘊,就是包攝一切現象的五大要素。這五大要素總攝一切現象而來說明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因此,五蘊法應分做兩大類,列表如下:
┌色蘊──總攝一切物質世界┐
├受蘊┐├宇迪萬象
五蘊┼想蘊││
├行蘊├─總攝一切精神世界┘
└識蘊┘
以五類名目包羅宇宙萬象,稱爲五蘊。可見這個蘊字是當作類別或聚集之義來解釋的。
在這裏,要講到佛陀聖教的最偉大處,那就是悟透一切現象的生住異滅,均系因緣促成。因緣聚合則生,因緣分散即滅。比如我們今天的講座,本來是沒有的,由于臺北佛教界爲了響應總統複興中國固有文化的號召,所以籌備成立,又因爲善導寺提供了彌陀殿作爲講座的場所,又在中央日報登了廣告,並在市內各處貼了海報;又由于我聖嚴略通一點佛學常識,所以被邀請來和各位見面。最要緊的,如果各位之中,誰也沒有聽我演講的興趣,這個講座還是講不起來。可見,僅僅這個講座,就要仰仗許多的因緣。以此類推,一切現象,無非因緣的聚散而已。
神教徒說宇宙現象是由神造的,佛陀就之觀察的結果,便將神造之說徹底否定,而倡因緣生滅的道理。神造之說,是基于信仰的武斷,因緣生滅,乃本于理性的考察。因爲,由于因緣所生的一切現象,不可能是永恒不變的。古代人相信「天長地久」之說,實則以近代地質學及天文學的觀點,天體永遠都在變動之中,地球也在逐漸衰老之中。一切現象既非永恒,一切現象所産生的任何價值,當然也不可能屬于任何人得而永恒占有。如果看破了萬象非永恒,也認明了萬象的價值之中不可能有個永恒實在的我,實證了這個無常與無我的道理,當下便可進入涅槃的境域了。無常、無我、涅槃,這便是叁法印。
爲便于了解起見,再將叁法印列表說明如下:
┌諸行無常─諸行是五蘊法──宇宙的現象是無常
叁法印┤諸法無我─諸法是現象的類列─現象無常故無我
└涅槃寂靜─涅槃是諸法的空性─空性不動故寂靜
這是一切法的准則或原理。所謂佛法,無非是從這准則的基礎上開發出來,所以,凡是合乎這個准則的思想,不論出于何人的發明,均可稱爲佛法。以這叁句話來印證一切的思想,只要不違背這叁句話的准則,即是佛法。這是佛法與非佛法的度量衡,所以稱爲叁個佛法的印監。
親證叁法印,便入解脫門的寂滅道。所以,叁法印即是用作四聖谛的說明者。
(四)八正道是什麼?
八正道又稱八聖道。即是修持解脫聖道的八種正確的方法,這也就是四聖谛中道谛的內容。但這八種聖道,有其演進的軌迹,現在分述如下:
桝由五戒而成十善:
所謂五戒,便是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這五戒的前四條,乃爲一切人類的基本德目。印度原來的婆羅門教,以及稍前于佛陀的耆那教,乃至其他如猶太教與基督教,都有類似的規定。佛教是主張智慧,並重視理性的宗教,故以爲若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于前四條之後加一條不飲酒。不飲酒的確可有防止破犯前四條戒的功用,這是前四戒的防腐劑。
由五戒之前四條的伸張,發展爲十善,即是將妄語一戒之內分列出爲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更發現犯戒的動因,是由于心念中的貪欲、鎮恚、愚癡的主使,合上殺、盜、邪淫,正好成爲十種惡業。對治十惡的方法,便是反過來修行十種善業。
桞由十善會成叁業:
十種善業的表達,是由于身體、口舌、意念而形成,所以稱爲叁業,列表如下:
┌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叁業┼口─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十善業
└意─不貪欲、不鎮恚、不愚癡┘
桟由叁業出八正道:
從性質上說,十善業尚只是消極的不作惡,到了八正道,才是積極的行善。所以,行十善,僅是修的人間及天上的福業,尚非解脫之道。修八正道,才是了生脫死的正因。八正道是由身口意叁業的積極化,說明如下:
一、正見──此爲正確的知見,乃以叁法印爲指導
二、正思惟──對正見作深入的思考
叁、正語──用口業來實踐正見所指導的修行方法
四、正業──用身業來實踐正見所指導的修行方法
五、正命──用正當的謀生方法賺取生活的所需
六、正精進──策勵叁業,日新又新,至于清淨
七、正念──系念于聖道的實踐,心不旁□,意不散亂
八、正定──心力集中,不動不搖,不受五蘊的誘惑束縛,便可出離生死,而入涅槃
八正道分隸于叁業,如下表:
正見
正思惟
┌身正語戒┐
│正業│
叁業┼口正命定┼叁學
│正精進│
└意正念慧┘
正定
桪由八正道會成叁學:
此所謂叁學,又稱叁無漏學,就是前面所曾講過的戒、定、慧。出生死者,必修八正道,修八正道實又不出戒定慧,它們的會合關系,如上表。
桬由叁學而出六度:
六度在梵文稱爲六種波羅蜜多,即是六種將自己和他人由生死的此岸,度到出生死的彼岸之方法。
在五戒十善,是消極的不作惡,在八正道的戒定慧,是積極的修持解脫道,到了由叁學而出六度之時,便是修的自他兼濟的菩薩行了。例如:僅修八正道的人,不作布施,不會有罪。修六度行的,若不布施就算犯戒了。布施分有財物布施、說法布施、以精神的安慰及鼓勵(無畏)來布施的叁種。有財的出財、有力的出力(智力與勞力),無財無力的,尚必有你的同情心、贊歎心、歡喜心可作布施。這是菩薩以利人爲第一要務的原動力。
現在將叁學開出六度的配屬關系,列表如下:
布施度┐
┌持戒持戒度│
│忍辱度├六度
叁學┼習定精進度│
│禅定度│
└修慧智慧度┘
一般人以爲六度法門是屬于大乘佛教的,其實在原始佛教時代已有六度,例如:被傳統的中國佛教徒貶稱爲小教或藏教的《增一阿含經》卷十九,就明白地載有六度法門。同時,大乘佛教的化世精神,也系由六度而繼續開展出來的。
六度的含義極其深廣,由于時間關系,今天在此已不能和各位詳細研究了。如有機會,再和各位研究兩個重要的題目,那便是:由原始佛教到小乘佛教,由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其間先後次第的發展,均有脈絡可循。例如:由原始佛教因緣生法的基礎,後來即成熟爲龍樹中觀系的性空大乘;由原始佛教五蘊分析的基礎,後來即成熟爲無著瑜伽系的唯識大乘。
謝謝各位的光臨指教,連續耽誤了各位叁個晚上寶貴的時間。這幾天的臺北市,陰雨連綿,各位能夠風雨無阻地每晚必到,使本人非常感激;尤其今天晚上,因爲准備資料較多,我又未能把握住時間,以致多講了半個小時,各位仍能毫無倦容地聽完爲止,太使我感動了。
以我的學養而言,實在不夠也不敢來向各位演講,所以,我是抱著向各位請教並求各位印證的心情而來。最使我安心的,我在大陸時代的兩位老師也都在座,那就是白聖老法師及南亭老法師,如果我講錯了,他們兩位老人家會給我開示和糾正的。
最後,謝謝本講座的主持人道安老法師給我的贊譽和慰勉,謝謝各位,祝福各位晚安。
民國五十六年四月廿叁日至廿五日講于臺北佛教界「佛教文化講座」第五次叁寶弟子果茂YESORNO(正反之間)焋
《原始佛教》全文閱讀結束。